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思想·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开幕当天_艺术·思想·科学--艺术-思想-中国美术学院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艺术化育心灵,思想穿越历史,科学启迪未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

mdEOz5QGshDPRC2GW9hxy0ONCBhQ4NCsEM1f6FvD.jpg

艺术化育心灵,思想穿越历史,科学启迪未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11月3日至5日在南山校区国美礼堂,举办“艺术·思想·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分为主题报告(11月3日上午)、山水(11月3日下午)、书法(11月4日上午)、数位人文(11月4日下午)、近现代艺术(11月5日上午)五个主题。此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五十余位学者齐聚杭州,旨在以新视角、新方法研究中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展现“思想、艺术、科学”跨领域研究艺术的新成果,以图更透彻的梳理复原山水画和书画历史,探讨如何更深入的解读、继承、展现及创新沉淀数千年的书画艺术文化大传统。本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青峰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高士明教授,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先生联合发起。11月3日上午,“艺术·思想·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开幕,首先由高士明教授和陈越光先生致辞,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焦小健老师主持会议。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江、认知科学研究专家夏海宁先生分别围绕会议主题“艺术·思想·科学”做了汇报。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首先做了题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观念史研究》报告。金观涛先生首先提及在《中国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徐复观给出的命题:儒家艺术以礼乐文化为代表,由于《乐经》不传,道家的庄学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并影响了魏晋时期山水画的兴起。但此观点存在两个问题:庄学是否可以代表魏晋玄学的精神;山水画何以到五代才真正成熟。而“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成立,以观念史研究的新方法——历史语义学分析和关键词统计的方法,通过年轻学者团队十载努力,尝试解答中国艺术史上的众难题,以重新定位中国艺术精神,进而走向“数位人文”——“艺术、思想、科学”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金观涛教授介绍了“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年轻学者近十年来,在绘画、书法、近现代艺术转型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YP2ZftITwGTFQp6FkA7ERtOPXiAwUgO90nhM6DTA.jpg

综合以上成果,可以确认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思想史具有惊人的的同构性。中国思想史的主线为:法家—宇宙论儒学—魏晋玄学—心性论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学心学—气论—考证—革命乌托邦。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符合从魏晋玄学到革命乌托邦这后半段,更恰当的,山水画应视为宋明(程朱)理学的视觉形态;而书法贯穿思想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其规范中求自由的特征可视做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由关键词“尽善尽美”到“崇高”,则代表了中国审美精神的现代转型:从儒家伦理向革命乌托邦道德的转化。金观涛先生在此介绍了“数字人文”——艺术、思想和科学的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方法,以上由“尽善尽美”及“崇高”的范例,正是基于数据库的关键词研究法,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最后,金观涛先生展望了中心研究正在开展的新方向:以人文为中心运用科学方法,建立数据库,研究词汇跟图像的关系,找到桥梁。尝试跟西方绘画结合,使“中心”成为东西方审美比较的平台,更透彻的理解审美的本质,完成“艺术、思想跟科学”的整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江就《何谓山水——以地球史与易象为角度》做了报告。张文江导师从经学、古典学,“易经”所谓的“天地人”在古代中国、希腊的文化内涵;在地理学语汇系统中的归属。如在古代汉语中周代的“周”即代表土地又有“周行而不殆”之意;汉代的“汉”于地是汉水,于天取意“银河”。从文明对比的视野看来,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分别象征陆地、海洋,中国于儒道经典以外还有《山海经》;古希腊哲学的泰勒斯讲水是万物的本原,和中国的《易经》“太一生水”遥相呼应。张文江认为山水相间的地理环境是山水画的物像基础,而在现代重新审视山水画的审美价值,以地理而言不得不经受陆海观念变化的考验,以对山水画产生更深的认知。

认知科学研究专家夏海宁先生报告题目是《神经科学视野中的艺术》。夏海宁先生认为现代艺术和视觉科学是以不同手段去理解人的视觉经验,如颜色,构形、线条对比、形状、运动这些要素。夏海宁先生在此引入“神经美学”这一概念,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艺术和审美,并列举了一些基本视觉体验对应的大脑机制:比如模糊性、对称性、视觉信息的方向性等。比对其他动物,夏海宁先生分析了在生物进化的多样性中,人类大脑和视觉器官的独特性,以及认知活动的复杂机制。最后夏海宁先生总结人类的审美体验由先天的感知结构和主体的认知建构两部分构成:神经网络即是所谓的“先验”结构,让经验获得意义;而认知是信息有意义的组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故谓之艺术“并不能让我们发现真实,它让我们发明真实。”

BqL0BN6XXRxO7EN1aIjxWmDS6uUazvrYwnonpnH7.jpg

11月3日下午,会议进入专场主题发言阶段。下午的专场主题为“中国绘画史的反思与重诂”,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画黄越主持会议。围绕议题共六位学者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孙善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欣为本场主题发言的评议嘉宾。

