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从前卫艺术到前卫主义:_德·迪弗的现代主义叙事探颐_前卫主义--格林-前卫-叙事-庸俗-价值-伯格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阿瑟·丹托(ArthurDanto)曾在1995年题为“艺术终结之后”的梅隆艺术讲座(A.W.MellonLe

      阿瑟·丹托(Arthur Danto)曾在1995年题为“艺术终结之后”的梅隆艺术讲座(A. W. Mellon Lectures on theFine Arts)上提出过西方艺术史叙事的“三段论”:上半场是以瓦萨里(Giorgio Vasari)为代表、秉持“艺术即再现”观念、式微于19世纪中叶的再现叙事传统;下半场则是以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为代表、专注于绘画形式要素即媒介本身的现代主义叙事模式;而他本人则到了加时赛,即所谓的“艺术终结之后”的后-艺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艺术史叙事要抛弃任何诉诸审美经验的讲述方式。[1]348无庸置疑,丹托对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时代的艺术史叙事模式转换的洞察,是明智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难道格林伯林的现代主义叙事已经是固定而不容讨论的法典了吗?难道我们真的到了与过去断绝的后艺术史时代?论述当代艺术时真的不用考虑审美维度了吗?对于现代主义的再讨论,已经没有必要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只有细致考察、辨析现代主义的深层机制,才能深刻理解现代艺术走向当代的逻辑,才能理智面对当代艺术。尽管,这一考察必然绕不过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经典叙事。

    蒂埃利·德·迪弗

    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沈语冰、张晓剑、陶铮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

      比利时学者蒂埃利·德·迪弗(Thierry de Duve)虽然在中国学界知名度不高,却是当代最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2012 年,他因“为重新解释现代主义、检视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现代主义遗产所作的开创性的工作”而获得了美国当代艺术奖“爱丽丝奖”的特殊成就奖。确实,当众多业界同行趋之若鹜地投入浮躁的当代艺术圈时,他却孑孑而行,凭借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克拉克与弗雷德现代主义之争①的条分缕析,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深刻精准地阐释了现代主义艺术生成、运作及异变的逻辑,更新了现代主义叙事。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出现在《字里行间的格林伯格》一书中,而刚刚由沈语冰先生的学术团队翻译出版、引发学界热议的《杜尚之后的康德》,则是联接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考察杜尚的“理查德•穆特事件”,阐释现成品艺术的本质,从而捍卫尴尬于当代的康德美学的力作,而这一切都建构在其现代主义叙事之上。

      一、  叙事前提:媒介即“他者”

      几乎所有对现代主义运作的再次解释,都以格林伯格的理论为坐标来重新思考,德·迪弗亦不例外。

      格氏现代主义叙事的起点,乃其在1939年《前卫与庸俗》和1940年《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中提出的前卫艺术方案:反对学院主义、商业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迎合大众的庸俗艺术(Kitsch),支持基于特殊的个人审美体验的前卫艺术(Avant-garde)。格氏对19世纪中叶以来前卫艺术进程的历史阐释的核心逻辑在于,前卫艺术诞生是对资产阶级文明走向庸俗和崩溃的社会状况的反应,其特征是媒介自律性。德·迪弗认为,贬斥庸俗艺术和支持前卫艺术,从某种角度看,恰恰是格林伯格“犹太人自我憎恨”(Jewishself-hatred)心理的一体两面,是他对自己少年时审美品位(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是其少年偶像,后被其贬为庸俗艺术家)的悔过,及其期望脱俗于庸众而成为“他者”(the other)的反映。[2]39-46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在《前卫与庸俗》中,格林伯格以假设一个俄国农民观看列宾的画为例说明,对于庸俗艺术,观众往往“以认知和看待画外的事物一样的方式来认知和看待画中的事物”,“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不连续性”,观众“也不需要接受一个成规”;德·迪弗赞同“艺术与生活的不连续性”以及“接受成规”的观点,却质疑其信念基础,即“只能见于艺术的价值与可见于别处的价值”具有“一个相当恒常的区别”。[3] 12-13他认为,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的价值区分法,因为,正如艺术史家T. J. 克拉克(T· J· Clark)所言,前卫艺术爱好者欣赏其在生活中感知到的相同价值,但是他在感知它们在艺术和生活中的象征性换位(symbolic transposition)时,便能区别它们。[4] 151庸俗艺术爱好者同样如此。德·迪弗指出,格氏拔高了艺术价值与生活价值的区隔,忽视了价值共享性,在差异性的庇护下围绕艺术价值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共同体;而前卫与庸俗之间的差异,本质上不取决于是否接受一个成规,也不在于“只能见于艺术的价值”和“可见于生活的价值”的象征性区分,而在于它们与“他者”(即它们所设想的表达对象)的关系。[2]48

    上一页 1234567 下一页关键字:格林,前卫,叙事,庸俗,价值,伯格,前卫艺术 前卫主义
    内容标签: 格林 前卫 叙事 庸俗 价值 伯格 前卫艺术 前卫主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