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造物与自然”_都江堰民宿中的新媒体实验艺术项目_新媒体艺术项目-都江堰柳街黄家大院花满蹊民宿--四川大学-自然-展览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展览现场  2018年6月7日晚,“造物与自然”新媒体实验艺术项目在都江堰柳街黄家大院花满蹊民宿拉开帷幕。  参展艺术家包括Heinz Martin B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18年6月7日晚,“造物与自然”新媒体实验艺术项目在都江堰柳街黄家大院花满蹊民宿拉开帷幕。

  参展艺术家包括Heinz Martin Breuer,李佳芮,覃庆未,Springer Paker,王一霓,吴芸芸,魏震,杨秋阳,周绪等。艺术家们在以乡土为本体的在地性艺术项目中,旨在思考如何让艺术与大众之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在艺术与心灵产生更多链接之时,如何在田野之后回归到艺术本体。

“造物与自然——新媒体实验艺术项目”海报

“造物与自然——新媒体实验艺术项目”海报

  在以乡土为本体的在地性艺术项目中,如何通过深入乡土重新唤醒其中的生命力?如何建立起新的连接让艺术与大众更加紧密?如何让艺术与心灵产生更多的链接,并在田野之后回到艺术本体?

  四川大学美术馆学术部在策展时表示:艺术家在乡村与田野中进行艺术类项目的实验时,其实一方面通过作品与乡土的语境链接,例如河流,植被,屋舍,生活等,让当地居民重新审视生活了多年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土地。另一方面是作为现代化新乡村景观的蓝图,也必然会指向人造之物与自然的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如英文标题――How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如何将原始、冗杂、丰富、不可见、无文本参照的自然与人文信息用艺术的方式呈现,而保有其原始的生命力?希望通过这次的项目,可以将自然与乡土之中隐藏的灵性通过造物的方式得以重新呈现,释放出一种物性的新诗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项目的展览所在地是一个典型川西林盘建筑风格的宅子,作为代表试点,整个是从青城山上挪移下来的。据参展艺术家、本次项目的统筹魏震介绍,此处作为都江堰市试点,是整个国家体系下乡村建设的一部分。负责这个林盘规划的设计师周绪本次也有参与到项目中来创作作品,作为一名有情怀的设计师,是他邀请川大介入这次活动。“成都火丁文化周绪从业于乡村振兴六年,一直试图通过保留原乡的乡村面貌,这次活动与院校及艺术家合作,也是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用艺术将乡村呈现出新的方向。”

  本次项目的参展艺术家构成具有多样性,作品有装置、绘画、文本、影像、声音、综合材料等,更多的还是从各自艺术语言的逻辑出发,以艺术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到这片熟悉而陌生的环境之中,以各自的工作方式来创作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魏震表示,从去年11月份起大家开始了解场地,统筹、规划,到今年的5月份开始实施。“在川大艺术学院和美术馆的支持下,我们已经做了三年的在地性项目。此次的展览主题为‘造物与自然’在讨论人工对于土地改造的同时,我们又不希望完全脱离自然,而是强调人造物与自然之间的呼应,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也都是与自然元素相关的。”

  “对于中国而言,乡村一直是后退的。年轻人离开乡村外出务工,把老人和幼儿留在这里。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使得城市变得更有活力,而乡村则不然。我们在创作时也想用新的元素,让大家看到乡村其实和想象中的可以是不一样的。它可以非常现代化,与前沿相结合,并且产生出非常有趣的连接。与艺术家而言,我们也希望学院和美术馆这些精英文化不再是象牙塔式的,而是尝试与更接近的土地发生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活动由四川大学美术馆学术部策展,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办,正唐品牌承办,火丁文化、艺术网、IOI国际艺文研究交流机构、柳街黄家大院花满蹊民宿作为支持单位。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廖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东升,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朱锐,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梅,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柳街镇党委书记唐彬,柳街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常国,柳街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贾林,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Oliver,批评家张颖川,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朱胜萱,艺术家张发志,A4美术馆策展人蔡丽媛,100KM发起人张晋,肆空间负责人马锟,IOI国际艺文研究交流机构负责人钟妍心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看过展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东升表示,自己一开始是从川大美术馆馆长熊宇的朋友圈里了解到这次的项目,走一圈下来感触有两点:在这样一种原生态的大自然中做艺术项目非常契合现在的“乡村振兴计划”,推进了农村人文素养,对这一带的百姓而言是一个福音;此外,自己为川大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感到骄傲,这些作品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从一些创作当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元素。“与美术馆还有所不同,在川西结构的房屋里呈现如此当代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于提高老百姓对于实验艺术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朱锐谈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艺术家用最为活跃的思想,以自身最为自然的感受进行创作,这批作品中既有中国元素也有西方的表现形式,他们没有被课本和学院的知识所禁锢,而是在大自然中将艺术与乡村、郊野进行结合,通过实地的校验、考察,让热爱艺术、学习艺术的他们的作品更加的接地气,接近生活。“通过艺术化的再造,让我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感谢这些艺术家所来带的艺术的感受,视觉的冲击和文化的享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梅看过展览后感觉很兴奋,在她看来,艺术家的作品将视觉感官、声音、传统文化、宗教艺术、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融合在一起。“这与川大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完全契合的,老师带着学生做这么久的项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地处西部,乡村振兴计划,对我们来说也有责任和担当的。希望下一步能和地方政府有更多的合作,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SpringerParker 《float 1— the river》 

