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白立方画廊25周年纪念展:这是简短的回顾_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_25周年纪念展-香港--伦敦-利兹-乔治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导语:7月17日,《温故而知新:作品与文献回顾》展在香港白立方画廊隆重开幕。为了纪念白立方画廊

  导语:7月17日,《温故而知新: 作品与文献回顾》展在香港白立方画廊隆重开幕。为了纪念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此次展览不仅是香港空间的第一次群展,更是声势浩大地汇聚了36件世界级艺术家的作品:安东尼·葛姆雷、安塞姆·基弗、雅克·雷纳、翠西·艾敏、莫娜·哈透姆……“此次展览是白立方成立25周年之际,对自己走过的路的简短回顾。在画廊两个展厅的中间是‘记忆胶囊’,它们将25年的时间浓缩在一起,让大家了解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在这段历程中我们做过些什么。”白立方亚洲区总监周晓雯说。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是和英国青年艺术家一起成长起来的

  白立方画廊( White Cube)由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1993年于伦敦创立,他并没有以通常的做法用姓氏命名画廊,而是根据爱尔兰作家兼艺术家布莱恩 • 奥多尔蒂 (Brian O'Doherty)于1976年于《艺术论坛》(Artforum)发表的 《 白立方之内 》 系列文章来为自己的画廊命名的。这系列文章从社会环境、审美等多个角度探讨现代画廊空间的特殊性与意义。

白立方画廊悬挂于伦敦的logo,此次也被运来了香港展出

白立方画廊悬挂于伦敦的logo,此次也被运来了香港展出

  杰伊·乔普林在十几岁时就发展起了对艺术的兴趣,当他还在伊顿上学时,就读起了吉尔伯特与乔治(Gilbert and George)作于1974年的《Dark Shadow》。后来他前往爱丁堡大学学习艺术史。上世纪80年代,乔普林搬到伦敦之后,与当时兴起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产生了某种不可解开的联系。乔普林自己回忆:“他们那一代从艺术院校毕业,喜欢暴力和呐喊,当时我恰好在伦敦。我和艺术家一道成长,非常自然,但也非常迅速。”

吉尔伯特与乔治举办展览时的邀请函

吉尔伯特与乔治举办展览时的邀请函

  白立方的第一个画廊空间位于伦敦詹姆斯区杜克大街(Duke Street)44号,由享誉世界的极简主义建筑大师克劳迪欧•西尔伟斯特林(Claudio Silvestrin)操刀设计。自1993年画廊成立开始,杰伊·乔普林就与团队、艺术家相互扶持一路走来,使白立方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画廊之一,被媒体称为艺术蓝筹股。皇家美术学院画廊馆长Tim Marlow对乔普林的理解是,“他想要一个复杂全面的画廊体系,以此来实现与最好的艺术家做最好的展览的目标。”。

白立方画廊最早位于杜克大街(Duke Street)44号(1993-2002)

白立方画廊最早位于杜克大街(Duke Street)44号(1993-2002)

  自创建以来,白立方就与英国青年艺术家紧密合作,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 )等这些当时的年轻艺术家现在已经成为代表英国当代艺术的名字。作为英国画廊行业的领军者,白立方还代理着英国国宝级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吉尔伯特和乔治( Gilbert & George)。除此之外,还有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拉比克·肖(Raqib Shaw), 赛里斯 ·韦恩·伊万斯(Cerith Wyn Evans)等风格独特、成就斐然,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英国艺术家。

2000年4月,白立方画廊从杜克大街迁到了伦敦东区霍斯顿广场,这是当时的画廊模型

2000年4月,白立方画廊从杜克大街迁到了伦敦东区霍斯顿广场,这是当时的画廊模型

  同时,白立方致力于与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保持密切合作,在世界范围积极推广他们的作品:比如来自德国的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等;北欧艺术家谢尔盖·杨森(Sergej Jensen),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非洲艺术家伊布拉西姆·马哈马(Ibrahim Mahama);来自北美的艺术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拉丁美洲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 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 比特利茲·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雅克·雷纳(Jac Leirner), 桃瑞丝·沙尔塞朵(Doris Salcedo)均名列其中。

