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美术馆外景
2018年的11月,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是不平凡的。伴随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数量巨大的海内外客商云集沪上,一笔笔巨额订单之外,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惊人的客流,引燃了属于上海的艺术热潮。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开启了长达四个月的展期;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等四大艺术博览盛会同期开幕;龙美术馆、杜梦堂、华氏画廊、Chi K11美术馆、外滩美术馆、贝浩登等分别带来路易丝·布尔乔亚、米娅·芳夏格里芙·索洛、前川强、卡塔琳娜·格罗斯、弗朗西斯·埃利斯、村上隆等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丁乙、李真、刘野、苗颖、吕振光、谭勋等国内艺术家个展也陆续上演……十天时间内,三十余场接连上演的展览盛宴排满了观众的时间表。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开幕式现场
2018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这颗屹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东方明珠,开创了无数中国奇迹。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近十年来,在这座城市孕育了中国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群体。
在位于上海的民营美术馆中,七宝古镇畔的上海宝龙美术馆还相当年轻。这座开馆于2017年11月18日的美术馆,由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创立。作为上海“大虹桥”区域中具有国际高度的文化地标,从“宝龙美术馆开馆展——寻脉造山”、“书藏楼珍藏展——百川汇流”,到“大雅宝胡同甲2号——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传奇”,再到“百年教育 百年悲鸿——徐悲鸿作品珍藏大展”和“叶浅予的'民族学'——叶浅予中国画艺术专题展”,宝龙美术馆在“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展览。
在上海艺术界火爆的11月,“上海民营美术馆三条龙”之一的宝龙美术馆也推出了两场颇具人气的重量级展览:“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群展。在美术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周岁”之时,艺术中国特别采访了上海宝龙美术馆馆长吕美仪,分享他与这座年轻营美术馆共同成长历程中的点滴体会。
宝龙美术馆馆长吕美仪
在过去短暂的一年中,宝龙美术馆便举办了多场大型展览,在学术质量获得认可的同时,也通过多场颇具时尚气息的展览活动赚足了人气。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吕美仪坦言美术馆主办的每一个展览瞬间都让自己十分难忘,每一场展览都是宝龙美术馆的“孩子”,从前期规划到执行推动,融入了全馆上下工作人员的心血。
作为宝龙美术馆的年度大展,“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期长达近四个月,展览邀请吕澎担当策展人,通过对四十位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研究及呈现,勾划了从1978年至2018年这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对于展览中四十位参展艺术家选择,舆论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对于这份名单过于商业化的质疑,吕美仪表示:“我相信在每个人心里面,也许会有另外不一样的四十人名单。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历史的定断,而是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去反映1978年至2018年这四十年社会的变迁,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代表。”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陈丹青 《沈周与董其昌双重奏布面油画》
丁乙 《十示 2017 7》
方力钧 《2014-2015》
傅中望 《无边界》
他认为在这些艺术家中,有被社会称之为大腕的,同样也有比较年轻的,更有在很长时间以来并不被广泛知晓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家之所以“火”,是因为他不停的努力与持续的创造;而有一些不太被年轻观众熟知的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是十分出色且有代表性的,自然也被纳入了我们的名单范围内。商业与否也并不是我们美术馆在这个展览中需要考量的,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这份名单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断句’”吕美仪表示。
“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群展海报
