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刚正不阿的鲁迅——《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_-中国-文章-日本人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
 
  某些人的言说极其极端,比如否定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全体中国人。但是,在当前的文化、社会语境中,否

  某些人的言说极其极端,比如否定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全体中国人。但是,在当前的文化、社会语境中,否定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人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人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事实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也是无法否定的。许多人如“怨妇”,试问“怨妇们”:“你又为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什么?”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自有它的长处;中国人繁衍至今,自有其特质。言说应该以事实、历史为基础。批判应该从现实出发。比方说,批评者可以批评一个人的行为欠妥或存在问题,但不能说那个人就“不是人”或者是“畜生”。道德自有其价值,正如康德常说的:“世界上有两个最崇高的东西,这就是夜间的星空和人心里的道德律”。但是我认为道德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用来攻击他人的。所以,我要严肃质问那些*惯“道德性批判”的人,请在你的生活中找出一个你所认为的“好人”,请将你遇到的所有人区分为“好人”和“坏人”。我想从道德的角度对人作“区分”是非常难的,也是荒谬的。基督教早已训诫人们,人都是有“原罪”的,只是原罪有大有小而已,重要的是如何“赎罪”。包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承认人不论贫穷富有皆有平等人格。宗教之所以长期存在,多半也是因为其有“正能量”。但是一个人是否有罪,是否高尚,是否有尊严,是否有人格,与其是不是“猪猡”没任何关系。我向来非常警惕“道德性批判”。比如有人批评他人“你是伪君子”、“你是小人”、“你是SB”、“你是猪猡”、“你是人渣”、“你不正直”……恐怕你得说清楚什么是伪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SB、什么是猪猡、什么叫不正直。其实是很难讲的。所以说,“骂人”就是骂人,骂人和学术争论没任何关系,最好也别扯上关系。你说一个人“虚伪”、“狭隘”,但是你怎么能证明那人虚伪、狭隘,你又不是他的“心脏”,你只能通过他的行为方式来证明那人是虚伪、狭隘的,所以最好不要“先入为主”给人“虚伪”、“狭隘”的定性判断。批评就批评“行为方式”,最好不要对别人进行道德性指责,尤其是对人进行“非人”的认证。所以,批评尽量避免“人身攻击”。不过说到“人身攻击”,我从不恐惧人身攻击,因为当你在对他人发动人身攻击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显示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我不相信口水能把人淹死。我也不相信“他人的批评”或者“留言”能击垮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至于侵权的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不过我对佛教中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更感兴趣,比如佛学类的书籍后面都有“欢迎翻印”的字样。用现在互联网的说法就是“欢迎转载”,不过不要署错了名,署错了名那便是对作者极大的不尊重。我一直这样认为,对于学者,对于一个将思想、言说作为武器或立身之本的人来讲,其之于他人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思想、言说——让“作家”提着砍刀砍人或让其耕地,他未必是一个好的杀人犯或农夫。所以,锤炼思想对于思想者是第一位的,其要用自己经过锤炼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去净化社会风气。不过,罗曼·罗兰有句话说得好:“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只要用心去做,我想就会有进步,就会有收获。批判首先从自我开始,改造也应从自己开始。宋楚瑜5月8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这样说:“今年是甲午年,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120年前惨痛的教训与耻辱,但就像2009年我去辽宁沈阳参观918纪念馆时的题字,面对过去、面对强权,我们需要的态度是:‘生气不如争气,自强而不自满。’200年来,很多中国人生气、甚至丧气,但国家要前进,需要的是争气、而不是生气的年轻人。有争气的中国年轻人,才有未来扬眉吐气的中国;有争气的中国人、才有争气的中国。”不要生气,更不要丧气,争气吧!发一篇前段时间写的文章和大家交流,原本文章是写给自己的,没想公开,不过既然提到鲁迅先生,那么发出来和大家一块讨论,欢迎批评指正!人身攻击也可以。我主张当代人阅读鲁迅的著作。认真研读鲁迅,人们会得知有些表面上看似“新颖的言说”其实一点也不新颖,甚至是肤浅的、偏激的。对于很多问题(比如“国民性”的问题),前人已经很犀利地指出来了,紧要的是用“一系列镜子”照照自己,改造自己,而不是重复同样的“废话”,且自以为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应该赞赏尖锐但不极端的言说。极端的言说不仅不具有建设性,甚至会误导他人,造成恶劣影响。很多时候,滥用权利(力)比没有权利(力)更可怕。人们为何撰写文章、发表文章?有些人撰写文章、发表文章是为了招揽粉丝、获取掌声。什么人最期待、迷恋掌声?那是中国的官僚。与之相应,什么人最需要粉丝?那是明星。我不是官僚也不是明星,撰写文章是为了学术,发表文章是为了与他人交流、学*。

