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以“重构”实践乌托邦精神_建筑-乌托邦精神-OCAT安仁展区--安仁-都是-他是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卢红纲先生、栾倩女士、王琰女士、冯峰先生为OCAT安仁展区揭牌  2018年7月14日,&ldquo

卢红纲先生、栾倩女士、王琰女士、冯峰先生为OCAT安仁展区揭牌

卢红纲先生、栾倩女士、王琰女士、冯峰先生为OCAT安仁展区揭牌

  2018年7月14日,“OCAT安仁展区:‘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在四川成都安仁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作为OCAT安仁展区成立的首个展览,它的开幕拉开了安仁华侨城与OCAT合作系列当代艺术与设计展览的序幕——中国当代艺术馆群品牌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以设立分展区的形式落地安仁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现场嘉宾合影

现场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由华·美术馆、成都安仁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办,安仁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西安曲江智造文化旅游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野城担任策展人,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支持的参展艺术家包括谷文达、刘珩、刘家琨、刘韡、刘晓都+UPRD、马岩松、邱黯雄、邱志杰、王澍+陆文宇、王昀、吴俊勇、杨泳梁、姚仁喜、野城、尹秀珍、袁顺、张永和、朱小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了解,展览邀请到18组有着大胆创想和深度实践的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与,共展出38组88件绘画、雕塑、装置、模型、图纸、影像和摄影等门类的作品,以“乌托邦”为线索来重新梳理他们的想象脉络,更直指当下时代,对“本体”予以追问。

  参展作品有的着眼于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探索,有的对城市系统提出新的模式,有的对建筑的建构提出新的方法,有的对社区和人居生活提出新的畅想,有的通过影像和绘画展现了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未来图景,有的对建筑、艺术甚至我们这个世界的本体进行探寻。

“重构乌托邦”展览策展人野城先生致辞

“重构乌托邦”展览策展人野城先生致辞

  策展人野城表示,“重构乌托邦”,并非是对传统乌托邦的回溯,而是对乌托邦实验精神与自由理想的追思和重启。“希望通过中国建筑界和艺术界深层对话的建构,把具有乌托邦精神的实践与构想集中展现出来。”并从三个角度引出批判,即“反思过去,反思以中国为代表的快速城市化的历史;批判未来,批判过度智能化和大数据垄断的科智未来;从当下出发,以乌托邦精神超越物质与信息对人的奴役,激发人们自由的想象,共同走向更高的文明状态。”

  这个空间比较高,其实这个展览有1000平米的面积,它是一个完整的展厅,但是我们展览一部分是建筑展,一部分是艺术展,相当于是两个领域融合在一起。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展厅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就是说把建筑作品和艺术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这个展览形式一般也是很少有就是展览这样做的,我们一个是在领域上的跨界,另外一个实际在展览空间进行一种跨界的融合。所以我们第一个作品我们看到就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刘伟他是做装置作品为主,装置艺术,这是装置艺术,所以为什么把这个作品放在门口呢?我们知道安仁我们逛了一下发现安仁很多门楼还有钟楼,就是这种标志性还有安仁有点儿奇幻乌托邦的这个气质,哎!我们说这个作品还正好放在门口,他有一种非常抓人的又像一个门楼的感觉,是不是我们今天看刘家大院。

  因为他这个也是中西融合,因为安仁很多的建筑都是中西融合的感觉,然后这个建筑这个装置其实他是用了旧的那个建筑的门窗的框架,然后把他重新组合,按照这个类似于哥特教堂,我们知道个唐教堂的长窗,纵向发展,所以他塑造了一种空间的精神性,就是说他拔高一种精神性,所以我们看这个装置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觉得他有一种拔高的感觉,所以这个是也是一种中西融合的方式,但是他材料用的特别好,他用的是旧材料来做这个装置作品,整场就把这个基调都建立了,所以我们进来以后他的这个面向是非常有震撼力的,然后我们看。

