书籍设计师吕敬人
“我属猪,也特别喜欢收藏猪”,在刘海粟美术馆“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大型作品展的结尾处一张大幅海报上,既有吕敬人收藏的各类“猪”物件,也有同学、老师、朋友为其制作的剪纸、陶瓷、书画等肖像,“有这么多人画我,可能因为我比较好画吧,也让我在生活中感到非常幸福。”
展览现场吕敬人肖像和收藏的“猪”
吕敬人说这句时配上其标志性的笑脸,逗笑了一群正跟着他听导览的人。就是这位中国书籍设计主要代表和推动者之一,提出了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创新理念,打破了延续一个世纪之久的传统“装帧”观念,让仅限于对书皮的外表“打扮”,走向了书籍整体的“五感”设计。
杉浦康平(左)与吕敬人(右)
吕敬人父亲喜好书画,因此吕敬人也从小学画。年轻时插队北大荒农场,与同样下乡的贺友直朝夕相处完成《江畔朝阳》连环画。一年后画稿完成,吕敬人成为了贺友直名符其实的学生,而贺友直也是吕敬人走上设计之路的引导者。
90年代初,已经获得了1986年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展封面设计银奖的吕敬人开始反省,为什么国外书籍设计活跃,而国内仍停留在“装帧”阶段。一次到日本讲谈社研修,书籍设计界巨匠杉浦康平强调“艺术×工学=设计²”的新设计论,彻底颠覆了吕敬人对书籍设计的看法。
杉浦康平指导吕敬人完成的《家》
日本研修第二年,吕敬人在杉浦康平的指导下完成了巴金的《家》。而在回国后的,吕敬人向杉浦老师回报的第一件作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便获得1995年第四届全国书籍整体设计金奖。
对于书籍设计,吕敬人表示:“感到幸福的是,我一生能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儿。”
【转折点:首个海报设计和首个展览争议】
装帧入行:首个海报设计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封面
吕敬人入门装帧是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后,起初以绘画插图为主,逐渐开始接手书籍封面创作。《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他设计的第一个封面作品。但书籍出版后接到了一封读者来信,表示这本书的封面有误,因为书籍中提到卓娅的头发是褐红色,而不是封面人物上的金黄色。
吕敬人从这件事首次意识到,做书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此后,吕敬人设计时会认真阅读文本,“现在回想起来,后来还真很少再犯错误”,吕敬人站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书籍前面说道。
海报采用颜色叠压
当时条件有限,书籍基本是手绘封面,无封底。为了节省油墨,封面只能用3种颜色,“于是通过颜色叠压,将两三个颜色叠加在一起产生第四色”。为此,吕敬人经常骑车到工厂去捡垃圾里的色谱,在油墨上测试效果,逐渐探索出了当时一批书籍封面。
现代书籍设计转折点:《书籍设计四人展》
《书籍设计四人展》
1996年,回国后的吕敬人联手宁成春、吴勇、朱虹共同举办了《书籍设计四人展》,出版了一本书《书籍设计四人说》,成为了现代书籍设计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国内装帧观念尚滞后,书籍设计师和文本编辑受传统装帧观念的制约,前者将自己工作范围限定在书籍外观包装,后者只注重文字表达。而出版人为了控制成本,也不积极主张对书籍进行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四人展》
因此,当《书籍设计四人展》首次提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概念转换时,引起了行业的争议。吕敬人认为,“装帧像短距离赛跑,而书籍设计是场马拉松。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好好斟酌。”同时出版的《书籍设计四人说》,记录了四人对于书籍设计的观点,并采用了35种纸来设计。
《书籍设计四人说》
虽然受大环境影响,但这次展览仍然影响了一批年轻人,例如从油画转向书籍设计的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刘晓翔。而“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书籍艺术展”、“中国最美的书展”、“翻开-两岸四地书籍设计展”中也均突出“书籍设计”观念。
此后20年的实践检验,“书籍设计”这一概念不仅设计界,也得到了出版界和教育界的共识。
扫二维码,听吕敬人导览千余本图书背后的故事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籍设计,平面设计,设计,吕敬人,,四人,封面,出版书籍设计 平面设计 设计 吕敬人 四人 封面 出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