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穷且益坚 —— 雕塑家陈天先生述评
()2018年5月30日下午,《陈天·一个雕塑家的行旅》套书暨《陈天美术作品集》在京举行出版发布式暨座谈会,雕塑家陈天遗有日记三十余册,时间跨度约六十年。但主要为两大块内容:自 1972 年至 1978 年,重点记载了创办邳县工艺厂的过程;1978年至1987年,则记录了他的教学考察活动。本套书“日记”三卷、“文献”一卷、“文集”一卷、“作品集”一部,基本纪录了陈天先生一生的艺术探索与实践成果。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本书主编陈云岗致辞
关于本套书籍,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本书主编陈云岗讲到:“陈天的经历是坎坷的,他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当时一代人的经历,对他的笔稿、日记、作品进行整理出版,不仅仅是家人对他的怀念和纪念,也是对一个知识分子具有的标本意义的认识与记录,陈天,1925年生于江苏,1946年追随留法归来的爱国主义画家韩乐然先生门下学画,1947年又跟着他进入南疆克孜尔石窟进行考察;亲手刻下了韩乐然先生的题记及石窟编号,是文物工作者第一次对克孜尔石窟进行编号,1948年考入北平的国立艺专 (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雕塑系求学,师从滑田友先生;期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学生会主席;1952 年升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同年起协助其导师滑田友先生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工作,期间认为纪念碑碑形陈旧,上书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北京市长彭真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梁思成先生,提出对这一碑形设计方案的看法,提出了重新向全国征求方案的建议,这一意见被采纳,人民英雄纪念碑停工一年并向全国重新征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纪念碑的造型;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美术学院任教,之后历经坎坷,1972年为江苏家乡筹建工艺美术厂,他的手稿对当时江苏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所以我们选择在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是非常恰当的;1987年3月病逝于西安。”
此外,他还谈到:“今年是家父去世31周年,经过8年的漫长过程,终于从他尘封已久的遗物中将日记、文章、手稿、照片等编译为了这套《陈天• 一个雕塑家的行旅》的出版物,今天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日子,陈天作为一个雕塑家行旅的历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原主任盛杨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原主任盛杨表示,陈天对于他来说既陌生又亲切,尤其是他对滑田友先生资料的整理,做雕塑的人很多时候属于理论,他能将老先生的资料进行整理,非常难得,另外一方面,他自己写了大量的日记,对于他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还能够坚持下来:“陈云岗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这套文集整理出版出来,不仅仅是对他父亲的纪念,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因为我们可以从这套丛书中看到雕塑发展的历史,对过去和当下都非常有意义。”
座谈会现场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本书主编陈云岗与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原主任盛杨交流
北京市城雕办公室原主任于化云带来了一本书《凝固的史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图记》,这本书从艺术家的角度记载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历程,其中就有提到陈天,并且记载了当时陈天给总理上书的具体内容:一、纪念碑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是海外的观众观看的,应严肃慎重对待,二、正在施工的设计方案,碑形十分陈旧,不能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精神,三、建议停止施工,将以前的设计资料整理出来发往全国建筑美术单位,重新征求设计稿及意见,四、考虑用人物造型代替碑形。
于化云表示,这一上书代表了当时雕塑家群体的意见,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初期,下面是有展厅的,意见提交之后,周总理主持召开来的一系列会议,提出三个方案征求意见,在方案展示的时候有10万人参观并提意见,这个可以看做是中国公共艺术的大事件,我们知道城市雕塑的概念是在1982年之后才有的,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可以说新中国的城市雕塑是和共和国同时诞生的。
座谈会现场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本书主编陈云岗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交流