  这是他原来就有,就是我们,需要策展来组织,就是说策展需要把他的这个作品和当地和这个场所进行一种建构,所以说作品和场所是有发生关系的,甚至和当地的在地形就是说文脉、城市环境、文化产生一定的这种交互。这个作品我觉得是蛮有意思的在安仁展出,然后我们看一下两边都是有建筑师的作品。

  先看这个作品大家看一下左边这个是(王允),王允是旅日的建筑师,他是在日本学习的建筑师,然后他的风格是比较抽象和极简的,所以他用的是非常极简的这种材料来做建筑模型,其实他是用了中国斗拱,我们知道中国都够就是说一个柱头上面有很多出挑,然后他就是说着力点非常小,但是他可以做出挑很深远的结构。所以他把这个斗拱的结构放大变成了建筑,就是说他这个建筑是放在月球上的,所以他可以着力点很小,因为他那个重力很小,所以他那个建筑几乎是漂浮,半漂浮的状态,以这种建筑的部件的结构发展成建筑和城市,他其实是做了一套月球的城市和社区,这两个也是,这三个都是。

  我们看一下尤其是第三个这个装置做的特别好,因为他就很小的一个着力点,然后可以发展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的古建筑、木构的古建筑他的斗拱都是这样的,然后屋檐可以出挑很多,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大的屋檐,只有几根柱子,他就是通过这样的结构转换那个力,让他可以延伸1更多,所以他设想未来的城市可能是这样的,只占很少的地面面积,这样的话对少占用土地,多占用空间是这样的一个未来城市。

  非常重要,首先这个作品的作者就是改造整个安仁展区的建筑师刘家琨的作品,这个是刘家琨专门为这个展览做的新作品,是今年的新作品,这是最新作品。然后他就是西村大院,我们知道成都郊区他做的西村大院,然后他原来做了一个装置的模型是放在地面上展出过好几次,然后我这次就要求他做一个悬浮的西村,同时也是未来城市的感觉,所以他用很薄的这种铝板,然后上面有很多这个小的人,他们有很多生活细节,市井生活的这个场景。所以刘家琨我们知道他的建筑最大的特点他就是一个是四两拨千斤,另外一个是特别注重市井人的生活的这种丰富性,他很尊重人性,所以他这个装置上他也没有做的特别极简,他把很多生活场景,有跳广场舞的,有唱歌的,有跑步的,整个因为这个建筑他就可以从地面一直环形然后围绕着这个楼板一层层的上去,甚至是自行车都可以上去,这是西村大院,他做成了一个装置,就是说建筑师怎么把他的建筑作品转换成艺术作品,对,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作品,然后我们往这边来看一看,这边的绘画作品是张永和,我们知道张永和是中国非常重要和著名的建筑师,这是他早期作品也是他很多实验性的作品,大学时代的这些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可能曝光率很低的,基本上很少看得到,这个是叫自行车住宅,这个作品为什么选他呢?他是和刘家琨那个作品非常有关系,这是他可能在80年代创作的,他认为建筑也可以做这种倾斜的楼板,然后自行车可以在建筑立面骑,就是改造了传统的建筑空间,然后第二个这个是垂直玻璃宅,这几张图都是,他这个垂直玻璃宅的意思就是说讨论空间的透明性,所有的楼板都是透明的玻璃,你可以从上看到下,然后这个建筑是渐沉的,在上海的黄浦江边上,上海的西岸,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它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一个混凝土的一个筒状的一个塔,然后它里面是完全透明的,它的厕所、厨房、卫生间、卧室全部是透明的,就是它也是探讨一种空间的透明性,也是一种实验建筑,这后面几张图,都是它的平面图和剖面图,那个也是他早期的一些学生作品,这一组作品很难得看得见。