SpringerParker 《float 1— the river》

SpringerParker 《float 1— the river》 

  SpringerParke(奥利瓦)的创作脉络一直与自然有关,此次艺术家采用了无人机的拍摄方式,去到青城山沿着一条溪水从下游一直拍到上游,以此种方式将这条溪流带到此地。

  习近平鼓励全社会保护河流、山川、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培养全民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而中国艺术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有关“自然”的话题中贯穿体现。对自然和环境的感知洞察是艺术家SpringerParker一以贯之的创作诉求,此次艺术家SpringerParker对都江堰特有的乡村场域进行了探索,并呈现他的影像系列作品“float”之一。

Heinz Martin Breuer  《Dragon Tile Spiral》

Heinz Martin Breuer 《Dragon Tile Spiral》

Heinz Martin Breuer 《Dont feed the birds(请勿喂食那些鸟)》

Heinz Martin Breuer 《Dont feed the birds(请勿喂食那些鸟)》

Heinz Martin Breuer 《Dont feed the birds(请勿喂食那些鸟)》

  Heinz Martin Breuer(马丁),1979出生于德国波恩,2000 Kunstakademie Duesseldorf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2006 Joerg Immendorff的硕士学生,2008获得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成都和德国科隆。

  音频“请勿喂食那些鸟”是Heinz Martin Breuer在香港公园对现场的鸟鸣和环境声音的记录。公园内550种鸟类栖息共处的小生态既是生存的天堂也是“难民收容所”。公园以外来自城市的喧闹对它们来说是已知的未知。音频“请勿喂食那些鸟”记录完成后,Heinz Martin Breuer将音频再次放置并播放于记录现场,然后对现场进行了再次记录。

  艺术家将被记录的鸟声放在人造物的环境之中,用非常人造的手段传递看似很自然的东西,产生不同的感觉,制造一种冲突。

覃庆未 《静候》

覃庆未 《静候》

覃庆未 《静候》

  覃庆未,1991年生于广西,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现居成都,自由艺术工作者。

  艺术家在地上以物理的方式做了六个圈,作为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覃庆未希望更多的进入环境和空间本身发生关系,从物理的出发点出发,以一直旋转的方式与环境当中的溪流呼应,引导观众来观看作品。

  循环往复的经历都意味着枯燥乏味的单一,但是有时候周而复始也预示着一种恒定与悠然。该系列作品试图通过对源头、动能、运动和时空的探索,呈现出对理性与抽象的度量,探索生命与世界的关联。它呈现出一+个开放的领域,联结周边,在持续的变化中相互联结。游走于作品的矩阵中,我们的视角也发生改变,身体带动经验,一切都来来往往,一切也都恒定不变。

周绪、魏震 《一块土地》

周绪、魏震 《一块土地》

周绪、魏震 《一方土地》

  与其他作品更多的是从艺术家个人经验出发进行创作,此件周绪、魏震 合作的作品《一方土地》在创作逻辑上更多的是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活发生关系的,所呈现的内容也是非常的本土化。这个宅子所处的地方原来叫黑龙庙,从最初泛滥的水流到现在的小溪,以及画面中的青蛙等,像这片土地主人的姿态出现于其中。正如魏震所言,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农耕文明中很多东西都已经消失掉,更多的是国家在文化和态度上的扶持。在现代化进程的各种矛盾之中,这片土地看似乡村但实际上已经与想象中的乡村相距甚远。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传统的生活美学逐渐在退后和流逝,而乡村本身又面临着乡村自身的问题,乡村与现代化的问题,以及权利与乡村的问题。作品试图将这片古老的农耕文明中最质朴的图像,历史,舞蹈,声音,农耕场景,自然之物以及我们在其中所看到的总总矛盾用一种“过时”的艺术——“皮影”重新回归到这片物是人非的土地中予以呈现。

吴芸芸 《山神眼》

吴芸芸 《山神眼》

吴芸芸 《山神眼》

吴芸芸 《998个呼吸(Ni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breaths)》

吴芸芸 《998个呼吸(Ni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breaths)》

吴芸芸 《998个呼吸(Ni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breaths)》

  1991年生于中国四川,201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吴芸芸偏好利用日常生活中现成的影像,并适当的篡改,通过对影像表现方式的探索来展现个体细微的感知以及讨论现代生活中的某些新的现象背后所呈现的人的状态。《山神眼》作为一件很轻松的作品,是艺术家在此处创作休息之余想到的。“我很喜欢树林,想象树林中有一些精灵在那一闪一闪。”

