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童中焘:满口“创新”的人,往往学术上最不老实(2)_-中国画-传统-基础上-骡子-又有-用笔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童中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从来是在变的,有继承,有多方面的吸收,只是有多少、快慢或者好坏的区别而已,就以山水画来说,从隋代展子虔的

      

    童中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从来是在变的,有继承,有多方面的吸收,只是有多少、快慢或者好坏的区别而已,就以山水画来说,从隋代展子虔的 《游春图》,至唐以来,所谓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 一变也。

      明代的文、沈,基本上是继承。但如“浙派”及“野狐禅”吴小仙、张平山、倪端、徐端本等,都是在变,清初四王乃至戴熙,气息是旧,技法上还是有创造,如于笔技法,可说达到了极峰。至于石涛等以“怪”出名,怪在变也。于笔技法的流行,弊病也随着明显起来,于是又提倡湿笔,到了吴石僊(xiān),在生宣上打湿了画,这也是变。近代黄宾虹,面目又不同于古人。

      所以,从历史上看,山水画一直在变。然而“成万变不离其宗”。创造始终离不开“宗”,这就是中国画的最根本的艺术规律,这就是“理”。“常理之不可失”,即是画画要讲物理、情理、画理。“法”在变,某些审美要求在变,一些根本的“理”还是没有变,或没有大变。

      科学与艺术是两回事,科学的突飞猛进,并不意味着艺术在爬行。例如,画画讲立意、讲布局、用笔运墨、赋彩;用笔又讲圆、厚、沉着、凝炼,或者生辣、流动、灵变等等,板、刻、结、溷、滞、纤弱、躁气被认为不好,更不能飘浮、滑、俗。用色要求清、和,明快而严重,单纯而有 变化等等,把重浊、滞腻、火气、甜俗视为不好或者格调卑下。在布局上,三远结合,又有空白、虚实、宾主、繁简、疏密、隐现等的讲究。这些审美要求我想不因时代的前进而过时。

      有常又有变,有变又有常,这是一点。另外,“变”,有变好,也有变坏的。晚清吴石僊打湿宣纸作画,确也是“变”,但这个“变”变得不高 明,因为缺少笔意,骨法不够,又单薄。黄宾虹运用浓、淡、破、积、泼、焦、宿七种墨法,浑厚华滋。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最强调“我有我法”的石涛,精品固然很多,有的用笔却显得放肆,信笔躁气。所以不能说凡变皆好。现在出版的某些山水作品,不大像中国画,倒近乎水粉、水彩、彩墨画,这个“变”好不好?变一定要有民族性,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马与驴杂交而生骡子,骡子却没有马雄健英俊,也没有驴的可爱。当然,也欢迎骡子的存在。

      谈到创新,又不能不涉及与态度问题和对“新”的看法问题。

      现在,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人不想创新的,但是有几种状况。有的脚踏实地,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其他素养,努力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新的意境,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的一面在生活和基本功上下努力,努力追求新意,虽然还不成熟,每有一得之想,很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一种态度,却很可引起我们的警惕了。对于治学,古人说有两种态度,所谓“积学以成名”,“速成以求售”,(“成名”的含义,这里不作分析与批判了)后者现在不是没有。

      企图以一朝一夕之力,凭小聪明,突变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以获利。书不读,传统不临习,不研究,却把自己那种“落笔无法”的东西视为最 “新”。这种人只知道赶时髦,不晓得也不肯下硬功夫。说得过头一点,满口“创新”的人,往往会是学术上最不老实的人。中国画是讲究功力 的,一条线,一个点,没有十年、几十年的功夫,很难达到某种高度。

      新,主要是意境的新,以及相应的笔墨的新。过去山水画的一变也,又一变也,主要是技法上的变,气息大同小异。现在,要表现新的时代风貌,也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表现手法。生活是源泉,传统是立足点。李可染先生三下江南,深入江浙、川、桂,在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个人面貌:陆俨少先生经历了长江的艰险,古稀之年还饱看新安、雁荡、黄岳,创造出他行云流水、大块水墨等前人未曾有过的技法,就是我们极好的范例。总而言之,像我们这样中年以下的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在积累生活和积学传统两方面下功夫,方能水到渠成,侥幸之心是万不可有的。

    关键字:中国画,传统,基础上,骡子,又有,用笔,
    内容标签: 中国画 传统 基础上 骡子 又有 用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