  下面我们看一看比较大的图片,比较著名的本土建筑师都市实践刘家琨他们的团队做的作品,这个是一个未来城市的一个构想,其实他是两个模型是合在一起的,他是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就是他构想的未来的城市可能是一个高密度的巨大的一个巨构建筑,巨构建筑就是说可能5万人、10万人住在一个巨型的单体建筑里,所以他在建筑里面有很多孔洞、孔隙是那些公共空间,有各种可能未来他说这个可能这个未来城市就是说住在最外面的可能是有钱的富人,住在里面的可能是穷人,他是一种构想,我们会看到很多新能源一些生态系统在里面,包括可能还有一个巨大的摩天轮作为这种城市景观,这个也是建筑师。

  艺术网:还要考虑采光的。

  嘉宾:未来的城市可能没有那么多说资源有限,就是一个集合的最大的建筑,然后这边墙上有三幅小的作品,但是这幅作品非常重要,它是马岩松的作品,我们知道MID马岩松,这三幅作品是原研斋的御用摄影师拍摄他的建筑模型,我们知道原研斋是很著名的设计师,他帮马岩松设计过一本书,然后那个书里面的插图是他的建筑作品,然后这三个作品都是建成的建筑,但是他通过一种摄影的技巧就是一种手法把他拍成很像山水画,就是建筑变成一种虚化的,具有线条感的一种东西,但是他是建筑模型、三维的模型拍摄的,所以我们看到第一幅,这三个作品都是建成作品,都是有建成作品,第一个是北京的朝阳公园的一个楼,那个楼是建成的,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二个是黄山太平湖,他就是根据黄山的景观把建筑也做成类似于山的形态。

  第三个白色的就是哈尔滨的大剧院,这个大剧院做的很像雪山,尤其是在哈尔滨常年覆雪的情况下你看到它远处看就像一个雪山一样,它就是白色的一个建筑。

  我们看一下反面,反面这个是著名的艺术家是邱志杰,邱志杰他的一贯的这个系列,邱志杰我们知道他画了很多地图。

  就是说艺术家通过他对历史的梳理,对这种世界发展史、乌托邦发展史,什么社会发展史,所有的历史的梳理他通过一种地图的方式来重新绘画,就是说把一个历史书变得可视化了,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下比如这三连章他的整个感觉是像大航海时期我们知道那些航海地图,很有那种感觉,但是他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画,上面他虚构了很多这种大陆板块,比如说什么世界轴,什么失落空间海他就虚构了很多空间,都是乌托邦空间,他把它画在一张地图里,这两张也是就是他把城市,把人类发展的这些不同的这种风格、主义、思想什么都放在一起,然后变成了整个这个城市的构想,然后这个是乌托邦发展史从上面就是说从早期的就是核心时代,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最早的历史然后到下面可能是古罗马、古希腊,然后再到文艺复兴,中世纪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然后到下面的这个近现代资本主义崛起,包括现在的科技时代,他整个把人类历史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梳理,你仔细看里面有很多地名非常有意思,比如像理想国、伊甸国,还有佛涅磐、极乐世界,他把所有的那些人的知识和观念,这个很考验艺术家的这个知识储备,同时是对知识的这种理解和消化,他需要把知识消化成一个可视化的方式,我们知道知识的梳理有很多种方式,他是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来梳理这个知识,这幅是我的作品,这幅作品叫《空信寺》,“空信”就是佛教的一个用语叫空信寺,其实这个是两个寺庙,它一个寺庙是物质庙,一个是信息庙,这个M是英文代表物质,I是代表英文代表信息,所以就是说物质和信息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就是说物质转化成信息,信息转化成物质,我认为这个是未来的基本科技,核心科技,就是我们没有解决的是这个层面,我们可以做人机合体,我们做意识下载,很多东西可以,但是最后说物质怎么转化成精神,精神怎么转化成物质,这个是还停留在哲学层面,所以这个可能更像一个哲学模型,就是他是一个机器的一个哲学模型。