8oRfkpFdC6pbVUXIjemLTqY9otlLC45iidKxytra.jpg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副教授,全球茶文化与科学研究会创始主任陶幽庭的演讲题目是《你知道什么?又如何得知?——关于十七世纪中国画的思考》。陶幽庭教授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的中国画家作品风格各异,在当时画论中表现为对“奇” 这一观念的肯定。这与西方艺术界对中国绘画缺乏“独创性”的刻板印象不同。陶幽庭教授分析了这种印象是如何从五个方面被建构的:儒家文化“信而好古”的特点;将“转移摹写”“仿古” 误解为单纯的“复制”; 清代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剔除自我表达和原创性,迎合清廷统治者提倡的正统文化;“五四运动” 对传统艺术的批判;冷战思维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艺术的批判。作者认为这种刻板印象,遮蔽的中国绘画传统中追求“独创性”的因素,特别是明末清初的画坛。

r2wGr7K5zTH41fj82IqrKXyo7pCpT9PyiRCs4ncG.jpg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专业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赵超演讲的题目是《观念史视野下的山水画起源研究》。十年观念史视野下的山水画研究,赵超确信山水画并不是以视觉真实为第一性的、再现性的画种,而是以观念第一性的画种。稳固的结构是山水画最大的特点,而此以山水树石四元素为结构性支柱的全景式山水正是儒学折射下主观意义世界的建构。这与轴心文明中,景观绘画的另一个传统:西方风景画在求真精神指涉下的对空间和自然的描绘是相异的。今天赵超着重介绍了计算机关键词检索的考证方法,及以此方法对山水画起源的研究成果:景观概念在魏晋的起源、山水画起源文本出现和山水画图像最终形成,并揭示了山水画起源过程中,观念是如何与概念、文本、图像互动的。

GGmgbkkxFH9enqLV9lIqvhLBREa82l9OXBre1ipA.jpg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专业首届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翁志丹的演讲题目是《朱德润浑沦图与画学理学化研究》。翁志丹以对元人朱德润《浑沦图》的考察,得出朱德润的“浑沦”概念就是天理和太极。作为理学家的朱德润,其《浑沦图》蕴含着理学视野下的宇宙生成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象明理”论的画学思想。在元代画学理学化的进程中,因为元代强调笔墨对宇宙生成的模拟,中国画的“空白”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赋予新的意义;此外,元画逐渐由宋画注重秩序(丘壑呈现)的表现转而以笔墨的“书写性”(笔墨呈现)模拟宇宙的生发过程,从而使得笔墨的重要性更为彰显。

z7LwRFreQuenmHdfJrVPO6UEchxjj9bnHzynmyFg.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韦宾的演讲题目是《董其昌画学思想重诂——兼论董其昌与南北宗论的关系》。韦宾经研究认为“南北宗论”并非董其昌代表性的画学思想。在绘画实践中,董其昌集其大成的思想,远比南北宗论更重要。集成思想形成于董其昌中年时期。进入花甲之年,董其昌集成思想日渐强烈,表现为“作家士气”兼备之类的表述上。到了晚年,董其昌的集成思想通过对画史的梳理,又具体演化为“出入宋元”这样的表述。

Szmgk3ZdqMwYfBTd7Yn7Yhb6qeGgFi0O2v0l6qJg.jpg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专业博士,云南大学花鸟画硕士生导师张东华的演讲题目是《从无极到心体——花鸟画不同形式的呈现》。张东华研经过多年对花鸟画论的研究,发现由于理学家对 “无极”“太极”的不同理解(“无极”“太极”所出的周敦颐《太极图说》为宋明理学的提供了形上学和宇宙论的理论基础),加之性体和心体不同的出发点,出现了程朱式的“格物”模式和王阳明“致良知”式的——格心模式。张东华指出以上两种模式对应到“鸟兽草木”的图像表达,则呈现出 “写生”和“写意” 两种不同的花鸟画形式。

mRkUr8ue7pVqbjBJz3jSoflrm3Y6vibEifzaE3NA.jpg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独立学者徐晓玲的演讲题目是《从<南禺书画目>》到<宝绘录>》《南禺书画目》《宝绘录》分别是丰坊和张泰阶中晚明时期的两部书画文献,记录了两位进士心目中最为渴求的书画名录,可谓是时代鉴赏品味的缩影。徐晓玲对这两部书画文献的研究,发现其鉴评标准受到南北宗论和当时市场价值的双重约束,还受到收藏家本人思想形态的支配,如张泰阶“法唐”背后展现了他儒学倾向。201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建立十周年之际,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在中国美术学院这个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殿堂举办“艺术·思想·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艺术的“反思与重诂”,更是一种对中国艺术未来的展望。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会议将继续就“中国传统书法”“数字人文”以及“近现代美术发展”做深入的探讨。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思想,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思想·科学艺术 思想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思想·科学
下一篇:陈孝信:超写意中国个案之八——苏笑柏_苏笑柏--作品-成了-抽象||上一篇:陈履生:江南春——钱松喦50年代作品展_钱松喦-陈履生-武汉美术馆--时代-展览-表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