韩乐然先生女儿韩健立回忆了与陈天相处的点点滴滴,她讲到自己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和陈天在一起,她叫陈天叔叔,陈天就让她叫哥哥,她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在她看来,陈天是一位很有情义的人,有韧劲的人,即便是在那最艰难的十年时间里,他也坚持了下来,自立,学习,深入到群众中去,用学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从陈天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缩影,所以这套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这就是不忘初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知识分子做人和做学问的榜样,他们一直在保持着初心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做事情。
陈天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证(研美字第一号)
陈天日记
陈天关于传统雕塑的记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代表母校祝贺本套书籍的出版,他表示,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100周年,在梳理中央美院雕塑系百年历史的过程中,他认识并了解到前辈雕塑家陈天,在他看来,雕塑系的历史是很多人、事情和团体组成的,陈天是其中很重要一位,从丛书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位研究生,所以说文献出版不仅仅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情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这是吕品昌为代表的这一代央美人欠缺的。
座谈会现场
在吕品昌看来,陈天是精神上的强者,经历了重重磨难,依然能够对艺术、人生保持乐观,尤其是他在考察时期做的记录,非常的详细,现在的学生们往往是拍些照片就完事,很少有看到用文字记载记录,所以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当下的教育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第六工作室,通过文献可以让同学们看到前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中国雕塑事业的情感,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学习。
座谈会现场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作为陈天的学生,回忆了与老师在一起的时光,尤其是随老师一起外出考察的日子让他记忆深刻,在他看来,陈天老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人,不管他们有什么问题,只要去找陈天老师,陈天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的倾听交谈,同时,陈天老师做事情非常的细腻,他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追溯西安美术学院的历史,发现也同样是人的历史,近年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也一直在做历史的梳理,今年下半年会做陈天老师的历史梳理,通过梳理历史,研究前辈们的艺术和教学主张,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受益匪浅,老前辈们就是我们的底气,现在都在强调特色课程,如何办的有特色,在于对老先生们的研究,比如陈天老师对传统雕塑的考察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是我们前进的坚实基础。
由到场嘉宾盛杨先生、陈高潮社长、吕品昌主任、王志刚主任、陈云岗先生、为套书《陈天·一个雕塑家的行旅》发布揭幕。
发布会现场
据悉,此次发布会活动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协办;北京艺彩风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美联京工图书有限公司、雕塑头条承办。
发布会现场
参加该书出版发布式暨座谈会的有: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原主任盛杨先生;韩乐然先生女儿韩健立女士;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陈高潮;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副院长于世宏;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原教研室主任赵历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项金国;北京市城雕办公室原主任于化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陈培一;西安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美术评论家佟玉洁;本套书主编、陈天长子,雕塑家陈云岗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也特为本套图书的发布发来贺电。
发布会现场呈现的雕塑家陈天头像及书籍
雕塑家陈天
关于《陈天美术作品集》
陈天走上美术之路的启蒙老师是朝鲜族革命家、画家韩乐然先生。他们相识于1946 年的新疆迪化 ( 现乌鲁木齐市 )。陈天在街头看到韩先生举办画展的招贴,立即去看,被展览中的作品深深打动,于是留言,愿拜韩先生为师学画。当天下午即受到韩先生的接见,答应接纳他为学生,并于次日便开始教授他习画。同时还让陈天作他的去南彊克孜尔石窟的考察助手之一,这令陈天非常兴奋!