  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空间比较小,就是朱小棣他设计的“又见”系列,就是王朝歌的那个沉浸市剧场,一个是又见五台山,一个又见敦煌,大家可以进去看一看有两个模型和影像,很有意思。

  两个建成作品,就是它是建成的建筑,同时这两个建筑又是一个非常场景化的,因为它是剧院,所以一个是这边是敦煌,敦煌在戈壁沙漠里他建造了一个特别像一片水的一个玻璃的马赛克蓝色马赛克组成的一个像碧蓝的海面在敦煌。

  另外一个在五台山群山之中他做了类似像山一样的场景,人可以有一种序列感和仪式感从建筑的山下走到山上,这是他的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

  有七个彩色的塔,这七个塔是一个中国非常有名的女艺术家,女艺术家叫尹秀珍,就是刘伟和尹秀珍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装置艺术家,所以刘伟他是用旧的建筑材料做装置,然后尹秀珍他有很多系列是用旧的衣服,我们看到她是不同颜色的衣服,她从各地收来,都是人家穿过用过的衣服,然后他把这个衣服做成七个塔的形状,下面这个基座就是旅行箱,这个建筑这个装置跟灯笼差不多,他是拉起来的,如果放下来,落下来他就放在这个箱子里他是折叠的,可以折叠的,他只有一些铁的圈在里头,所以这是特别有意思的折叠空间,而且他用了七种颜色,大家可以钻到下面看一下他的空间,可以从下往上看。

  虚构乌托邦的一种山水后乌托邦吧,对,他的创作方式很有意思,他在自己的工作室,用这些土,各种材料搭建出假山是实体,三维的实体,做那些模型,然后加上很多建筑、虚构的建筑,然后做完以后他就拍照甚至是打那些物器,然后拍照,拍完以后他再把它踩掉,毁掉,因为他重新要做下一个版本,所以他这个有点儿像西藏的坛城,就是画了一个月的沙画然后他再扫掉,他的哲学是从那儿来的。

  然后另外一个面向是他呈现一种东方乌托邦的气质,就很像山水画,但是它是照片,它是实景、场景化的一种方式。

  这边有两个影像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个是谷文达老师的,这个是他用书法,书法做的园林,书法的园林,他通过他自己写的书法变成一种园林化的一种设计,就是说艺术家想介入到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层面他来做这个作品,其实他希望以建筑师的角度来做他的东西,他写了很多这种书法有一些汉字是交织在一起,比如谷雨他把谷和雨放在一起,夏至他就把两个字柔在一起,写成一种他自创的书法。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然后他把这个冬雪,他把字春雨,然后组合起来他变成一个叫“中园”,这个作品叫中园,就是中间的中,园子的园,相当于一种城市规划,它的英文叫Central Park,但是他不是中央公园的意思,它叫中国的园子,叫中园,所以他也试图通过建筑师的三维动画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理念,这个作品也是很有意思,是邱黯雄,他也是非常有名的水墨艺术家,水墨动画艺术家,他这个叫《新山海经》系列,我们知道《山海经》那种古灵精怪,还有这种乌托邦,各种构想,他把它融入到未来城市的想象,所以你看他用的电脑像《山海经》里面一个怪兽,一个什么东西,他把很多转换成动画的空间,其实他说他每天都在画画皮,他是画皮师,他每天要画很多东西的皮,比如画人的皮,画建筑的皮,全是用水墨画,然后再用3D建模把表皮覆在上去,所以他那个创作方式也是很有意思的。水墨动画。

  我们看这个作品,这个作品也是张永和老师的作品,但是这个是相当于我跟他共同创作的,等于本来就有这个盒子,本来这个展场有这个盒子,我就利用这个盒子把他一本书展开,这本书等于为什么要做这么矮的一个门呢,希望把里面的书是围成一圈不断的,然后人要钻进去,钻进去以后里面他有一点真空感,空间感觉不一样。

