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在思维创新工作坊感受国际一流教育_艺术学院-虚构-塔尔-工作坊-实践-研究-博物馆

    分类栏目:艺术融合

    条评论

    “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项目学生作品展示文/凌敏时下,创新与创造已成为世界潮流。从技术层面到思想层

    “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项目学生作品展示

    文/凌敏

    时下,创新与创造已成为世界潮流。从技术层面到思想层面,新的竞争已经开始。如何对标国际一流艺术教育?这是寻找艺术创新与创造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只有知道谁是一流,为什么一流,一流在哪里,以及如何做到一流,才有可能了解大局,明白趋势,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有价值的艺术创造活动。

    一,对标国际一流需要谋划

    今年5月,上海美术学院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学中,首次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引进了创新设计课程。如果说这是偏重于“手”的创新,那么时隔半年之后,他们又从皇家艺术学院引进了偏重于“脑”的创新课程。10月29日至11月2日,由尚塔尔·佛斯特博士亲赴上海启动了“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项目。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导师尚塔尔·佛斯特(Chantal Faust)在工作坊现场

    这个项目做什么?在一窥堂奥之前,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这门课的老师尚塔尔。尚塔尔·佛斯特(Chantal Faust)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导师,负责督导人文艺术学院评论与历史研究(CHS)项目的实施,以及督导该校的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她还任该校研究杂志PROVA的主编。她不仅是位学者,也是艺术家、作家。

    选择这样一位既有理论背景,又有教学经验,同时还有多方面艺术实践的学者来主持一个偏重思维模式创新的工作坊,传授完全不同于我们既有模式的思维技能,这样做会与大家碰撞出什么火花?给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形成怎样的反馈?这是很令人期待的事情。

    “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现场

    尚塔尔这次来上海启动工作坊,时程只有五天。这五天怎么安排?根据她提供的工作坊大纲和实际运行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开宗明义,倡导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不难理解。但是奥秘藏在细节中。在工作坊开始的第一天,她就将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分成十个组,同时给出十个关键词由各组从中任选一个。

    这十个关键词不是十个规定的主题,而是要由各组通过阅读与哲学和艺术相关的著作,同时赴美术馆博物馆实地考察,结合每个人的体验与思考,另行提出与给定的关键词有关的词来,经过大家讨论,最终选定为各小组的主题,并据此形成“虚构的自我博物馆”的构建方案再加以实施。这就是第二和第三阶段要做的事。

    “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现场

    二,思维角度与方式影响创新创造

    尚塔尔为什么要给出十个关键词,这十个关键词又是什么?不复杂、不神秘,它们分别是“触摸、重复、主观性、脸、图像、屏幕、表演、眼睛、记忆、空间”。在给出这十个词的同时,她还就每个词给出了多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对这个词的不同论述。比如,关于“触摸”她引用了劳拉·马克斯、吉勒斯·德勒兹、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的话。关于“重复”她引用了阿尔贝·加缪、克尔凯郭尔等人的话。关于“主体性”她引用了康德、克劳德·卡亨、凯瑟琳·海耶斯等人的话。

    尚塔尔这么做是想告诉学生,既有的概念不是死的,在不同人眼里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因此,作为一个自主个体提出你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解释,这才有创造性,才有意思。而要提出自己的词,不了解前人或他人的看法,不做现实探索,是不可能产生有价值、有意义的词来的。所以她将学生分成两批,轮番阅读相关哲学和艺术著作,或去艺术场馆参观访问。经过考察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现场

    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不够,这只是工作的一半。学生要在自己提出的见解和关键词的基础上,去构造一个“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到了工作坊项目的最后一天,大家要用不同方式呈现自己构造的“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同时要在这个虚构博物馆内,策划一个虚构的展览,阐述自己对新的主题词的理解。

    显然,这么做对导师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尚塔尔要挑选出十个关键词,并从数十部哲学、文学和艺术经典中撷取不同人的观点。这是非常见功底的事;另一方面她还要从阅读思考和实践考察两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自主思索、自主判断,从而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能力。

    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实践认知体验的具体化和表达的自主性。而从其结果看,导师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形塑一种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来展开的。因为人的思维很容易被旧模式所限制,而所谓旧模式就是角度与方法,思维的角度与方法对创新与创造的影响太大。

    “寓心于身+实践研究:虚构的自我博物馆”工作坊现场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何显现

    经过一周的训练,尚塔尔的教学效果如何呢?有个简明的验证办法,就是看这10组学生根据导师给出的关键词,都扩展或演化出了什么主题,又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如何将“虚构的自我博物馆”构造出来。

    比如,关于“主观性”,学生们联想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人的主观性,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智能在考虑人类的事,这意味着人在哪些方面将会受到影响。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一个像神一样的新形象。如果是这样,这将让人怎么办?

    再如,关于“空间”,学生们联结的问题是,如何占用空间以及如何创造空间?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以便在艺术领域内、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更多的包容性,以及多样化实践与存在方式。

    又如,关于“屏幕”,学生们衍生的主题是,在大多数时间屏幕对人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除非它断开或关闭。但是人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屏幕有多种用途,它不仅让人看,也通过监视器让人被看。屏幕在人与世界之间,它既是一个聪明的眼睛,抑或是障碍。

    确实,与尚塔尔给出的十个关键词相比,这随机分组的十个小组学生最终确定的十个主题与原来的关键词既有联结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而且给出的解释也很贴切、很接地气。这让导师感到欣慰。尤其出乎尚塔尔意外的是,十个小组最终打造的“虚构的自我博物馆”以文字、影像、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具有相当的观赏性,甚至达到一件完整作品的水准。可以说,从结果看这次举办的创造性思维工作坊是很成功的。


    尚塔尔·佛斯特与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合影留念,(编者注:右五为本文作者凌敏教授)

    四,成为一流的关键在人与体制机制

    在创新思维工作坊运作期间,作为中方的合作者我与尚塔尔博士经常进行交流沟通,也问了她一些问题。比如在她看来中国学生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中国研究者多半注重历史,以历史为引导,而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注重什么,等等。

    尚塔尔表示,从她跟学生的接触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和中国学生都很认真,很有能动性,很有创意。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文化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兴趣、爱好、着重点和研究角度也会有不一样。很难用好与坏来评价。而且正因为有所不同、不一样,所以他们所做的探索才有价值。

    关于研究思路和教学方法问题,尚塔尔表示,假如说中国的研究者侧重于以历史引导的研究,而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者侧重于以实践引导的研究。那也未必尽然。实践引导的研究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只是从历史开始去照见当今。而历史的东西也要在实践中、在现实中,去发现、去开掘。

    至于教学方法,尚塔尔表示,她设想的创新思维教学法,有些地方受到过以前在读硕士、博士时个别老师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在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体系下,自己能创造一套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看历史,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创造自己。

    另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蜚声国际,它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尚塔尔认为是人。因为来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索意愿,所以只要老师一点拨他们就能往前进。还有一个群体就是老师。因为皇家艺术学院的老师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者。他们总想把优秀学生教得更优秀。加上皇家艺术学院有着非常注重效率的研究体系与机制,这就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制度保障。五天的创新思维工作坊活动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它留下的成果与启迪却没有过去,值得用心回味深入思考。

    (本文作者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关键字:艺术学院,虚构,塔尔,工作坊,实践,研究,博物馆,
    内容标签: 艺术学院 虚构 塔尔 工作坊 实践 研究 博物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