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UCCA徐冰回顾展:见证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思想与方法”_田霏宇-思想与方法-UCCA-徐冰--现场-材料-烟草

编辑:罗书银 来源:雅昌网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2018年7月20日,徐冰迄今为止在北

展览现场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2018年7月20日,徐冰迄今为止在北京最全的回顾性展览——”徐冰:思想与方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全面梳理了艺术家从70年代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共展出了六十余件作品,包括: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展览由田霏宇与冯博一担任策展人,分为三部分呈现:一是对于意指系统、文本性与语言困境的冥思,以《天书》、《鬼打墙》、《背后的故事》为代表;二是艺术家对跨文化语境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以《新英文方块字》为代表;三是有关过去一百年来席卷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与地缘政治转变的作品,包括:《烟草计划》、《凤凰》、《地书》、以及艺术家首部电影作品《蜻蜓之眼》。展览策展人田霏宇将徐冰称之为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家”,通过此次展览作品的梳理,全面呈现了徐冰看似为人熟知,却缺乏深入理解的艺术“思想与方法”。

发布会现场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 新闻发布会现场

左一冯博一 左二田霏宇 右一徐冰

左起:展览策展人冯博一、田霏宇, 右一为艺术家徐冰

策展人 田霏宇 导览现场

策展人田霏宇导览现场

策展人 冯博一 导览现场

策展人冯博一导览现场

展览现场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作品导览:

烂漫山花 1975—1977 手工油印刊物

《烂漫山花》 1975—1977 手工油印刊物

  《烂漫山花》

  时间:1975——1977

  材料:手工油印刊物

  “文革”末期,徐冰在农村插队,参与了当时一本手工制作的油印文艺刊物《烂漫山花》的“美术字体设计”与“木刻版画插图”,当时的这些作品单纯朴素。2005年,徐冰回到他插队的延庆县花盆公社探望老乡,农民周尚春将其保存了三十多年的《烂漫山花》全套刊物送给了徐冰。这一套作品也是徐冰认为与“书”有关的第一件作品。

碎玉集

《碎玉集》

  《碎玉集》

  时间:1977——1983

  材料:木刻

  文革后回到北京的徐冰,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进入版画系学习。当时著名的木刻版画家李桦仍在版画系任教,成了徐冰重要的指导者。

  徐冰在校学习优异,足迹也遍及南北各地区的山区水域,深入到广大生活的方方面面,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碎玉集》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是一套袖珍的木刻版画,约有150多幅,是其学习期间到留校任教之初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于曾今插队时期纯朴平淡的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而这一套小版画作品也与“文革”时期“假”、“大”、“空”的艺术形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该作品代表了徐冰早期的版画创作,且持续了近十年之久。

《五个复数系列》1986-1987 轮子、纸、水墨、转印

《五个复数系列》 1987-1988  轮子、纸、水墨、转印

  《五个复数系列》

  时间:1987-1988

  材料:轮子、纸、水墨、转印

  徐冰在进入研究生学习期间开始这一系列的创作,1987年,他在其硕士毕业展中发表了这一套《五个复数系列》。此时,其创作已经开始显出观念性。这件作品将版画印制的每个阶段进行了视觉化的呈现,记录了一般不公开的刻制木板的过程。直接将版画的“复制性”提炼出来。这也是他认为版画较其他艺术种类与现代艺术有着更密切、更直接关系的体现。

  其创作方法是边刻边印的方式,在《五个复数系列——自留地》这幅作品中,总共有11幅画面组成,第一幅是未刻之前全版的印刷,第二幅画面开始出现最初的刀痕,到第六幅为习惯的完整的版画作品,在此基础上,艺术家继续刻印,于是画面形象开始消失,到第11幅,除边缘线外,几乎成为了一张白纸。自此开始,“过程”作为“观念”展现的一种形式,已经在其作品中显露。

《天书》1987—1991 综合媒材装置、手工刻板、印刷及传统书籍装订

《天书》1987—1991 综合媒材装置、手工刻板、印刷及传统书籍装订

《天书》1987—1991 综合媒材装置、手工刻板、印刷及传统书籍装订

《天书》细节,1987—1991 综合媒材装置、手工刻板、印刷及传统书籍装订

  《天书》

  时间:1987——1991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手工刻板、印刷及传统书籍装订

  关于《天书》创作的阐述,已经是徐冰创作中非常著名的一段了:“1986年的某一天,我在想一件别的事情时,却想到要做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这个想法让我激动······”

