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克端37度时:审慎与温情的自然通透_雕塑-37度-张克端--雕刻-创作-具象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张克端  采访当日,张克端老师在约定时间前五分钟来电,说明可能会迟到,并准确告知将于何时到达。  果然,他在第二次相约时间前到达。穿一件浅蓝色格子衬

张克端

  采访当日,张克端老师在约定时间前五分钟来电,说明可能会迟到,并准确告知将于何时到达。

  果然,他在第二次相约时间前到达。穿一件浅蓝色格子衬衫,斜跨一个棕色挎包,很远就伸出手,热情打招呼,随后,安排在凉爽的室内入座,帮我点了杯咖啡,外加一份热水。

  可能是北方人的缘故,张老师体型健壮,但声音却意外地低沉,整个采访过程都较为谨慎,谈话一旦涉及专业话题,多会皱眉认真思索一番,再用稳妥话语传达,很少出现偏武断类表述。一旦放松,他又会圆睁眼睛,哈哈笑起。表情转变较快,颇有不怒而威之感,收敛之气隐约可感。

  交谈中意外得知,张老师居然是处女座。细忖一番,确实也都契合,如处女座性格中最美的一面“低调、谦虚、谨慎、不喜浮夸、追求完美,责任心强烈…”都适合他。实际上,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资深教师,张克端一直不显山露水,但创作脚步从未停歇。这几年他很少做个展,其本人其实并不太在意,只是偶然会有些迷惑:别人怎么理解我?

  各种机缘集合下,2018年6月30日,其最新个展《37度》在杭州黄龙饭店“西湖•山水•文化——艺术长廊”瀚阳艺术中心小展厅启幕,展厅空间紧凑,攫取了张克端自早期至2015年不同阶段的若干代表作,现场虽只呈现了9件作品,却因线索的连贯和空间的整合而意外地具备某种“整体”之趣,使其既成为一份认知张克端的上佳聚合地,又合理地化身为一份60后艺术家的绝佳样本。

37度——张克端个展2018.06.30 - 9.22瀚阳艺术中心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曙光路120号黄龙饭店艺术长廊小展厅

  出生于1960年的张克端自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后,除短期赴法进修,便一直任教于雕塑系,直至现在。虽身处85新潮历史脉络中,但在他的世界里,“现代”既意味着民主,也代表着顺势而为。他的通透,不在当下,而在更漫长的时空滚轴中。

  其作品,初看易被多样形式吸引,可细细品读,能较便捷地获取一定线索:早期读书期间,他希望雕塑回归本体,扭转苏派艺术强调文学性、情节性而忽视艺术形式的弊端,借助造型张力表现生活体验,如《暴风雨》、《冬季草原》、《水乡》等均体现了这种波动的变革意识。毕业留校后,留法之机让其更知自身传统的可贵,创作更细节性地关注现实,题材亦从人转移到物,“材料”被赋予多样可能,如《自行车》、《箱子》、《一个瓶子》等。2003年后,因任具象工作室学术主持人多年,其具象作品更不拘形式包裹,也不孤立地剥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感到对艺术多方面的兴趣和思考对具象雕塑创作有重要的意义。”故有《雕刻雕刻》、《学习雷锋》、《农民农民》等作品之,也有《吉利福》、《听妈妈的话》等。他强调恒久学习的重要性,(反思艺术落脚的基础)故:我仍然在路上。

  《37度》个展启幕之际,艺术头条与张克端探讨了关于具象雕塑和个人创作等相关话题,获益颇多。张老师为人审慎朴实,不擅花哨之功,表述初闻简要,实则深蕴哲思,反思时则多有共鸣。本文后部分收录张老师对部分作品的自述,文笔质朴,表达顺畅,可助观者从更丰富角度理解其作,特为甄选,愿呈多元之径。

“37度——张克端个展”展厅现场图(拍摄:沈烈毅)

Q&A

  艺术网:据悉,本次展览名“37度”由林书传拟定,您个人是如何理解这个名称的?

  张克端:林老师去我工作室时,更多的是看作品,几乎没有和我聊太多,我当时也不好意思问,就觉得这可能是他的习惯。

  他不是直接告诉我展览名称,而是写了一篇文章给我看,题目就是“37度”。我最初看有点儿不习惯,但能感觉出他的意图,他对当下美术持批判态度而非简单认可,他的写作有他的观点也很用心,所以我接受了(这个标题)。

  艺术网:这是您的性格使然吗?或创作惯性?

