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穿过“花园”_做了“白日梦”_林天苗在上海创造“体·统”_当代艺术--艺术家-意识-美术馆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艺术家林天苗  “我做什么都是用身体去感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展“体·统”开幕前夕,林天苗这样说道。  自九十

  艺术家林天苗

  “我做什么都是用身体去感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展“体·统”开幕前夕,林天苗这样说道。

  自九十年代以来,她是中国首批尝试装置和录像的女性艺术家之一。不过,当“女性”作为偏正短语放置在“艺术家”前,似乎自带一些暧昧的意味——就林天苗而言,女性、女权主义曾是外界研究其作品时核心的讨论点之一。她曾以作品阐述自己的主张:在《白日梦》和《嗨!!!》中,她使用了自己的形象,却完全弱化外部的性向表征,以此探讨那些不受性别、政治观念、审美偏向等影响的真正打动人心的部分。

  “我是女的,但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如果只从这些方面来探讨我的作品,可能会将我推向角落,有所局限。”展览开幕前一天,她借着一场圆桌,再次重申了这一态度。

  对于这一话题,本次展览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说:“过去,当林天苗在海外举办展览时,她可能会被戴上两个标签:‘中国’‘女性’艺术家。而在外滩美术馆的展览里,她面对本地的观众将变得更‘纯粹’,仅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

  助理策展人朱晓瑞,本次展览策展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部三星资深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林天苗,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

助理策展人朱晓瑞,本次展览策展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部三星资深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林天苗

  此次展览,林天苗带来7件作品。作品以四大概念——“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公共意识”、“终极意识”,依次展现在美术馆二楼到六楼空间。

  “你让我解释什么是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公共意识、终极意识,可能网络搜索一下大家都知道。东西方对这四个概念的解释差别很大,它不是我作品范围内探讨的。”林天苗说,“我希望观众能在进入、感受、分享我的作品时,能感受到明确的层次和我们的用心。因此,在二楼作品中,我想 带来一些个人化的体验;三楼以上作品,则进入一个集体、公共的概念,即‘我’是被集体影响的,‘我’也想反控它,但却无力挣脱。你必须在这个空间,用身体去感知。”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

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

  在此基础下,本次展览从二十年的创作跨度下,选择三件旧作:《白日梦》《嗨!!!》和《失与得》,其中《嗨!!!》最早创作于1999年,本次展览前夕重新拍摄并根据展览空间进行布展和展映。此外,数件从去年开始创作的玻璃装置首次得以展示。

  据悉,去年3月,上海玻璃博物馆邀请林天苗参与玻璃当代艺术项目“退火”,这让其首次尝试用玻璃完成作品。面对新作,林天苗坦言,比起复杂的玻璃工艺,她真正研究和挑战的是承载在玻璃器皿中的液体。“不同液体有不同的粘度,如何准确地(在玻璃里)控制和体现液体,是比玻璃更吸引我的事。表现液体时,想法要特别干净,也要和制作团队反复验证。”林天苗说。

  就此,液体或成观察艺术家新作的一个关键词。

 

展览一楼 绿色字体成为这场展览的引子

  下面,拿好关键词,一同进入林天苗的“意识”之旅。

林天苗新作《反应》其外观犹如一个巨大的胶囊

  二楼有两件作品:2018年的新作《反应》,以及1999年的代表作《白日梦》。策展人将这两件作品并置在一层的原因有两点:一,它们都从“身体”出发,讨论着“真我”与“假我”的存在;二,它们都使身体从身体内部分离出来,形成视觉、听觉或触觉上的真实感受,并能引发旁人对自身的叩问。

林天苗作品《反应》入口处

观众可以以手腕触碰感情器,左方的滴管会随着脉搏的韵律低下液体

  互动装置《反应》的外形犹如一颗巨大的胶囊,入口却不到一米七,几乎所有成人观众都需弯腰才能进入这一空间,并且只能一人入场。整个空间内部由现代化白色包裹,观众将手腕放置在右侧的感应器上时,他/她的脉搏频率即刻被感应和启动。眼前,模拟“血液”的蓝色荧光液体随着滴管滴下,落入前方的圆盘上;同时,顶部发出与滴液同频的机械声音,脚底的震感也随之开启。一时间,你的心跳和脉搏,随着震感形成一种无限的循环。可是,这不免让人思考:我所见的一切真的和自己相关吗?那明明不是真实的血液,但又为何随着脉搏的跳动与我相连?