1947 年 4 月,韩先生带着陈天等一行人去了南彊,并在克孜尔石窟进行了临摹、拍照、编号等一系列的工作。这为陈天选择美术作为终生职业奠定了基础。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新疆返往兰州时,韩先生因飞机失事而罹难。于是在韩先生夫人刘玉霞先生帮助下,陈天辗转来到北平艺专。因已过了招生时段,徐悲鸿先生让他暂时读了预科。这算是陈天进入正规院校之开始。
本集画册中画于 50 年代的人物速写与 1954 年来到陕西后画的油画风景及人物写生。从画的风格看,人物速写手法灵活,线条流畅,画面完整,具有当时央美所具备的法式特色。而油画则应是他的学画初衷与兴趣的延续,色彩浓郁,注重画面气氛与色调的营造……留下了他在 50 年代初轻松自如而又对新景致的热爱心态。在经历了文革后的年代里,由于生存境遇跌宕起伏,能够在颠沛奔波中偶然获得画画速写与做做泥塑、甚或是做点创作的机会,几乎成为他感到无限慰藉的事情。所以,他在原籍江苏创办工艺厂的约十年间,几乎利用一切空隙,见缝插针地为人画速写,以保持眼手间敏感的捕捉力,籍此时时唤醒发自深心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这项工作无论是在车上、船上、工棚里,都一直在进行。
从陈天留下的日记看,他画的速写多数都送给了被画者;而有时为了能留下一张,他就为某一人连画两张。陈天不仅勤于速写,还非常勤勉地做人像速塑。本集中的陕北人物头像,大多是在陕北独自采风时所做,他背着重达数十斤的泥与石膏,上车下车、步行涉水……通过与人拉话,获得村民应允而快速塑造……然后,再把这些石膏模子随身背着,直至运回西安,再翻为石膏像,作为他创作的素材。
陈天的创作热情是高涨的。自1950年代起,他以严谨扎实的塑造基本动,创作了多件的创作,如《谈心》、《赤卫队员》、《女测量员》等;在江苏创办工艺厂期间,他又不断地为适应工艺品的特点,设计了系列的工艺造型,一方面积极学习,一方面结合专业而创作;到了 1978-1980 年代,他再度回到陕西时,他已意识到与时间赛跑的时刻到了,他开始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不断地在日记中记下要创作的题材与内容,不断地去查看资料、不断地去看各类美展,并不断地作记录与感想,总结他人经验,梳理自己的创作构想。《丽人行》是他的一次尝试:以传统三彩工艺去创作一组唐人的生活图景。
《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小麦专家赵洪章》、《昆虫分类学家周尧》等作品几乎都是一口气创作出的大于真人的作品。为塑造这几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先去找到本人去写生、交谈,现场用泥巴塑像,然后回来进行创作。这几件作品,可看出他吸收了中国古代雕刻中概括整体的手法,人物肖似,生动传神。
陈天的最后一件创作是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干杯》。这是表现两位陕北老汉举杯欢颜状态的作品,也是他连续多次赴陕北考察、釆风后的结晶作品。
由于种种原因,陈天许多自己记录的作品,多数已毁失不存;有的仅存有模糊的照片。尤其是其中的某些重要创作更是被毁掉,这是令人遗憾的!
关于《陈天日记》
《陈天日记》共三卷,约150万字。约三分之一的内容是1972年创办江苏邳县工艺美术玉雕厂、皮毛动物厂、草编工艺厂等艰难过程的记录。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在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工作记录,再者便是于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直至去世的记录。..
陈天原籍是徐州邳县(今邳州市)占城。但中学时代即远走他乡,一路向西:兰州、新疆,直至拜识了他的人生第一位导师韩乐然先生后,便立志于美术事业。1947 年,他作为韩先生的助手之一,考察了中国新疆石窟中的第一大窟克孜尔石窟,但旋即因韩先生罹难而转向北平的国立艺专 (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求学;期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学生会主席;1952 年升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同年起协助其导师滑田友先生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工作。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雕塑组秘书。1954 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美术学院任教。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开启了坎坷迭宕的一生。1957 年在陕西被错划为“右派”、被劳教、被去职;1966 年“文革”初期再被勒令返回原籍。又经辗转,于 1980 年落实政策,第三次重返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副教授。(详见自述代序 )。
陈天先生去世后,遗有日记本三十余册,时间跨度约六十年。但主要为两大块内容:自 1972 年至 1978 年;1978 年至 1986 年。自 1966 年至 1978 年 ,陈天在原藉共计十三年。正是这十三年期间,从1972 年年底开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获得了展示一技之长的机会,为这个苏北运河边上的邳县 (今邳州市 )创办了一系列工艺美术厂⋯⋯直至今日 ,邳州市的玉石雕产业已蔚为大观,呈数万人的从业规模。第一阶段的日记主要记载了创办邳县工艺厂的过程。第二阶段的 1978 年至 1986 年日记,则记录了陈天回到陕西后的经历,直至去世前。