在“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之外,另外一场展览同样值得关注。“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群展,宝龙美术馆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三星美术馆、金焕基美术馆以及重要国际藏家进行合作,通过丁昌燮、郑相和、河钟贤、金焕基、权宁禹、李禹焕、朴栖甫等七位韩国抽象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的精彩作品,追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韩国单色画运动发起至今的“前世今生”,展览中包括了一批难得共同出现的经典作品。
“一年之前,甚至没有人知道宝龙美术馆的名字。”但正如吕美仪所言,宝龙美术馆如此年轻,如何取得国际上知名美术馆和重要藏家的信赖,在展览筹备的阶段大家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展览的成功举办,背后是全体员工的细心沟通与付出,更有许多看不到的细节上的努力。同时,此次展览也暗合了宝龙美术馆以“泛亚洲”为核心的聚焦点。
在学校期间曾学习过舞蹈的吕美仪,从个人兴趣角度还特别提及了“叶浅予的‘民族学’——叶浅予中国画艺术专题展”。叶浅予先生许多舞蹈速写作品唤起了吕美仪内心中的许多回忆,而叶浅予先生的夫人戴爱莲先生更是一位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艺术的内在联系,更使他对展览增添了一分发自内心的喜爱。
何多苓《庭院回忆 卷》
刘小东《榻上爷们儿》
罗中立 《拥抱系列》
尚扬《白内障—山》
近十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中,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中国的民营美术馆的繁荣,而民营美术馆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多数民营美术馆的创办者,都是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商业领袖,他们在美术馆建立伊始便承担起对文化和历史的使命。吕美仪说:“如果没有民营美术馆的推广,当代艺术在中国不会发展如此迅猛,如果没有民营美术馆群体的不断丰富,中国当代艺术不会有如此繁荣的局面。”
在担任宝龙美术馆馆长前,吕美仪曾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等多家专业艺术机构担任管理职务。他认为,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带动了当代艺术领域画廊、艺博会、美术馆完整闭环组成,在量的发展之后,急需的是质的提高。
“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某些与国际艺术机构交流的过程中,曾有人表示出对于中国策展人如此年轻的惊讶,我从官方的回答是‘中国会给愿意拼搏的年轻人机会’。但回过头来我们从自身检讨,美术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有提高的空间,有太多的美术馆需要综合型的管理人才。”
“缺钱”是困扰民营美术馆的最大问题,而当代艺术又是对资金消耗极大的领域。可以说每个民营美术馆都面临观众人流与运营资金的难题,在商业和艺术价值之间更存在着把握平衡的技巧难度。“美术馆的馆长更加像CEO的角色,既要懂艺术,还要懂商业和谈判。没有强大的能力与人脉,甚至无法让一个美术馆存活下去。”在吕美仪看来,不仅是资金问题,观众人流、展览质量、专业团队这几个关键点对于美术馆发展而言是环环相扣的。
“同时。国内的民营美术馆还不像国外的同类机构,有专业的委员会和团队、理事会等进行管理。国内的民营美术馆有时也是创办人的收藏,我们不可能强求创办者不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认为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民营美术馆群体的运营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轨道,更具专业性。
毛旭辉《剪刀丛林·光芒》
隋建国《触手可及-海市蜃楼》
向京《唯不安者得安宁》
杨福东《愚公移山》
对于是什么成就了上海11月的艺术热潮,吕美仪认为这当中离不开三点:政府的支持、艺术机构间的合作以及上海良好的艺术氛围。上海市正在向着打造 “亚洲演艺之都”的方向努力。先前,作为民营艺术博览会的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作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之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更为上海带来数量惊人的国际客流。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上海的艺术机构间有一个很好的现象,他们之间基本没有什么隔阂。各家的展览计划某种程度上也不再是商业机密,机构彼此会沟通开幕的时间与档期,友善的处理彼此的关系,这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各馆之间的不排他性有很大的助力作用。而上海的观众已经被培养起了看展的生活习惯,逛商场看艺术、生活氛围也很艺术。”对于艺术机构与观众的推动作用,吕美仪这样认为。
宝龙美术馆圆形展厅
宝龙美术馆拱形展厅
在展览展陈、艺术典藏、公共教育等三大领域,宝龙美术馆在未来有着明细的规划。在展览方面,吕美仪表示会在任期内持续推动“泛亚洲”的概念,打造亚洲范围内一流的美术馆是他的目标。“我希望让观众来到中国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有一个宝龙美术馆在上海(可以去看展)”。
“书藏楼珍藏展——百川汇流”展览海报