达米安·奥尔特加早年的概念模型

达米安·奥尔特加早年的概念模型

艾迪·皮克2013年在白立方举办的个展现场

艾迪·皮克2013年在白立方举办的个展现场

  目前,白立方在伦敦与香港设有总共三处艺术空间。2006年9月在距原址不远的梅森苑(Mason’sYard)改造建成了展示空间1110平方米的独立建筑;2011年10月,弗利兹艺博会开幕期间,白立方最大的展示空间于伦敦南边的柏孟塞(Bermondsey)开幕,展示面积5440平方米;2012年 3月,白立方的艺术空间于香港亮相。新展厅设立在香港中环干诺道50号,展示面积 550 平方米。白立方选择香港作为首个海外分支所在地,将画廊积极活动的范围扩展到香港及中国大陆。

白立方画廊 伦敦柏孟塞空间

白立方画廊 伦敦柏孟塞空间

白立方画廊 伦敦梅森广场空间

白立方画廊 伦敦梅森广场空间

  穿梭于“记忆空间” 看尽三大洲的顶级艺术家

  在此次香港举办的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中,两层展厅的中心,策展团队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两个“记忆胶囊”,这狭小的胶囊,似乎有意地被打造成一个亲密的观展空间,展墙四面密密麻麻地悬挂着有关画廊25年来的相关物件、图像、影片、文档与海报等等:观众可以看到从伦敦运来的第一家画廊的老招牌;早年伦敦举办画展时,不少英国名流出席现场的老照片;翠西·艾敏梳着小辫子的年轻身影……在这记忆胶囊中,观众有种时间错置的恍惚感,重温白立方一路走来的旧时光。

位于展厅中间的“记忆胶囊”

位于展厅中间的“记忆胶囊”

  “除了对过去的回顾,这个展览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大家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有些没有在香港做过展览,有些做过展览但也许还不为大家所熟悉。但从白立方画廊的整体来说,他们代表着白立方的过去,也代表着白立方的未来。25年走到现在,对白立方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在短暂的回顾之后更想展望未来。所以,我们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温故而知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此次展览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年轻艺术家陈轴的作品,因为我们想从陈轴身上探讨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未来会如何发展。”周晓雯说。

位于展厅中间的“记忆胶囊”

位于展厅中间的“记忆胶囊”

  在此次展览的地面层展间,开篇透过时间与神话探见记忆。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以凝练生命当下一瞬间的某种身体姿态纪录情感,如其作品《臀》(2010) 所展现的情绪紧绷与情感张力;弗雷德·托马塞利在《纽约时报》头版上进行干预创作,添加抽象、嘲讽,世界共通的图像,借以强调全球政治的荒谬;达伦·艾蒙的绘画作品则记录了艺术家在智利阿他加马莎沙漠所仰望的繁星夜空的回忆;同展间作品还包括安塞姆·基弗的雕塑《达芙妮》(2014),哀  悼着希腊神话所传唱的达芙妮幻化成一颗树的场面;至于拉比克·肖作品中的神话生物,其灵感则取自于艺术家创造的耶罗尼米斯·波希的《人间乐园》。

地面层展间: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

地面层展间: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

安塞姆·基弗的雕塑《达芙妮》(2014)

安塞姆·基弗的雕塑《达芙妮》(2014)

拉比克·肖作品《人间乐园》

拉比克·肖作品《人间乐园》

  在相邻展间,记忆是某种沉思状态,透过单色系为主的作品强调引人入胜的材料之美与感知中蕴藏的诗意,如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以金色纸板为底,模拟日本传统绘画的精致水彩;弗吉尼亚·奥弗顿转换现成物料,将一面刮磨过的金镜背板照亮,创造出发光般的绘画表层质感,借以暗示记忆经由“使用”被铭刻;瑞秋·尼布的瓷雕上了一层骨白釉色,四肢、植物与球体则在其从容的迸发间, 探索了更为激烈的心理状态;而约西亚·迈克尔赫尼三件手工玻璃品,借用了来自贾科莫·巴拉将强势文化形式转化为玻璃,始终诗意且充满触感的物质性。