  1987年徐冰忙完硕士毕业展之后,立即着手《天书》创作的准备工作。

  这本书的特质是:一、不具备书的本质,所有内容都是被抽空的,但它非常像书;二、这本书完成的过程,必须是一本“真正的书”的过程;三、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每道工序必须精准、严格、一丝不苟。

  书的字体选择是“宋体”,在现代运用中通常用于重要文件和严肃的事情,是最没有个人情绪指向的,最正派的字体。

  为了《天书》,徐冰共造了四千多个假字,与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字数差不多。且字的笔画数也是按照《康熙字典》的规律创造的。

  从1987年至1988年下半年,徐冰共造了2000多个字,至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时,作品形态已经初具今日所见的形态,最初名称为《析世鉴——世纪末卷》,后被称为《天书》。作品从刻字、印刷、出版前后花了4年时间。

  天书共印制了120套,每套四册,共604页。作品通过1988年、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两次展出,使徐冰成功踏入国际艺术界。而回忆自己那四年的时光,徐冰说那是他最刻苦的一段日子:“一个人用了四年,做了一件什么都没有说的事情。”

鬼打墙 1990-1991 综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及对实物的拓印

《鬼打墙》 1990-1991 综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及对实物的拓印

鬼打墙 1990-1991 综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及对实物的拓印

《鬼打墙》纪录片 1990 于北京金山岭长城拓印

  《鬼打墙》

  时间:1990-1991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及对实物的拓印

  作品完成于徐冰去美国之前,当时他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回来。于是他决定将自己思索许久的想法付诸实践——去拓印一个巨大的自然物。他找到了北京金山岭长城,在朋友、学生和当地农民的协助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拓印了一个烽火台的三面和一段城墙。这件作品其实是其《天书》作品的延续,比起《天书》的无法阅读,长城所混杂的自然与人文历史的印记,形成了另外一部抽象的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书》展出后,部分国内批评家以“鬼打墙”来评论其作品,影射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有问题,还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此,徐冰并未争辩,而是直接做了长城拓印的作品,并以《鬼打墙》为作品命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版画作品,徐冰说:“那时年轻,野心大,做东西就大。”

后约全书 1992 印刷及羊皮书

《后约全书》 1992-1993 印刷及羊皮书

  《后约全书》

  时间:1992-1993

  材料:印刷及羊皮书

  作品由300本名为“后约”的书构成,此书是将旧版《新约》全篇与一本通常看来属低俗的小说以艺术家自己的方式合成的一本书。两本书中的两类词汇不寻常的关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超思维叙述。

文化动物 1994 装置及表演、与人等大的人形及公猪

《文化动物》 1994,2018  装置及表演,现场还原及影像记录

作品现场

作品现场

文化动物 1994 装置及表演、与人等大的人形及公猪

《文化动物》 1994,2018  装置及表演,现场还原及影像记录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系列之《文化动物》

  时间:1994,2018

  材料:装置及表演、与人等大的人形及公猪

  这件作品是徐冰“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系列其中之一。作品借用两只猪发情后的交配行为,隐射观看人的心里。而猪身上所印的伪中文、伪英文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痕迹,与猪所表现出的最本能的行为形成对比。

  在作品最初1994年实施的第二天,徐冰将一个抹了母猪气味的假人放在公猪旁边,观看它是否会产生反应。让他惊讶的是,猪的性冲动是由嗅觉引起的,因此对假人也做出了同样的反应。通过这件作品,徐冰制造了一个“文化奇观”。也表现出徐冰一直以来对于文化的反思精神。

蚕花与蚕系列作品 1994-2001

《在美国养蚕系列》作品 1998,2018

蚕花与蚕系列作品 1994-2001

《在美国养蚕系列》作品 1998,2018

  《在美国养蚕系列作品》

  时间:1998,2018

  这是徐冰以动物为题材的另一件重要的作品。从1994年开始,他连续定期在夏季养蚕,并发展成创作计划。徐冰在各种现成的书籍上养蚕,后来延展至具有当代科技表征的电脑上,以及蚕花上。这里蚕所表征的东方性,传达的理念是:用东方思维的方式来处理现当代艺术的愿望的不确定性。

英文方块字书法与教室 1994-2012

《英文方块字书法》 2017

英文方块字书法与教室 1994-2012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1994-2018

  “英文方块字书法与教室”