  他有回音,有危险,要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就是乌托邦的世界另外一个世界,空灵,他有一种空灵感,然后你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个书叫00:16:37小灯看找光,他就是叫找光。

  我们在华美术馆展的时候是根本没有光的,要自己拿手机拍。

  这个地方拉一个,这个灯光,这个有光。

  这个有光也不敢进,不敢飞。他很喜欢这个设计,上次是在一个墙的反面没有光,他也很喜欢。

  注意头。

  围成一圈的,所以大家要低着头先进去,然后是一个非常真空的一个空间。就是他跟外界隔绝的,你进去会听到声音,然后没有什么外界的干扰,在里面特别像一个冥想空间,大家有空可以进去冥想一下。

  外面的观众可以跟着我进去看一下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是杨友良的非常著名的代表系列,他叫《络绎不绝》,其实他远看是一个山水,近看其实是不同的楼拼起来的山水,他拍了大量的照片,把这些楼从照片里抠出来,他把所有的楼,还有脚手架拼成山水画,我们看到山水画上面有树,那些树都是脚手架,还有塔吊,然后都在运动中的,里面有很多立交桥,道路上有汽车,还有工地,还有挖掘机。他是动态的,为什么叫《络绎不绝》呢?城市越来越快速,越来越疯狂,最后所有的东西会特别快,瀑布也会加速,车流也会加速,所有的东西都加速,就是快速城市的一个状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这个是武俊勇,武俊勇他也是跟邱黯雄一样是水墨动画,他也是画了大量这种动画,这个动画叫《非洲》,我们知道《诺亚方舟》是水上的,大洪水他是飞的,未来我们可能连洪水都没有,就是飘浮在太空中的那个状态,其实他的理念是所有人都是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都在一个非洲上面,就是整个生态系统,我们所有的生物都在一起的,就是割舍不了的,所以讲的主要还是一个生态理念,所有人都在这个大树上面,所有的生物都是飞的,你没有地可以落,所有的东西都生活在一起,他还在砍那棵树,就是说这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反思,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漂浮的,叫《非洲》。

  艺术网:所有的那些动物、树。

  嘉宾:这是二维的,然后再扫描,就跟做动画一样的,他把东方传统的比如像老虎这些山水画里的东西和这个未来和卫星这些东西结合起来,你看他这个也是很有想象力的一个艺术家,他想象未来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是在飞行的。更深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孤岛上面,每个人都在一个孤岛上,你在一个群落或者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你一破坏你对所有的影响最后还会回馈到自身上,所以对这种未来,对我们更需要这样,比如说这个是他最大的一个场景,就说是一个东西吊着一个东西,大家可以往下看,这个特别有意思。这种时空观,我们看看这种时空观很有意思,然后他这个宽屏,然后把这个东西拉出来,你感觉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完全是所有的东西都漂浮了,然后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棵大树上面,有的快要掉下去了,有的还在上面。

  深圳本土的建筑师刘恒女建筑师,她的想法特别有意思,她把这个建筑理解成桌子,所有都是小卓子,然后一个个桌子把它放大就变成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墙上它的一套分析图,这个黑色的你看桌子上面放了很多小盆景,然后这个桌子其实放大了就是建筑结构,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一些结构形态,还有效果图,那两个是建成的,就是他的航空、航拍图,这个是建成作品,但是做的特别乌托邦,特别像一个城市公园的感觉,但是它是一个万科的项目,一个地产项目做成这样的形式已经非常有创意了,很有创意,他里面的空间极其丰富。几乎是4×6=24,24种结构形态,每一个结构形态拿出来都是一个桌子,就是一个工业设计,同时让他放大就是一个建筑设计,他等于是在探讨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吧,就是一个结构体是不是同时可以作为建筑和桌子和工业设计本身两个领域,所以他的这个尝试还是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同时他巧妙的把这个屋顶全部做成了空中花园,消解了建筑本身的形态,让建筑全部藏在地下,但是他这些结构你进去以后你都能看得到体验到这些结构的变化,所以这个建筑还是一个非常有游戏化的一个游戏空间的感觉。