  张克端:艺术家其实挺特殊,他既是创造者,同时也需要持某种审慎态度。因为非常容易代入情感,不小心就容易变成自我美化,看不清自己,所以我的创作习惯是学会搁笔,热情褪后,便或可相对客观地发现作品真正具备的力量。

  在我看来,艺术家是某种关系的产物,是在不断对话和批判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在怀疑和执着中前行。换句话说,是既要善于怀疑,同时也得坚定。我本人对很多东西感兴趣,“感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人都是有限,既然“有限”就不要着意限制自己,我会照自己的兴趣,“等待”某种感受和方式的自然生产。

《自行车》1992 40×27×8cm  油泥、土木

《夏季》1998  72×75×68cm  铁板焊接

  艺术网:您作品样式的自由颇大,雕、塑、绣,甚至行为及现成品等皆有。

  张克端:我喜欢自然地创作,不太愿意限制自己。我的作品面貌上不一样,但其实也有阶段性、倾向性。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学习,作品只是感受和学习的结果。如断开这个链条,作品可能会慢慢枯萎。

  艺术网:这么多年的教学给您个人的创作带来什么?

  张克端:艺术家能完全不考虑生活吗?很难。教师身份不仅会在实际层面确保温饱,也会构筑起的一块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对学院其他院系,雕塑系既有实际的一面:承接社会项目;又有它艺术纯粹的一面:个人创作也相对更自由。

《收音机》   2003     33×18×34cm   青铜  (拍摄:沈烈毅)

《向父亲诉说》2015 152×195cm   本白棉布、本白棉线

  艺术网:学院传统雕塑的雄厚基础怎样在美院教学体系中落地?

  张克端:我在雕塑系任教多年,是一位见证者,2003年雕塑系实施工作室教学后,我担任具象工作室学术主持人,因此较多关注具象雕塑。

  简而言之,国内美术学院的艺术门类,除国画书法外,大多都是舶来的,它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仰仗外部资源。改革开放后大家都期待重建与外部的关系,年轻艺术家们比较激进,走得太快太远,因此滋生了问题:自身艺术和模板(他者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自身艺术与内在问题的关系。

  现在,中国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天上有飞船地上还有牛车,有亿万富豪也有没满足温饱,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多阶段、多层级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不是单一发力而是多点发力,创新和进步也生发于不同的前提下,所以此时再追问具象雕塑的问题我觉得仍有必要。

  我们可能走得太快,很多问题是被“超越”,并没有解决。也许有些问题对西方艺术已经过去,不意味对中国不是问题。概念地解决和经验上的解决不一样,很多还是要经历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少,疯狂过后又回到初级阶段。

《停车吃饭》  2001  80×61cm    宣纸,墨(拓片)

  艺术网:您考虑过应对方式吗?

  张克端:今年有一个很好的契机:美院90周年,我们也借机回顾历史。法国学院式训练艺术和技术是不分,后来的训练这二者的分开了,也埋下了很多问题。

  面对对象是表达什么的问题。是对对象有体会,是强调某个你认为重要的东西,是有感受性的呈现。就像中国传统艺术,既强调师造化,同时重视师古人,法国艺术学院的传统也是这样,卢浮宫和奥赛就在美院两侧,这些构成了他们强大的传统。这个传统帮助作者形成看的方法,表达的形式。当然这个传统也有越出,比如我们学习西方的艺术,西方人从非洲艺术中获得启发,等等。

  某种程度上,学院是借助经典或已被肯定的东西为案例来实施教学的,所以常态下,学院教育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几乎大多数艺术家是通过学习经典或成熟案例来实现超越,对此应有相对客观的理解。

张克端自述部分作品

 

《冬季草原》1985  213×120×58cm   石膏

  《冬季草原》

  作品针对当时主流艺术风格--来自苏派艺术的影响,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实”即艺术,注重情节性、文学性,忽视艺术形式的意义。作者尝试使雕塑回归其形式的表现力,追求一种形象的,可视的,可感的,借助造型的张力表现自己的体验,传达某种意境的艺术。

  作品选取冬季牧民放牧时常见的形象,使形象焕发出形式的表现力,垂直水平的形式关系,表现辽阔,宁静,寒冷的感觉,冬季草原的意境,表现人与草原的关系,以及人的坚韧精神。

 《仿老支书》  1999  41×38×92cm  玻璃钢 

  《仿老支书》

  99年(1999年)是美术上的大年,举办全国美展。这年参展题材上有限制,有些省市甚至规定题材,像命题作文。这让人觉得并没有因为改革开放时间久艺术会更开放。学校要我们参加美展,我创作了《仿老书记》。

  作品从题材,形式上看与以前熟悉的作品没有两样,但内在里不同。我创作的方式是模仿我一位先生60年代创作的作品--《老书记》。当时艺术家的追求和政治潮流一致,作品朴实,处理和所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相符。我模仿《老书记》,没有先生那时的状态,模仿徒有外表的接近,完全没有内在的精神。有商品画的气质,更细腻,更技术。

  创作三则

  做出来的这三件作品,已不是自己新的想法了。其中有两、三年前的想法。这和我的创作方法有关,想到一个新的想法不是马上把它们做出来,而是在脑子里放一放,冷却一下。我觉得作者不由自主会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会美化自己的想法。放一放的好处是退火。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激情也会消退。这时再把原来的想法拿出来审视一下,如果感觉那想法还能有力地表现出来,自己还觉得那个想法有意思,这时那个想法差不多可以做了。另外,头脑中的想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会随着时间被展开,会被修改或增添。有位老师称之方“养“,想法完善起来叫”养熟了“。很难说哪种创作方法好,这只是我多年来状成了这么一种习惯。