  时间:1994-2018

  徐冰刚到美国时,面对语言及沟通的问题,一度使他生活面临尴尬的处境。“你的思维是成熟的,但表达能力却是幼儿的。”徐冰谈到。在已经尝试过针对中文的创作后,徐冰也开始进行针对英文的尝试。1993年,开始发展出“英文方块字”的计划,和《天书》不一样,《英文方块字》是可阅读的文字。徐冰把每一次的展览现场改为教室,观众进入展厅,就来到了一个学习的场所,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烟草计划 1999-2011 旧烟草工厂遗址及各种制烟材料

《烟草计划》 1999-2011, 旧烟草工厂遗址及各种制烟材料

烟草计划 细节1999-2011 旧烟草工厂遗址及各种制烟材料

《烟草计划》 细节 旧烟草工厂遗址及各种制烟材料

  《烟草计划》

  时间:1999-2011

  材料:旧烟草工厂遗址及各种制烟材料

  作品源自1999年,徐冰受美国杜克大学的邀请演讲,并担任驻地艺术家。当他进入杜克大学所在的城市,就感觉到空气中有一股烟草味。朋友告诉他,杜克家族最早就是以烟草事业起家,所以该城有“烟草城”之称,同时,这座城市又以治疗癌症闻名,也是一座“医疗城”。全世界都知道,香烟是致癌的物质之一,这样的城市似乎不无矛盾与反讽的意味。因此,“烟草”这一主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徐冰的注意,2000年,因杜克大学的展览邀请,徐冰完成了其《烟草计划》的作品。

  此次展出的作品为以香烟制作而成的《虎皮地毯》,由50万多支香烟制成。艺术家试图探讨通过烟草与人类漫长、纠缠不清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弱点。

猴子捞月 Monkeys grasp for the moon 2001 木

《猴子捞月》 2001,2008

  《猴子捞月》

  时间:2001,2008

  这件作品是为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贯穿全楼的盘旋空间设计的永久性陈列作品。作品借由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转化而来。作品将21个不同语言,字义为候的文字象形组合,一个勾着一个,由天窗顶端直至喷泉水面,宛如一行草书悬空而降。

何处惹尘埃 2004 粉尘

《何处惹尘埃》 2004 粉尘

何处惹尘埃 2004 粉尘

《何处惹尘埃》 2004 粉尘 

  《何处惹尘埃》

  时间:2004

  材料:粉尘

  作品的尘土来自911事件中曼哈顿下城的灰尘,并希望借此展示事件的内涵,徐冰用这些尘土写了六祖慧能的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将一件关系到整个世界格局的事件与东方禅宗的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

背后的故事 (背面)Background story 2004—2006 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原图》 (正面),2018, 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背后的故事 (正面)Background story 2004—2006 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原图》(背面),2018, 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8

  材料: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透过磨砂玻璃,树木与山石朦胧的轮廓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具有东方韵味的水墨山水画。在玻璃背后,观众们可以看到干松枝,泥土和棉絮等“垃圾“的装置,它们通过胶带及鱼线互相连接起来……被隐藏优美的画面的背后。 人是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只有在努力找寻隐藏于外表下的深层次的东西,才可以探究其不为人所之的内在。徐冰在《背后的故事》中描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面的世界,是中国艺术传统;后面的世界,则是徐冰所发现和解构的另一种真相。它们格格不入,却又完全不可分割,如同天之于地,山之于水,只是徐冰选择的表述方法更为极端而尖锐。

魔毯 2006 手工地毯

《魔毯》 2006 手工地毯

  《魔毯》

  时间:2006

  材料: 手工地毯

  在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徐冰为新加坡最大的佛教寺院Kwan-Im寺院做了一个祈祷者的魔毯。地毯的设计是在概念上类似于前秦时期苏辉创造的璇玑图。 1620年苏辉创造了841个汉字组成的,可从任何方向组合阅读的汉字网格。仅从这一个的汉字网格,可以找得出将近4000首诗。使用这种方式,徐冰选择四项重要的信仰为基础的文本(佛教,诺斯替教,犹太教和一篇马克思的文章,所有的都是英文翻译),他使用自创的新英文汉字,然后综合成一个文本。