  《998个呼吸(Ni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breaths)》作品内容是一个球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一个简化的人形躯体,将日常的影响附在表面,并呈现呼吸的起伏。“都江堰黄家大院作为旅游区域为游客带来最放松舒适的体验。而我发现每次工作完后回到家,虽然身体已平静但大脑还是亢奋,经历过的事情的画面会在脑中混乱的闪现,这时我会刻意的进行深呼吸,任由思绪混乱,只是感知身体气息的交替,直到自然睡去。这些图片都是我用手机随手拍的,在投影中把人体的手、脚去除,只留下头和躯干。在我看来只在休息时,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王一霓 《不可遗忘》

王一霓 《不可遗忘》

王一霓 《不可遗忘》

  王一霓,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方向,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技法类油画方向,现居住生活在成都。

  王一霓的创作都与文本相关,艺术家从文本入手,类似于展开一篇小说一样让观者进行阅读。《不可遗忘》作为实践的结果,以图片作为真实存在的事实,分析在真实呈现之上,用叠加的方式进行展现。采访的方式记录了自己母亲在树林里涂抹颜色的过程,并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将采访过程进行分析,探索一条以艺术的方式引导心理实践。作为关于实施者(艺术家的母亲)和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对话方式是通过共同完成的事情来实现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被遗忘的记忆。就像那树上留下的光点一样,一些东西虽然容易消逝但是却值得去记住,甚至去探寻。 

杨秋阳 《道之为物》

杨秋阳 《道之为物》

杨秋阳 《道之为物》

杨秋阳 《道之为物》(局部)

  杨秋阳 ,201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本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方向研究生在读,现生活居住于成都。

  杨秋阳的作品以灯光装置的形式,传递出与当地文化有所不同的状态。

  视觉上的清晰与心理上矛盾,让我在青城山这个地方徘徊在真实与迷幻之中。《道德经》中有一段话,“道化生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恍恍惚惚的不确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停驻;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实体的呈现。可能这就是我在具象中的真实世界,冥冥之中又可以捕捉到某种情态的表现。

  “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我就发现这里的环境和建筑风格和我老家很像,我在这里爬树、在河里捡石头,试图唤起对童年的追忆和与自然相处的美好,尝试之后发现并没有得到共鸣,反而是在一种陌生环境下的恐惧。因此我以玻璃、镜子这样与自然产生冲突的材质,以记忆碎片的方式,在陌生环境中寻求安全感,对真实和虚幻感受发出追问。”

李佳芮 《童趣》

李佳芮 《童趣》

李佳芮 《蛇之拥抱》

李佳芮 《蛇之拥抱》

  李佳芮,1993年生于四川,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李佳芮的作品更多的是怪诞性的叙事,将场域所带来的灵感和自己之前阅读的书籍相结合。以一组灯箱形式呈现出叙事性绘画,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物”,鬼神,和人类社会。“作品以城市生活到自然场域这一转换过程为线索,描绘了自然界的神奇万物,其中充斥着各种神灵的形象,唯独在大蛇之下人类社会,我表现了一个硝烟四起、有死亡暗示的人类社会,用一种隐喻的叙事方式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现状进行反思——无限的欲望、理性与科技最终指向虚无和死亡。”

魏震 《杉中溪流》

魏震 《杉中溪流》

魏震 《杉中溪流》

魏震 《杉中溪流》(局部)

魏震 《杉中溪流》(局部)

魏震 《杉中溪流》(局部)

  魏震,2011毕业于四川大学油画系 氛围系列,2012-2014 欧洲大陆的游历 开始林中空地系列,2012至2015 进行关于林中空地系列的创作,2016 从林中空地到林中读者系列的延续,2017 开始参与四川大学美术馆学术部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水,与自然生命相关。偶然抵达林中一条浅浅的溪流链接起的竟然是我生长了三十年的家乡,而家院子里矗立的正是林中刚刚砍伐的水杉树。在一室之内的影像,杉木中循环流动的水流,石头的乐谱,不同年代的地图与疆界,画框内的绘画,似图指向一种看似流动但却局限的生命状态。“像小溪留到我家乡,水杉树也是我家乡的常见树木等,这些偶然的元素将我与此地产生联系,在这种偶然与必然性之下,我找回了曾经有过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进行呈现。”


关键字: 内容标签:造物与自然,新媒体艺术项目,都江堰柳街黄家大院花满蹊民宿造物与自然 新媒体艺术项目 都江堰柳街黄家大院花满蹊民宿
下一篇:集团投资日本CCC集团_共同发展日本艺术市场_雅昌艺术网-日本CCC集团-艺术市场--艺术品-合作-市场||上一篇:蒋勋:天地大美_我心纯粹_佳士得-蒋勋--巴黎-我在-东洋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