《学习雷锋》 2007  24×29×70cm×10   石膏  (拍摄:沈烈毅)

  《学习雷锋》

  我组织本系各年级学生在课外时间学做雷锋像。因为他们是自愿的,他们什么时间来,花多少时间做,完全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除了个人禀赋不同外,有的同学投入时间多些,程度高些,用心些,体会深些;有些同学投入少些,程度低些,用心少些,体会浅些……这样最终显现在作品上的面貌各不相同。学做雷锋像是学习雷锋的一种方式,也使“学习雷锋“呈现为一种作品形式。因为有共同的前提,最终结果不同,比较之下十分明显。

《吉利福》    2007 23×10×18.5cm×10 现成品(相同品牌,款式,颜色,尺寸的旧鞋)

  《吉利福•328•235》

  新鞋子被卖出去,被穿旧后就不要了,我把它们收集起来。原先一样的鞋子现在有了不同。因为穿鞋子的人脚形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以及鞋子被穿的时间不同等,留在鞋子上的印迹有了很大变化。我觉得把这些同样品牌、款式、尺码、颜色的旧鞋收集起来作为作品展示有意思。

  收集旧鞋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专场或专卖店搞活动。认定一种品牌、款式、尺码、颜色的鞋,顾客购买时选择其中不同职业、年龄的20多位,请他们将此鞋穿旧后退回卖场,并留下穿鞋人的姓名、职业、年龄、所在城市等相关信息,卖场将如数返还买鞋费用。这样收集起来的鞋子变化大,包含的信息丰富。

  因为展览期限不容许,改了一种方法,向各地的朋友求助。给他们一个要求,请帮助收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相同款式的旧鞋可能收集很多,但同样的品牌、款式、尺码、颜色,所有条件都能满足的很少。最后托熟人在杭州的分公司、酒店收集,竟然收集齐了,只是穿鞋人的跨度没有想的那么大。

  《雕刻,雕刻》

  把一块毛坯石雕刻成优秀的雕刻作品,无疑这个过程有意义。如希腊、罗马雕刻的创造。把优秀雕刻作品敲掉,对那些敲的人来说也是有意义。如“文革“时期把很多优秀的古代雕刻当成”封、资、修“的东西敲掉;阿富汗塔利班的人把巴米扬大佛炸掉等。

  雕刻是我们熟悉的事。不论雕成作品还是敲碎作品,“雕刻“贯穿始终。

  我的这件作品采用摄影的方式,拍摄用石材雕刻头像作品的全过程:雕成作品,敲碎作品。在过程的每一步我都把雕凿下来的碎石收集起来。展览,我选了雕刻过程的十张照片,收集的碎石倒在照片前的展台上。碎石就是碎石,是将那块石材雕刻后的结果。

  选择雕刻头像的题材时花了些时间,最终选择的是曾经非常熟悉的妹子形象。

《听妈妈的话》 2012    80×100cm   校服、棉线

  《听妈妈的话》

  当我孩子上初中后明显感觉作业量增大,学习竞争也更加激烈。随之而来他母亲对他的关注度也大大加强,每天检查他的作业,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然后或批评、或鼓励、或要求向他的某位同学学习等。我坚持每天把他母亲的话记录几句,一直到他初中毕业。同时我开始将记录的文字用针线绣在他的一件校服上,直到今年雕塑系系展开幕。我想借助这样的方式,表达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种心情和愿望,记录父母和孩子共同度过的那段时光。

《一个瓶子》1994  12×12×30cm       瓶子、宣纸、皮纸  (拍摄:沈烈毅)

  《一个瓶子》

  物品是以一种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的,我选择了瓶子这样一个物品,它是生活中经常出现形象,酒瓶、酱油瓶、醋瓶等。纸是一种很薄的材料,我用纸一层层地包裹着瓶子,每一层都企图保留它先前的样子,单日积月累,瓶子使我越来越辨认不出来,变成是一个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我对这个过程和它的效果很感兴趣;就其被包裹后的形象好像也带有一种沧桑的感觉。

  几位朋友以“时间”为契机组织一个活动,我本人以不断包裹的过程体现“时间”的概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瀚阳艺术中心,雕塑,37度,张克端瀚阳艺术中心 雕塑 37度 张克端
下一篇:不可描述的是90后李轶君_还是我们曾迷茫却甜蜜的青春?_单边话-BananaArtSpace--首次-抽象-调查局||上一篇:白明:中国艺术当代化的国际进阶之路_萨拉贡美术馆-当代陶瓷-陶瓷艺术-白明--瓷器-巴黎-展览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