  好,这个是最后一个我导览的作品,你像这个他能使用吗?他其实都是在探讨乌托邦,就是说其实他们是有共同性的放在一起,特别现实主义的,我没有放,他们也做一些很那个的,但是我需要梳理,就是策展人的工作就是梳理出他有乌托邦实验精神的那一部分东西,当然他也可能做了有很现实的东西,他说我希望展览呈现一个很整体化的一个呈现,就是建筑师做的东西特别有实验精神,而艺术家又特别有城市未来这种想象,又不是完全个人,有很多艺术家只做个人化的东西,比如市我个人心灵、个人成长或者是个人思考,但是这里面的艺术家选的都是对城市,对人,对这种社会有一种大的构想的艺术家,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然后建筑师和他就可以产生对话,需要有一些桥梁,就是说策展需要搭建一些对话的桥梁,就是建筑和艺术对话的桥梁。

  艺术网:最后会是一个系列的展吗?

  嘉宾:这个展是会系列、会动态的,每次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艺术家,其实按照这个梳理来说可能有很多艺术家或者是建筑师没有被囊括进来,因为场地和客观环境有限,可能每次可能只能展十几二十位。当然我们希望可能把它做成一个未来就做成一个巡展或者是双年展式的只做乌托邦主题的这种展览,重构乌托邦,其实重构乌托邦不是要复辟传统的乌托邦,其实他是在重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他不是说我要建构一个真的所谓的乌托邦,其实本身这个展览是批判传统乌托邦,因为乌托邦到最后他是有问题,所以我们其实想重新激发这个想象力和乌托邦精神,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最缺的是这个精神,因为我们现在物质极其丰富,然后科技极其发达,人好像都不用思考了,现在人工智能都可以代替人思考,恰恰在这个时代我们人的想象力缺失,想象力匮乏,其实是这个时代很明显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很丰富这个社会,这个生活很多,但实际上很缺乏想象力,这个展览也是希望激发、建筑、艺术各个层面的,我刚刚漏导览了姚仁喜老师的作品,主要是给他们领导借过去了。不好意思。

  因为他们把我一下拽到那边。

  我们再去看一下。

  这个是姚仁喜工作室的负责人,姚先生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都是00:24:24的弟子,建成作品,但是他的实验性也非常契合我们这个展览,虽然是建成作品,这有两个建筑,王澍的也没讲,这是王澍的,这个是姚仁喜他做了两个都是文化项目,这个是美术馆,这个是台北故宫南院,我们知道台北他有故宫,故宫有新馆,这是他的新馆,新馆这个草图是非常大师手笔的这种三笔一下出来以后你看这个感觉是保留的,就是说建筑师最难的是把他最初的这个草图保留到他建成作品,很多都走样了,但是气质上是对的,气势还有写意感觉是跟草图非常契合的,很重要的还有一个是他的这个建造工艺,他表面这个表皮其实是那个构建,你看那个大圆盘,他有很多种规格,这个圆盘的构建是为了营造龙纹,上面有是有纹理的,就是说他是一个传统的展故宫的作品,所以他需要一种古典性在里面,所以他古典性体现在纹理上,你看那个效果图,上面是古典的花纹,这个花纹是通过构建大小的密度,疏密让他产生花纹的变化,这是非常精巧也施工难度很高的,你应该知道施工难度非常高,包括设计上,建成作品很小的一块是这么大的,还有比这个大得多的,这个有大两三倍这种大的,这样疏密的话就产生纹理的变化,这个是姚仁喜先生他的那个老师叫汉宝德也是台湾建筑泰斗,他给汉宝德先生做的纪念馆,这个空间也特别有实验性,跟张永和老师那个其实很像,张永和老师探讨空间的透明性,他其实在探讨空间内的一种悬浮空间,这个空间你看他几乎是悬浮的,没有太多的支撑,中间一个这样的空间,其实是一个非常简约的一个立方体,但是他在内部做了很多精巧的东西,我觉得姚先生讲的叫堂奥,这个也有堂奥的感觉,堂奥就是厅堂的堂,奥是奥秘的奥,堂奥就是说空间里有一些微妙,这种有一种东方性在里面,西方没有讲这个观念,西方就是现代性,堂奥这个东西特别有东方性,在一个现代空间,现代性空间怎么发觉那种东方性或者是里面有一些微妙的东西,所以这个空间是有这个意思的,所以他那种曲折你看他这个转到外面再走进来,曲折感有点儿立体园林的感觉。打破空间内外的感觉。

