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暴雨成灾引出一件“镇水神兽”的前世今生_石犀-成都博物馆-雕塑-天府石犀--文物-神兽-水神

编辑:谭娟 来源:雅昌网
 
  背景:2018年7月以来,成都发生了自1967年来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超过北京一年的降雨量。继而

  背景:2018年7月以来,成都发生了自1967年来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超过北京一年的降雨量。继而在网上引发一系列关于“镇水神兽”热点事件,因暴雨闹得沸沸扬扬的“神兽”到底是何物?本文将从“镇水石犀”的前世故事,两次文物挖掘发现的过程,“石犀”的艺术价值及“石犀”的现代科学保护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6月24日至7月以来,四川发生了自1967年来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朋友圈的“依萍”、“道明寺”等花式段子飞满了天,大可一笑而过。

                                                                                 雨好大啊,像依萍回家要钱那天那么大 

朋友圈、微博齐下雨

  在此期间,因“‘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一说,更是在微博引起热议。6月27日,一名热心市民向成都市市长提出“把博物馆犀牛搬回原位”的建议,随即成都市文广新局给予耐心解疑,石犀与当前天气变化没有任何关系,得到广泛好评。下图:

成都市文广新局给予解答

 

 网友评论

  本以为就此结束,没想到越演越烈,不仅连绵阳的“铁牛”慌了,还惊动了警方。7月12日,平安青羊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对网上散播“镇水神兽被挖出导致成都连年大雨“谣言的杨某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警醒大家要不信谣、不传谣。网友热传的“镇水神兽”到底是何物?引得人们如此关注?

  

 “镇水石犀” 图片来源:环球时报微博 

 

 

  “镇水石犀”的来源?

  据查证,旧时民俗中石犀镇水的由来,基于古人的特殊信仰。因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下水游泳速度够快时,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升,就像是主动在劈波分水。

  《太平御览》老八百九十录《南越志》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晋代《交州记》有云:“有犀角通天,向水辄开。”而这“通天屏角”十分神圣,后世更有甚者说:“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三国时的《南州异物志》说得更玄:“犀有特神者,角有光耀,白日视之如角,夜暗掷地皆灿然,光由中出,望如火矩。欲知此角神异,置之草野,飞鸟走兽过皆惊。”

  到后来,更有传言,用火点燃犀牛角可照见水中的精怪,如果让犀牛站在岸边,任何水怪就不敢前来造作了,因此才有的石犀镇水的说法。

  古蜀自有治水民俗, 秦灭巴蜀后,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率领蜀民修建了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治水,通过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水利体系惠泽一方,集中体现并发展了蜀地传统的治水技术。

 

  李冰入蜀期间,成都平原的水患似乎颇为严重,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等史料记载,秦朝的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曾经下令雕刻了5只石犀,两头运到了成都,另外3头则在灌县的江中,作为镇水石神。(注: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 ——《蜀王本纪》)

  两次挖掘:沉睡2000年的石犀重见天日

  前文提到的“把博物馆犀牛搬回原位”说的就是现在位于天府广场旁的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最早被发现的时间是在1973年。当年11月,成都市政府于今天府广场北侧修建电信大楼,施工队伍在深挖地基时,曾经发现地基深处竟然掩埋着一个巨大的石兽。当时的文史专家认为,电信大楼工地属于五代时期宣华苑的范围内,石兽可能是宣华苑瑞兽门前的石狮。1987年出版的《成都城坊古过考》记有此事:“解放后修建电讯大楼时,掘得一石狮……因石兽甚重,未能移出,而施工又甚迫促,乃留于原处,其上即为大楼基脚。”

  而这里的石兽、石狮,即是成都博物馆里的这头石犀牛。据记载,当时是时间紧,任务重,此外还有一个隐含条件,缺乏先进的设备仪器,人们对于这个将头部掩埋于下的石兽无可奈何,只能依照《文物保护法》就地回埋。而从浅露出土的脚、身外形推测,石兽如狮如象,如牛如马。随即施工队回填,石兽这一“睡”又是几十年。

2013年挖掘现场

2013年挖掘现场

  2010年10月,由于成都市政建设的需要,电信大楼拆除改建四川大剧院。当地基升挖到3米多深处时,37年前曾经现身的石兽再次露出冰山一角,彼时限于条件不能挖据,此时却有了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完全可以获知庐山真面目了. 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3年挖掘现场

2013年挖掘现场

  2012年12月16日,石兽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风格粗犷。为此,2013年1月8日,石犀牛从大剧院工地请了出来。而石兽本身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新华通讯报道:这日(2013年1月8日)一大早,天府广场东北侧的考古工地内,来了一辆大型吊车,简易雨棚被移开,神兽腰间被缠起绿色的布匹,继而“五花大绑”。上午11时30分,工作人员挥起一根细棒,在石兽后背轻轻敲打几下,似是农夫鞭策耕牛。而后,随着20多米长的吊臂移动,3米多长的神兽缓缓起身。近10分钟后,完成“翻身”的神兽在探方内站定,威武气势一览无遗。