  “这件作品的启动者百分百是我们自己,不过,当你感觉到动,你看到的听到的,会让你怀疑自己的存在,怀疑意识的准确性,怀疑对或不对。”林天苗说。

林天苗作品《白日梦》展览现场

林天苗作品《白日梦》展览现场 局部

  《白日梦》则采用艺术家最为人熟知的创作手法:棉线。展览地面置有一个悬空的床垫,其上方放置一张与床垫等大的画布框,画布与床之间被无数根白棉线上下连接着,床垫表面的布被向上牵引,隆起的身体形状好似脱离空间。在光影交错下,棉线交织而隐约凸显的素描人形是艺术家自身的形象的解构,探讨形成自我身份的过程。

林天苗作品《暖流》展览现场

  三楼从新作《暖流》开始。它仿佛是个“浓缩”和“荟萃”:那些与人们的群体意识、日常经验、生活方式有关,运用化学实验所使用尺寸各异的玻璃器皿,制作为一组组独一无二的结构,被连接于竖立于墙体内的大转盘上。其中,象征生命本体的粉红荧光液体,在彼此联通的玻璃仪器中进行“自转”;同时,被社会、文化大型机械带动其反向“公转”,形成了宇宙“公转”与“自传”。这种机械运动暗合了艺术家所说的集体架构与个体身份结构之间的分裂,以及与它们试图湮灭的生命活力之间的对抗。

林天苗作品《嗨!!!》展览现场

林天苗作品《嗨!!!》展览现场 局部 真实的棉线和棉线的倒影

  作品《嗨!!!》则很“庞大”,它长过10米,几万根白色棉线从墙面穿出,另一端线头连接在悬空的巨型幕布上。循环播放的影像起初色彩明丽,而随着艺术家形象的变化,画面也渐趋静止为黑白。画面中的林天苗,早年的光头形象,慢慢与如今的自己重叠。与此同时,墙体背后的十几个扬声器,发出了高低不同的音频,白棉线也随着不同振幅震动起来。在这种作品中,观众的体验即是个体的,同时也被光、线、影、声所影响,踏入空间,即无法“逃脱”这种干预。

林天苗作品《我的花园》展览现场

林天苗作品《我的花园》展览现场 局部

  进入四层,便来到此次最大的一件作品《我的花园》。林天苗爱植物,爱花园。借以“有真为假,作假为真”的公共意识概念,艺术家将花园主体 分割为两种色彩:粉色和绿色。地面铺设粉色的地毯,“植物”由不同直径、高低各一的玻璃管饰演。在每个花瓶下方,液体泵让各种绿色的液体溅至玻璃管的顶部,最高处高达5米。此外,观众可以从玻璃管上印刷文字识别植物的名称,如“发财树”、“碰碰香”、“一夜欢”、“世界爷”等,艺术家试图以此向人们揭示了民俗俚语中无力、幽默、庸俗和欲望的语言身份表述,提醒我们保持对周遭社会环境敏感的质疑态度。

林天苗作品《失与得》展览现场

  上至五楼,旧作《失与得》颇具“点题”之意:从个体、群体、公共上升到终极“意识”的体现。作品由 120 多件现成小雕塑组成,使用的材料包括两种:骨骼和工具——每件物品都由人类或动物骨骼复制品与看似陈旧的工具相组合。当骨骼与工具嫁接后,工具不再能称之为工具,直指劳动者的身体政治性——通常我们都以为工具是要为人类所用。然而,林天苗对于材料的巧妙介入让人看到了身体与工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性:工具为身体所使用,又或是,工具延展了我们的身体;工具始终与身体密不可分,但同时身体本身又是 一种工具。

林天苗手稿(部分)

  当观众走到美术馆六层,结束即将的“意识”之旅,他/她便可在中庭区域看到林天苗创作的手稿。无论是透视图、剖面图、还是平面图,每一份手稿都有着工程制图般的精确考量,每一份都反映的是艺术家创作思考的历时过程。

  “这不是一场回顾展览,不是一场研究展,而是艺术家的个人项目。”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弗洛乔表示。

  据悉,展览持续至8月26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林天苗,当代艺术林天苗 当代艺术
下一篇:鲍栋:北京当代:从策展性出发,做一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展会?_北京当代·艺术展-博览会-北京-当代艺术--艺术家-艺术展-中国||上一篇:刘文涛:每一条线都是时间的痕迹_未知的空间令我着迷_布面铅笔-藝術門-香港--无题-画廊-展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