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百年老戏单独具魅力 收藏应提早下手为好(4)

编辑:秋痕 来源:西安晚报
 
随着时代发展老戏单成抢手货


  清代的戏单极为简陋,仅用素纸一方书写剧目名称,或用纸片折成一个折子,上写数个剧目,便是一份节目单,由戏院发给老票友。民国初年剧院大都用木 随着时代发展老戏单成抢手货


  清代的戏单极为简陋,仅用素纸一方书写剧目名称,或用纸片折成一个折子,上写数个剧目,便是一份节目单,由戏院发给老票友。民国初年剧院大都用木版刻印戏单,后来逐渐改为铅印。

  解放后,戏单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上世纪50年代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来我国演出《白毛女》,将真实的照片印在封面上,使用底色较灰暗的纸张,把一种带有希望之光的悲剧情调显示在戏单上。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龙须沟》、1958年演出的《茶馆》,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推出赵丹主演的《屈原》、1954年总政文工团演出的《万水千山》、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剧团1962年演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频频亮相于戏剧舞台,戏单的印制日趋精美,主演、剧情、演出单位等内容一应俱全。1979年后,戏剧重焕青春,反映老一辈革命家雄才伟略的一批剧目如《丹心谱》等成为舞台经典,这些名剧演出时的戏单成为收藏者眼中的抢手货。

  老戏单收藏应提早下手为妙

  今年10月1日我们将迎来建国60周年,不少剧团也会迎来自己的建团纪念日。老戏单作为档案资源,剧团自身的回购足以拉动其市场价格的上涨。

  在2002年海王村举办的拍卖会上,解放前的一张老戏单平均价格在100元以上,珍贵的达到200元,其中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一张老戏单就以260元的价格成交,而“文革”前后戏单的平均价格接近百元一张。

  收藏家鹿宁说他收藏到的第一张民国时期的话剧戏单是在南京朝天宫无意中得到的。那天中午他到朝天宫搜寻资料,在朝天宫摆摊的小李告诉他说刚从一个老艺人的子女手中收到一些戏剧的东西,问他有没有兴趣。他一翻大喜,原来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和1949年期间的校园公演特刊,弥足珍贵,在这份特刊上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张辉、田野、夏克勤、李培健等,这都是当年曾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名家。李培健得知他的收藏后,特地到他住处,将有他青年时代学戏经历的戏单复印了回去珍藏。

  如今,喜欢收藏老戏单的不只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还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不仅喜欢观看戏曲演出,还把目光瞄向老戏曲史料的收藏上。随着这一收藏群体迅速膨胀,必将会带来一股戏单收藏热。对那些构思精巧、构图传神、笔墨传统、有名角参与演出的老戏单,有心收藏的朋友,还应提早下手为妙。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戏单,提早,独具,为好,下手,魅力,收藏,百年老戏单 提早 独具 为好 下手 魅力 收藏 百年老
下一篇: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亮相||上一篇:还原真实南宋 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启动(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