典藏方面一直以来是美术馆创办人许健康极为重视的领域。建馆之初便形成了 “书藏楼”——以近现代水墨为核心主题的系列收藏体系。吕美仪表示“宝龙美术馆在收藏领域会持续下去,希望能够把最好的作品收藏回来,让大家能在这里看到艺术精品。这里不仅有齐白石等大家的传统水墨作品,也有当代艺术家的各个流派作品。我们希望在“书藏楼”收藏展中能让观众把心情沉淀下去”。
在吕美仪看来,公共教育将会是宝龙美术馆重点打造的领域。宝龙美术馆将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宝龙美育”美育体系,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来到美术馆的理由,透过公教活动使真正深入了解展览、艺术家以及背后的艺术理念。宝龙美术馆将特别为儿童推出导览地图,,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独特观展动线。曾受过舞蹈教育的吕美仪,还将在公共教育活动中力推表演艺术的引入,将沉浸式的表演、现代舞、儿童剧等融入美术馆,推出结合展览馆、剧场、餐饮等诸多板块的大美术概念。“明年,我们希望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宝龙公教’”。
作为馆长,吕美仪希望宝龙美术馆具有宁静的气质,在符合美术馆调性和艺术专业性的基础上举办各种展览活动,不因急于解决生存问题而忘记目标——寻找一条属于宝龙美术馆的美学轨迹。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采访实录:
(Q:艺术中国;A:吕美仪)
Q:吕馆长您好,今天恰逢宝龙美术馆开馆一年零十天,在短短一年内,哪一个展览瞬间给您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A:您好。对美术馆而言,每一个展览都是印象深刻的,每当做一个展览,从前期规划到执行推动,都融入了很多的心血。如果要回答印象最深刻,我认为是在时间上相隔最近的几场展览。包括“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群展。因为刚刚开始,所以感受更为深切。
其中“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群展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此种门类的重量级作品集合在上海,包括了一批难得共同出现的作品。我们通过与MMCA(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三星美术馆以及一系列重要藏家的沟通,最终将这批作品汇集成这个展览。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宝龙美术馆成立仅仅一年,他是如此年轻,国际上的重要美术馆和重要藏家为什么要信赖我们,在展览开始筹备的阶段我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如何让他们(借展美术馆及藏家)信赖我们,将展品交给我们去办展。(宝龙美术馆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幕后工作)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展览,四十位艺术家,每一位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如何为每一位参展艺术家提供理想的呈现模式,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等,都需要技巧(需要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付出很多努力)。
从我个人而言,还有今年五月期间我们馆举办的“叶浅予的‘民族学’——叶浅予中国画艺术专题展”,展览中展出了许多叶浅予先生的舞蹈主题速写作品。我在校期间曾学习过现代舞,叶浅予先生的夫人戴爱莲先生也是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因为与舞蹈的内在联系,使我对这个展览更增加了一份喜爱。
其实每一个宝龙美术馆主办的展览,都是我们的“孩子”,所有的展览我们都是无比重视的。
Q: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展览中,40这个数字蕴含了“时间”、“人物”这两个历史的重要元素,对于这四十位艺术家的选择,美术馆方面进行过怎样的思考?
A:在这次展览中,吕澎老师与宝龙美术馆联手推出这四十位参展艺术家名单。但我相信在每个人心里面,也许会有另外不一样的四十人名单。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历史的定断,而是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去反映1978年至2018年这四十年社会的变迁,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代表。
对于这份名单,有人认同,不可避免的也有人不认同,甚至有人认为我们这份名单太过商业化。在这四十位艺术家中,有我们称之为大腕的艺术家,也有比较年轻的艺术家,同样有很长时间以来并不是那么“火”的艺术家。我认为艺术家之所以“火”,是因为他不停的努力与持续的创造;而有一些不太被年轻观众熟知的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是十分出色且有代表性的,自然也被纳入了我们的名单范围内。商业与否也并不是我们美术馆在这个展览中需要考量的,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这份名单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断句”。
Q:您希望“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又怎样的社会意义?