  2014年5月25日于成都

  刚正不阿的鲁迅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鲁迅《无声的中国》

  说来十分惭愧,我至今没读过鲁迅的一部传记。我对鲁迅的认识源于中学课本中重点介绍的鲁迅的几篇文章和零星的回忆、纪念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这两年,很是想念鲁迅先生。近日重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萌生了阅读《鲁迅全集》的想法。

  想想,最初认识的鲁迅是经由“那时的语文老师”阐释的。印象中,鲁迅是“文学巨匠”、“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尽管那时的我对鲁迅其人及其作品的认识非常浅薄,但得益于“语文老师”的讲解,我对鲁迅的文章、文风、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印象深刻。后来了解到的鲁迅与最初认识的鲁迅有些不同,但那时所认识的鲁迅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至今依稀记得中学课本中选录的鲁迅的一些文章。想起那些文章,一些词句便浮现于脑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藤野先生》、《祝福》、《孔乙己》、《药》、《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比起《鲁迅全集》收录的文章,这是很少部分,然而是非常关键的。有散文、有小说、有杂文,有关于童年记忆和故乡生活的,有关于留学经历的,有关于文化、社会批判的……

  “吃人”、“人血馒头”这些词深深烙刻在我的大脑里。闰土、阿Q、祥林嫂、孔乙己、狂人……鲁迅先生塑造、创造的一系列“经典人物”同样让人难以忘怀。有些看似是鲁迅记忆中或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但那并非“实写”,其是鲁迅先生塑造、创造出来的或实或虚的形象。“他们”可谓数面镜子,可以用来看清我们自己。中国人都应该用这些镜子照照自己。

  ……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 …

  “从来如此,便对么?”

  … …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

  ……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是鲁迅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的《狂人日记》中的话。读来依旧撼人心弦。很多话貌似出自“狂人”之口,实际可以看作鲁迅借狂人之嘴说出的用来告诫“吃人的人”的话。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鲁迅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的《故乡》中的话。这句话广为人知。

  当然,我还对他写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的《友邦惊诧论》和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的《拿来主义》中的部分话印象深刻:

  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友邦惊诧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

  还记得“语文老师”曾分析鲁迅的《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七日)时的部分情景。老师说鲁迅将中国“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两段:“连奴隶也做不了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不知记得是否准确。不过,确定的是,的确有鲁迅这样划分“历史”的讲解。当时没太多想法,也不清楚“语文老师”的讲解有没问题。倘若换成现在,我立马会向老师提问:“既然这样,那人的时代何时到来?”一个严肃的问题:人的时代到来了吗?

  在我的印象、记忆中,鲁迅是一名精神战士,是真正的斗士。想想,他可真是“刚正不阿”呵!正如他作于一九三二年的《自嘲》中的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而,随着我对鲁迅生平事迹的深入了解,愈来愈觉得鲁迅其实是非常平凡的人。这个“平凡人”有平凡的世界,比如他不修边幅,他靠稿费维持生计,他经常光顾书店,他也娶妻生子……或许这样说是可以的,不平凡的世界往往根植于平凡的世界,理想往往与现实背对背。

  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生前最信任的日本友人。《我的朋友鲁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10月第1版)一书收录了他回忆先生的多篇文章。在我看来,内山完造回忆先生的文章呈现的并非一个“别样”的鲁迅,而是让人倍感亲近的鲁迅。