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

天府石犀(成都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尊神兽究竟属于什么年代?此前,坊间曾有一些推测,称这一石兽可能是五代时期的宫苑神兽,也可能与张献忠“江中沉宝”有关。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表示这尊神兽的年代“属于东汉以前”。也就是说,这尊神兽的年龄,起码约有2000年。

  当时,人们推测石兽即是民间用于镇水的石犀,石犀先是到了金沙博物馆公开展览,以满足成都市民的好奇心,2016年移至现在的成都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人文爱好者的目光。至于是否是前文提到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的镇水石犀,其中两枚中的一枚,虽无准确定论。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向说,根据历史史记分析,他个人偏向认同该石兽是李冰治水时埋下的镇水之物。”他还解答到“地下埋的石器是镇河流的水,不管天上的水,就算这是个灵物,也跟现在暴雨成灾无关,请大家放心。”但地下埋的石器是镇河流的水。”“镇水神兽现在放到博物馆里供起来,是归位。”林向说,镇水神兽不止一个,历史上陆续都有发现成都镇水神兽,“这个跟天气变化没有关系。”

  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谈起此事对艺术网说:1947年、1981,包括1998年洪水的时候,“石犀宝宝”都还在地下睡觉,关于石犀和水患的关系纯属牵强附会,没有直接联系。

  神兽“石犀”的文化艺术价值

  石犀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清晰可辨,形状似犀,体型巨大。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卷云纹图案。造型可谓呆萌可爱,但其个头却不小,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据当时考证,石犀牛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晋,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晋。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出土之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现场查看并感叹:“(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石犀的主材质是红砂石,而据目前所知,还没有已知的科学手段可以测定红砂石的年代。成都市考古队学者易立认为,石犀的雕刻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至秦。因为它的雕刻风格古朴、粗犷,线条简练生动,显然不是东汉时期巴蜀地区的石刻风格,而更接近秦文化流行影响下的主流圆雕艺术。这也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石犀,填补了战国至秦石刻犀牛艺术的空白。

  文物“石犀”的科学救治与保护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在建修钟楼打地基时,有四根钢筋从石犀颈下穿过,打到石犀身上,因此在石犀身上留下小凹槽,身上部分还浇筑上了水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石犀当年被就地回填。据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艺术网说:很多网友都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将石兽挖掘出来?我们是想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天府石兽。它刚出土时,全身是“病”,令人揪心。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其余部位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缺失等多种病害,情况之复杂,保护难度之大,实属罕见。文保专家专门为它量身定制了一套保护方案:

  1、人工机械清理混凝土:机械清除表面覆盖的大部分混凝土后,改用人工砂磨面积较小、覆盖层较薄的部位。

  2、搭建保护棚:防止太阳直射、酸雨、冰雪对文物的损害。

  3、石兽“翻身”:启用了大型吊车,为重达8.5吨的石兽“翻身”。在装吊过程中,为保护文物不受损伤,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文物本体进行了包裹。“翻身”文保人员使用毛刷、竹刀等工具对石兽右侧表面进行了细致清理。

  4、“面膜”脱盐:用湿纸浆或者湿宣纸,吸附在石兽表面,等石兽体内的盐分富集出来,凝固在面膜的表层。每天需要不停地更换纸张,大量的可溶盐分就会被迁移出来。脱盐成功后,针对文物的风化、粉化病害对其进行加固。后期还对固化后的石兽进行有依据的局部修补,力求呈现最真实的文物原貌。

  由于泥土和水泥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出土前已被腐蚀,如不及时性的保护,会大面积腐坏,表面纹饰也将全部脱落。“所以我们把它抢救出来,这次发掘也属于一次抢救性的发掘。清洗、美肤、去角质,还动了一次大手术,终于重见天日。当时出土后,石犀安放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脱盐排毒,磨皮保养。”

  2013年初,石犀保护有了初步成果,为了让广大市民能够提前一睹神兽风采,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石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展览。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暂存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犀移交给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经过文保人员的系统救治和科学展示,神兽终于重见天日,脱离了潮湿和病变,现在健康又神气地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世人见面。


关键字: 内容标签:镇水神兽,石犀,成都博物馆,雕塑,天府石犀,,文物,神兽,水神镇水神兽 石犀 成都博物馆 雕塑 天府石犀 文物 神兽 水神
下一篇:如何用雕塑重塑一座城?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即将揭幕_雕塑-平遥古城--艺术家-艺术-布展||上一篇:养生治病_只服王献之:这个药我用了_真的有疗效_王献之-书法-书画--养生-黄汤-脚气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