A:宝龙美术馆是在许健康先生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办馆宗旨下创办的。我们宝龙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是希望能够呼应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主题,透过艺术的视角观察四十年来的社会状况与时代变迁。
Q:中国民营美术馆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中国的民营美术馆群体。您如何看待民营美术馆群体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位置,民营馆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A:民营美术馆的成长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具有很大的裨益。民营美术馆这个孩子般年轻的群体,才发展了不过十几年时间。作为取得相当成就的商业领袖,民营美术馆的创办人们在美术馆创办伊始便承担起了对文化和历史的使命,如果没有民营美术馆的推广,当代艺术在中国不会发展如此迅猛,如果没有民营美术馆群体的不断丰富,中国当代艺术不会有如此繁荣的局面。
但从相反的角度来说,今年上海又会有一批具有实力的民营美术馆诞生,但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某些与国际艺术机构交流的过程中,曾有人表示过对于中国策展人如此年轻的惊讶,我从官方的回答是“中国会给愿意拼搏的年轻人机会”。但回过头来我们从自身检讨,美术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提高的空间,有太多的美术馆需要综合型的管理人才。
民营美术馆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但当代艺术这个领域太“烧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每个民营美术馆都面临人流与运营资金的难题,美术馆的馆长更加像CEO的角色,既要懂得艺术,还要懂得商业和谈判技巧。就像我的一个朋友Klaus Biesenbach,接任了经历过动荡的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职务,他就是一个结合了娱乐、时尚、艺术策展等多种资源的综合型管理者。没有强大的能力与人脉,甚至无法让一个美术馆存活下去。所以不单单是做展览的资金问题,观众人流、展览质量、专业团队这几个关键点环环相扣。
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带动了当代艺术中画廊、艺博会、美术馆的完整闭环的组成,形成了良性的发展,在量的发展之后,我认为急需的是质的提高。
每年的十一月,上海大多数民营美术馆都会投入最大精力去呈现出色的国际大展,上海的观众可以说非常的幸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优秀的国际大展。但反过来说,每天都在“吃辣椒”,会越来越“辣”(展览类型比例失调)。外国的观众到上海,会有人各种各样的推荐目的地,同期举办的国际大展很精彩,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艺术家的优秀展览。而从本土观众的角度,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具有话题性的展览(对于普通大众的可以拍照的,对于专业观众是有明星效应的)。
Q:民营美术馆在运营的时候,跨界合作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途径,在跨界合作的尺度上该如何把握?
A:这个尺度分两点,第一个是创办人的喜好,第二层是美术馆的管理层。从馆长的角度看,跨界合作首先要符合美术馆的调性;第二是要坚守艺术的专业,不能因为只想要让美术馆在资金方面“活”下去而放弃专业度。有时度的把握像是从不同角度拔河,作为管理者要站在专业和商业价值等不同角度向创办人阐释利弊。我们常常需要为了专业性推掉很多商业性展览。
如今上海民众中看展览的风气很盛,尤其是在商场中结合艺术的展览模式,带动了大量的观众人流。但我们专业美术馆还是要把握专业的尺度,作为我,还是会要求从宝龙美术馆的调性出发,举办专业的艺术展。
我们国内的民营美术馆还不像国外的同类机构,有专业的委员会和团队、理事会等等进行管理,国内的民营美术馆有时也是创办人的收藏,我们不可能强求创办者不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民营美术馆运营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轨道,从而更具专业性。
Q:十一月的上海刮起了一阵艺术旋风,包括art021、西岸、上海双年展以及一系列的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人们都在惊呼上海似乎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中心。您认为是什么成就了上海当代艺术领域的火爆?
