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三题
■张公者
临帖与出帖
临帖,是为了学到书法的艺术规律——掌握共性。出帖,是探寻完成自我风格——形成个性。临帖并不是临得越多越好。临得多、学得死,往往没有掌握到书法艺术规律。临帖时要研究、要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功夫打出来”——这话不要相信。书法中的点画和中国画中的笔墨,本质是一样的。点画的长短粗细起伏变化,就是由对毛笔的操控性所实现的。
古人从小拿毛笔写字,即便没有临帖,也能非常熟练地把握毛笔。而我们今天要临帖是因为我们从小拿铅笔钢笔,对毛笔的操控性不足,要想驾驭好毛笔,临帖是最好的方法。今人临帖是一举双得,通过临帖掌握艺术规律;通过临帖训练掌控毛笔的能力,包括墨与纸。
临帖的终极目的是把握对毛笔的掌控能力——这是本体、本质。因此,不能说书法艺术规律必须通过临帖而掌握。古人“担夫与公主争道”“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可悟笔法,便是这个道理。所谓“功夫在诗外”。
如果大家知道这个本质,不临帖也行,通过某种训练对毛笔进行掌控。但是没有比临帖更合适的。
初期选择经典作品作为范本临习,从经典中学习规律。经典是经过历代认可的书家的代表作品。经过对经典的学习后,在即将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选择非经典作品、不完善的作品,往往会从中受到启发,而形成自我风格。有时个人风格的形成,常常是从本专业之外的某个事物得到启发,而转化借鉴,所谓通会之际。
个性与共性
学习书法,最终、最高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被历史所接受而传承下去。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传承下去呢?有个性,同时具备共性,这样的作品才可以传承下去。个性越强,价值越大。个性,是只属于我的风格;共性,是本门艺术所共同认可与遵守的规律。有个性、无共性,是野狐禅,别说传承,在当代就被淘汰了。有共性、无个性,是绿叶,历史价值小,可以流传下来,但意义不大,有之无之,其结果都一样。
天分与功夫
世间诸事,有大成者,天分占99%,功夫占1%。然而,没有功夫的1%,天分的99%便等于零。
于某事、某专业,无天分,即便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焚膏继晷,下天大的功夫、一辈子的勤奋,仍然不会有大成就、不会成为大师。
譬如淘金,沙中有金,则淘之可得金;沙中无金,即便千辛万苦,仍然得不到金。但是,沙中有金不努力去淘,金子也只能埋着,一生也不会有收获。而本来沙中无金而淘者,虽未得金,却可能得到铜,人生总有收获。
世人勤奋一生而无大成者,往往是未选对自己最有天分的事去做。选对专业,功夫到,则必有成。
关键字:共性,天分,功夫,风格,自己的,规律,内容标签: 共性 天分 功夫 风格 自己的 规律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