木,林,森计 2008 - 进行中 学生图画,网站,课本

《木,林,森计划》 2008 - 进行中 学生图画,网站,课本

木,林,森计 2008 - 进行中 学生图画,网站,课本

《木,林,森计划》 2008 - 进行中 学生图画,网站,课本

  《木,林,森计划》

  时间:2008 - 进行中

  材料: 学生图画,网站,课本

  网站: http://forestproject.net

  《木、林、森》计划是一个为肯尼亚恢复森林绿带集资的自动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将部分资金从地球上富裕的地区不断地流到相对贫困的肯尼亚,为种树之用。这个系统的程序模式为学生(7至13岁)根据徐冰编写的教科书中讲述的方法,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这些画经编号后,通过 http://www.forestproject.net 的网上画廊展出(也将在美术馆展出)并被世界各地热爱艺术,关心环保的人们,通过网上购物、拍卖和转账系统,竞拍或购藏。由此,学生的绘画作品将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或藏家手中。学生通过画,把自己的理想展示给收藏者。

  之后,徐冰根据学生的绘画图像,创作大幅的森林风景画。这使学生的原作变得更珍贵(具有增值的可能),从而促进收藏和系统循环。循环往复的原理来自于对现在网络服务功能和地区的经济落差(20美元在肯尼亚可种100棵树),以及所有参与的人群都获得利益的原则。在这个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包含着知识传授,艺术创造,爱和关怀,沟通互利的因素。这棵纸上的树将会变成真的树生长在肯尼亚的土地上。

凤凰 2007-2010 建筑垃圾,发光二极管

《凤凰》,2007-2010,  制作过程图

凤凰 2007-2010 建筑垃圾,发光二极管

《凤凰》 2007-2010 建筑垃圾,发光二极管

  《凤凰》

  时间:2007-2010

  材料:建筑垃圾,发光二极管

  此次展览并未呈现《鳳凰》原作,而是展出了其过程图,这件作品实物总长约45米、宽12米、高10米,重12吨。凤凰的象征性不仅为中国所有,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都有对“凤凰”意向的想象。凤凰经历烈火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美丽异常。城市的起源总是与这些古老文化相关。《凤凰》寓意着人类城市化过程的历练与升华。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个面对它的人都会从它们身上看到生命的能量。这件作品是徐冰从城市建设现实中获取灵感和视角的最新力作。是他耗费两年心血、倾心投入的作品。该作品的制作材料取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现场材料。不但呈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更表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尊重;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凤凰所用材料皆为废物利用)。巨大的“凤凰”既凶悍又华丽。它们通过每一片翎羽散发着神性,这神性是通过每一个劳动者之手的触碰传递的。此作品的现实性,与城市发展的足迹产生着直接和隐喻的双重关系。见证了城市飞速发展、劳动、智慧与财富积累、生活方式改变的深层关系,表现了城市人生活情怀的内在张力。 

  《芥子园山水卷》

  时间:2010

  材料: 木版

  作品是徐冰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之邀创作了作品《芥子园山水卷》。他研习中国画著名图谱《芥子园画传》(1679)后,将其中的图画重组而成的一幅巨型山水画手卷。徐冰认为中国绘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符号性”的部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看事情的方法、审美的态度。而《芥子园画传》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它集中了描绘世界万物的符号、偏旁部首。因此,他通过复印,重新拼贴了这本书,创作了《芥子园山水卷》。与作品的笔墨和制作技法相比,《芥子园山水卷》的更大价值在于作品反映出中国艺术的核心部分,揭示出中国艺术的符号性和中国人概念化、符号化的思维方法。

《汉字的性格》

《汉字的性格》,2012,2015

  《汉字的性格》

  时间:2012,2015

  材料: 十七分钟动画短片

 蜻蜓之眼

《蜻蜓之眼》截图

蜻蜓之眼

《蜻蜓之眼》截图

  《蜻蜓之眼》

  徐冰首部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由徐冰执导,翟永明编剧,马修、张文超担任剪辑。这是一部极具实验性的剧情长片,“比纪录片更真实”同时也让人“怀疑到底什么是真实”,其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监控镜头中数万小时的录像,没有专业演员,同时没有摄影师。虽然是电影形式,但延续的仍是徐冰的当代艺术方法,从观念到实现,过程即作品。影片曾于2017年在瑞士洛迦诺获得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的一等奖,2018年度获得瓦尔达影像奖“特别关注人物奖”。


关键字: 内容标签:冯博一,田霏宇,思想与方法,UCCA,徐冰,,现场,材料,烟草冯博一 田霏宇 思想与方法 UCCA 徐冰 现场 材料 烟草
下一篇:冷硬边,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趋势?_绘画-岭南美术馆-杨小彦-热观念-冷硬边--布面-展览-发展趋势||上一篇:雕塑助推城市发展新样本: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开幕_平遥古城-平遥国际雕塑节-博伊斯--艺术家-中国-国际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