  ……

  ……一个穿着蓝色长衫,个子不高,走路很特别,鼻子底下留着黑色胡须,眼神清亮,虽然身形单薄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这个人每次都带几个朋友一块儿到书店来。……

  ……碰上有的客人错把先生当成店里的老板时,先生都会开心得哈哈大笑。

  ……

  即使国民政府发布逮捕令那会儿,先生也是一副仿佛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和往常一样平静地往来于家里和我的书店。我们都很担心他,劝他道:“先生,外面危险呐!您还是去哪里避一下风头吧?”他只是淡淡地说:“不用,没关系的。要真想抓我的话,还出什么逮捕令啊?直接暗地里把我抓了岂不更好,出个逮捕令还碍事。”即便如此,我和夫人也还是担心,我俩有时候会拉着先生暂时在店里藏一会儿。

  ……

  ……只见他一头竖直的板寸,脸上留着并不精致的胡须,一身简朴的蓝色布衫,脚上更是随意踏了一双棉布鞋,再加上亮亮的眼睛,这个形象钻进上海最奢侈的卡瑟酒店电梯里,被伙计以貌取人也不算稀奇了。……

  ……

  仔细回想起来,先生倒是经常无所顾忌地披露中国的现实。不对,应该说先生一直是这样做的。也正因为这样,先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这样的情况绝非少数。

  然而先生笔下的现实绝非是为了夺人眼球而有意为之,先生也绝不是靠暴露现实获取关注的浅薄之人,总之他并非为了披露而披露,犀利的话语背后其实流淌着无尽的温情。

  正如父母对孩子一般,先生对于国人也有着深切的关爱之情。与滚滚热泪一同落下的还有那猛烈的鞭子,披露现实的背后涌动着的是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之情。可以说他的行为是在对整个中华民族敲响警钟。

  ……

  “老版,我这三个月躺在家里休息的时候想得很清楚了,中国四亿民众其实都得了大病,病因就是我之前讲过的‘马马虎虎’!我认为那就是一种随便怎样都行的极不认真的生活态度。虽说造成这种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的原因里有值得同情和令人愤慨的地方,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就继续肯定这样一种极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然后,我又仔细想了想,日本这样一个有八千万民众的民族,先不说日本人的缺点,我考虑的是日本人的长处。我想日本人的长处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像书里说的那样把生命都搭上去的认真劲儿。我承认日本人这方面最近有稍稍倒退的倾向,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否定在此之前日本人的这种性格所造就的许多事实。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非常认真。这是我对比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国民性格得出的结论。我想,中国即便把日本全盘否定,也绝不能忽视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人的长处——认真。无论发生什么事,这一点,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学。只不过现在好像不是说这话的好时机,今天就算我喊破了喉咙,怕是也没有谁会听我的,相反会被扣上类似‘卖国贼’‘帝国主义走狗’之类的帽子被人追杀吧。罢了,对于这一点我无论如何都不吐不快,只不过是觉得今天应该说出来而已。等到病快好的时候我一定要说,这事我不得不说。”

  ……

  这是内山完造《初识先生》一文中的话。人们无从得知日本人内山完造回忆文章中所“转述”的鲁迅的话的真实性。但是,确定的是,内山完造陆续撰写并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所描述的诸多“细节”多少可以让想念先生的人想象一点鲁迅在实际生活中的样子。

  真实的鲁迅究竟与“被时势所用,被反复塑造”的鲁迅多么不同?我想,只要人们直面先生的著述,疑问便会自然解开。不过,我想说的是,倘若真存在两个截然相对的鲁迅——“刚正不阿的鲁迅”和“温情的鲁迅”,那么我也会决然选择“刚正不阿的鲁迅”。

  二零一四年二月上旬于甘肃陇南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文章,日本人,中国 文章 日本人
下一篇:廖上飞:回复天乙先生的“留言”_-自己的-理性-美信||上一篇:廖上飞:猪猡程美信_-留言-文章-鲁迅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