  艺术网:事实上你在里面走到街道您觉得像是在外头,实际上已经内外分界在这个过程。

  嘉宾:其实表面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美术馆,但是内部空间是极期丰富的,这个是正在建,什么时候建成,可能19年。

  艺术网:希望明年可以。

  嘉宾:其实这个是属于分析模型,就是为了阐释空间理念。

  王澍这个作品也比较有意思,他是在叫文村的一个地方,这个村子他本来是要做另外一个项目,他路过这个村子,后来他就跟当地政府说我帮你做这个村子的改造,然后他就选了十户,这十户其实是相当于乡建,现在乡建热,但是王澍老师他做的角度不一样,他说我就给农民做十个住宅,我不是改成民宿了,改成酒店了,他不是这样了,就是我做十个民宅,老百姓还会搬回来住,他们又谈了,就是说如果是十个民宅盖完了以后老百姓不喜欢,他就可以走,政府再给你块地你可以再盖一个都可以,但是结果盖完以后9户都自己搬回来了,就觉得这个空间很有意思,很喜欢住,就说明他这个还是当地老百姓很结合,很接受的,然后只有一户好像拿了一个地自己又重新盖了一个房子,这个是他通过传统的夯土,还有一些木构,就是江南那些建筑的一些构建,一些结构方式然后把它重新组合,自己用自己一些建筑的一些理念和空间关系重新来打造这个新的民居,其实他的理念不是要做什么乡建,乡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就是说城市人帮农村人盖房子是一个很扯的事情,农村人的房子已经造的很好了,很多民宅特别是像少数民族什么羌族、侗族,那些房子盖的都比他们很有创意,所以王澍他其实恰恰是做普通民宅,他希望可能在未来的这些有一些村落衰败以后他们怎么样用新的民宅方式来居住,而不是说仅仅是做一个民宿然后赚钱这样的一个理念。这个可以看到他这十栋房子在这里,大概是这十栋。全画白描图,画完以后他们又开始干了,王澍他是文人式的建筑师,他喜欢画这种图,他们当时拍了一段就是开幕,开幕就是他们请了一个四重奏,然后到每家去给他开一个幕,就是演奏一个小的音乐会,让他们相当于乔迁之喜,很有意思,因为他是西洋乐,在传统的民宅里做很有意思,他们策划了一个活动,然后拍成一个影像。王澍他是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个华人建筑师,他给我的简历里面完全不提这些东西,非常OK,他就叫业余建筑工作室,他自己认为他是业余建筑师。

  据悉,本次展览从7月15日对外开放,并将持续至10月8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重构乌托邦,建筑,乌托邦精神,OCAT安仁展区,,安仁,都是,他是重构乌托邦 建筑 乌托邦精神 OCAT安仁展区 安仁 都是 他是
下一篇:杰姆斯·雷利_×_熊宇:在“内生镜像”中建构自我创作方式_内生镜像-四川大学美术馆-杰姆斯·雷利--方式-绘画-展览||上一篇:艺术加持民宿_能否打造旅游全域产业链?_我们向往的生活-民宿设计大赛--设计大赛-艺术-普陀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