布里埃尔·奥罗斯科的精致水彩

布里埃尔·奥罗斯科的精致水彩

瑞秋·尼布的瓷雕

瑞秋·尼布的瓷雕

  拾级而上,在一楼展间作品中,记忆是社会调查、政治文化历史与自传(甚至是三者合一)的途径。达米安·奥尔特加与雅克·雷纳两人作品皆由日常工业产品加工转制,藉由其集体形式表现记忆、行动与时间。雅克·雷纳的《绽放》 (2017) 是件涵盖由22条水平尺组成作品,摆放于展间角落展现抽象之美;而达米安·奥尔特加以消费性商品内包装为模的铸型作品,一直线摆放在地板上,看起来正如同时间轴以物质形式冻结而显现;类似手法也出现在莫娜·哈透姆的作品中,藉由熟悉的地方与物件探究记忆,如《布哈拉-红至粉》(2009),选自尚进行中的创作系列,运用艺术家童年生活中常见的手工编织古地毯,制作了一系列浅浮雕世界地图,陆块如缝隙或被蛾啮咬的裂口般,自表层的堆砌中被切下。

达米安·奥尔特加和雅克·雷纳的作品

达米安·奥尔特加和雅克·雷纳的作品

莫娜·哈透姆作品

莫娜·哈透姆作品

  乔治·巴塞利兹与翠西·艾敏作品特别凸显了更为个人的记忆与主题。乔治·巴塞利兹那暗沉、近乎单色的画作《下坡》呈现艺术家上下颠倒的肢体与双腿,强化了重力之牵引,并藉由身体的物质衰退表现某种坠落、崩溃之感受;小鸟是艾敏作品中反复出现之素材,象征艺术家自由不羁的另我。

乔治·巴塞利兹与翠西·艾敏的作品

乔治·巴塞利兹与翠西·艾敏的作品

乔治·巴塞利兹作品《下坡》

乔治·巴塞利兹作品《下坡》

  米罗斯拉夫·巴卡在创作中一再以其自身经历、历史记忆与物质性为参照,将不起眼的物品转化为强而有力的记号。作品《2 x 40 x 33 x 20》由一对中性色绒毛面罩组成,剪了几刀如眼神下垂,象是无声的目击者,而其物质的温度与特定高度皆直接指涉了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伊黛尔·阿德楠活泼生动的小幅画作象是栩栩如生的记忆结晶,凝练了艺术家幼年成长于贝鲁特土地以及其在美国西岸生活多年的回忆。

米罗斯拉夫·巴卡作品

米罗斯拉夫·巴卡作品

  自2012年成立以来,白立方香港空间除举办艺术家个展以外,也参与到当地的创新与合作项目。2015年11月19日开始的半年时间里,安东尼·葛姆雷在公共艺术项目——《视界限》中将31件雕塑设置在香港中西区的高楼大厦及大街上,处于不同空间,引领大众思考人为建设空间与自然的关系;2016年,白立方的三位艺术家翠西·艾敏,莫娜·哈透姆和比特利兹·米拉塞斯的重要作品在上海龙美术馆的群展《她们|She》当中展出。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国际女性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

白立方画廊  香港

白立方画廊 香港

  近年来,不少国际画廊陆续入驻香港,但白立方似乎一直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国际画廊开在香港是一件很好的事,它可以让亚洲观众近距离地了解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我认为国际画廊不仅仅是关注亚洲藏家,也会关注亚洲的艺术家群体。对白立方画廊来说,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展览做好。我们坚持做自己,我很明白改变不了很多东西,只能让自己按照真正的愿望去做,然后让自己尽量处于6岁半孩子的心态。”周晓雯说。

2018年巴塞尔期间,白立方香港举办的安东尼·葛姆雷个展现场

2018年巴塞尔期间,白立方香港举办的安东尼·葛姆雷个展现场

  周晓雯认为,每一个画廊的方法不一样,代理的艺术家也不一样,他们无法了解其他画廊今后的发展状况。对白立方来说,他们一直致力于把艺术家最新的、最先进的、最重要的作品带到亚洲来。“我们很多展览都是艺术家第一次对外呈现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我们对亚洲市场的承诺:我们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呈献给亚洲观众。”


关键字: 内容标签:白立方画廊,25周年纪念展,香港,,伦敦,利兹,乔治白立方画廊 25周年纪念展 香港 伦敦 利兹 乔治
下一篇: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_梳理近四十年艺术创作_UCCA-天书--方块字-艺术中心-作品||上一篇:如何用雕塑重塑一座城?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即将揭幕_雕塑-平遥古城--艺术家-艺术-布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