A:这当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上海正在被打造成为“亚洲演艺之都”,正如不久前art021作为民营的艺博会甚至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正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加上首届进博会的召开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客流,成就了十一月的艺术展览热潮。
另外,上海的艺术机构有一个很好的现象,他们之间基本没有什么隔阂,比如今天某个馆举办一个活动开幕,各家机构都会去参加,各家的展览计划某种程度上不再是商业机密,机构彼此会沟通开幕的时间与档期,友善的处理彼此的关系,这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各馆之间的不排他性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当然,还离不开上海观众的支持。上海的观众已经被培养起看展的生活习惯,逛商场看艺术、生活氛围也很艺术。所以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业界如此高的融合度、没有如此热情和专业的广大观众,是无法取得当今的成就的。
Q:在展览展陈、公共教育、艺术典藏这三大领域,宝龙美术馆未来有着怎样的计划?
A:目前我们的藏品是创办人许健康先生十分重视的,我们有重要的“书藏楼”,建立了近现代水墨这一系列收藏体系,未来也会持续下去。我们希望能够把最好的作品收藏回宝龙美术馆,让大家能在这里看到这些艺术精品。这些艺术珍品收藏在我们馆里,是观众的幸福也是我们工作人员的幸福。我们希望在“书藏楼”收藏展中能让观众把心情沉淀下去,不仅有齐白石等大家的传统水墨作品,也有当代艺术家的各个流派作品。
公共教育是我们2019年工作的重点。虽然我们才成立一年多,但我们一年内做的事情可能是别人要花三年才能做到的。我把我们馆的竞争对手范围锁定在整个亚洲区域,在我的任期内希望能够打造亚洲一流的美术馆。作为NGO,我们的预算也很紧张,但第一年就能与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三星美术馆等国际大型美术馆合作。明年我们要重点推动公共教育和国际艺术家驻留。宝龙美术馆我们希望打造自己的体系——“小宝龙美育”,公共教育不是为了盈利,我们希望好的活动,给大众一个理由使他们来到美术馆,透过公教活动使他们了解展览、了解艺术理念、了解艺术家。我们会在公共教育中引入表演艺术,大美术馆的概念中包含了美术馆,也包含剧场、餐饮等诸多板块,在西方这已经成体系很久了。我希望能够通过公共教育中的表演艺术能够带动更多观众进入美术馆,打破美术馆只能静态看展的观念。通过沉浸式的表演、现代舞、儿童剧等融入美术馆,也可以发挥我早年舞台表演专业的那部分专长。同时,我们还会研发专属儿童的导览地图,成年人要看的和小朋友要看的路线是不同的,我们会特别开发儿童的观展动线。我们希望在明年我们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宝龙公教”。
在展览方面,在我任上会持续推动泛亚洲艺术的概念,让观众来到中国时,能够想到有一个宝龙美术馆在上海。最近我注意到,海外的一个美术馆评选,宝龙美术馆有幸入选上海四大合作美术馆之一,要想到不久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我们的存在。
Q:您如何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当代艺术的推动作用,从个人角度如何看宝龙美术馆的独特气质?
A: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推动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东方美学也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许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纷纷进驻中国。抛开美术馆馆长的身份,从个人角度看中国一定程度上甚至带动了世界当代艺术的潮流,施加了重要的影响。
我认为宝龙美术馆的气质是宁静的,我们很清楚自身的收藏体系聚焦于近现代水墨领域,从我们所做的展览包括“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韩国抽象艺术:金焕基与单色画”看,就能品味到我们的气质,可以看到我们希望营造的环境与氛围。我们在寻找一条属于宝龙的独特的美学轨迹。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我们会因市场做一些吸引不同观众群体的活动,因为观众才能够“活下去”,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自己美学路线的寻找。
内容标签: 三星 民营 美术馆 艺术家 宝龙 展览 艺术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