从目前陈天留下的日记看,为邳县创办工艺厂之事大约肇始于 1972 年底左右。他作为当时邳县唯一一位科班学过雕塑的人员、唯一一位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唯一一位任教过西安美术学院的专业人员,连同一批从各公社(乡镇)选拔出的 20 余位有绘画基础的农村青年,共同开始了创业之旅。他对他们既培训又管理,既设计、又制作,同时还要推销产品,开始了极其艰辛的创业历程。直至后来发展至玉雕厂,草编厂及皮毛动物厂的规模。
时至今日,虽然一切早已时过境迁,但作为那个时期事关徐州、邳县、南京、上海等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状况之一斑 , 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看,具有着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陈天先生去世后,遗有日记本三十余册,时间跨度约六十年。但主要为两大块内容:自 1972 年至 1978 年;1978 年至 1986 年。自 1966 年至 1978 年 ,陈天在原藉共计十三年。正是这十三年期间,从1972 年年底开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获得了展示一技之长的机会,为这个苏北运河边上的邳县 (今邳州市 )创办了一系列工艺美术厂⋯⋯直至今日 ,邳州市的玉石雕产业已蔚为大观,呈数万人的从业规模。第一阶段的日记主要记载了创办邳县工艺厂的过程。第二阶段的 1978 年至 1986 年日记,则记录了陈天回到陕西后的经历,直至去世前。
关于陈天“文论卷”“文献卷”
陈天自青年时代即注重对艺术以及雕塑的思考与理论研究。早在1952 年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至1954 年读研究生期间即先后在《北京日报》、《美术》杂志等报刊中发表过雕塑评论与研究性论文。1954 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分配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后,他亲身感受了汉唐艺术的风采与深厚,被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雄沉之风深深吸引,很快撰写出了对汉代雕塑研究方面的文章。文章洋洋洒洒,条析屡分地讨论了东汉时期画像石的艺术特征与风格。陈天来到陕西工作,不仅是走进了历史,也是他走进了生活的更深层。尤其在 1960 年代当时的情景与语境下,他在所撰写的《教学札记》中更是探讨了与生活结合、在劳动中改造自身,以及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他提出了独特的“教学法”,并且赋予了实验。他为此而兴奋。陈天虽然一生坎坷,数度出入美术教育单位,但从事具有教学性质的工作则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所以,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自己的创作中他都时时刻刻注重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吸收中国文化艺术的元素、如何创作出更有地域特色、更有中国味道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尤其是文革后,他重新回到美术教育领域,又结合他曾经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工作过的经验积累,对重视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开发艺术文物等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与进言。
陈天先生作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文献的阅读与摘录,实地踏勘了许多的古迹遗址,并作了详细的考证与记录,为的是能有一天将许多看法与见解行之成文。
本集收录了陈天对我国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先生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的作者 )的艺术评传性质的作品评述的文章。这是陈天先生生前用力最多的一份作品。滑田友是他的授业老师兼导师,师生之间情谊深厚。他从 1980 年代初便萌生此意,利用暑假,坚持每天采访记录,费时多年,数易其稿,撰写而成。他的初衷是写成“报告文学”的体裁,间及对作品的论述。本集考虑体例的原因,重点节选了以他对滑田友作品论述部分为主的章节。
陈天先生由于经历了历次运动,为此而丢失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他为挽回这些,几乎不舍昼夜地苦读苦记苦写,虽作文章多多,但却多未发表、出版。今日,时值陈天先生去世近三十年之际,将这些心血之作结集出版,算是一种告慰。陈天“文献卷”中收录的一些罕见的历史图片中,尤其以他在克孜尔石窟中的留影最为珍贵,因为更多的其他摄影资料都已散佚。再即是完全影印的两本考察笔记,还原了陈天在带学生上课的途中所付出的心血。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陈云岗,雕塑,雕塑家,陈天陈云岗 雕塑 雕塑家 陈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