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耀近期的《中国风》系列,为阅读者清晰地呈现出他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清醒思考和真诚而又颇富洞察性的激情表达。探寻王心耀的视觉表达行迹和视觉叙事逻辑,不难发现,《中国风》系列的呈现,既不是一种空穴来风,亦不是他的一时冲动和偶然所得,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编织导演的凝聚着人到中年的智慧与圆融的一场视觉展演。其实,在《中国风》背后,阅读者亦看到的是一个在艺术的荆棘之途中已达日臻圆融之境的王心耀。由此一个在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的王心耀正扑面而来,由此阅读者看到了一个有才情、有胸怀、有视野、有传统、有精神、有追求、善表达而又不随波逐流的王心耀。
熟悉王心耀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温和儒雅,低调含蓄、不张扬、不放旷。生活中的王心耀既平和又平淡,既超脱又释然,一旦回到艺术中,抑制不住的是一种内在激情时时的燃烧。但艺术中的王心耀仍是才情内敛,并以多元与多样的视觉叙事路径为《中国风》的横空出世在语言样式、图像谱系、有效的视觉表达和展陈与观看间都进行了经年累月的素材积累和潜心提炼,并一步步由“既随物以婉转”,终到“亦于心而徘徊”之境,至《中国风》系列而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结构方式和价值体系。
在王心耀《中国风》的视觉讲述方式间,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艺术人生的追求与追寻,更隐含着的是他的自我意识一步步觉醒的艰难与困惑,亦透露着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转型过程中的适时选择与包容自信。其间,生存的焦虑体验,精神的困惑与寻找,人生十字路口抉择的痛苦,茫然的期待与期许,多彩而又梦幻般的痛苦而又激情的思考,如同一个自我折磨的《炼狱》之旅。由此引发阅读者须重返现场,重构历史语境,才可以洞悉王心耀内在气质的深邃与深情及其充满激情的视觉描绘和极富生命与活力的重现。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心耀在艺术上的机缘是和他大学毕业创作《黄兴在汉阳保卫战中》(1981,100cm×200cm,布面油画,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密不可分。是年他仅仅23岁,还是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艺术青年,从中即可发现他的大历史观和艺术的激情与才情,驾驭大场面和众多人物与图景的协调能力。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心耀而言,这的确不仅仅是张历史画,实则为他之后的人生之旅和艺术之路点燃了激情。青春期的梦幻既是多彩的,又是痛苦的,更是茫然的,但艺术抉择的果断与坚定显然为以后的艺术探索与探求奠定了初级研究的基础,这种能够在青年时期即明确自我人生目标的人,在其同辈中实不多见。其实人生目标的追寻明确鲜明的越早,越易达到成功的彼岸。王心耀显然是幸运的,他在1995年适时地从《幸福》杂志社调入江汉大学,说明了他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又一次选择的正确。第二年即1982年《夕照的山》(38cm×51cm,纸本油画),这幅并不被时人注意的小幅风景,画幅不大,但王心耀的视觉转向却非常的令人惊奇。众多的人物已不再出现,代之而来的是一种纯粹的风景画,夕阳下的山、绿黑相间的天空与地面形成了一种对比,纯净而又空灵,雄伟而又壮阔,这和今天《中国风》的黑白碰撞无疑构成了王心耀视觉文本的上下文。从人物到风景的转向,不仅仅是绘画题材的改变,实则是其精神寻找的一种途径。很显然彰显出王心耀的一种在困惑中寻找,在茫然中期许的青春期的躁动与激情。至于这种激情将洒向何处何方,显然王心耀仍然是在苦苦的寻找、艰难的探索,但不断内省的品性也让王心耀的艺术目标初露端倪。
及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那个今天被热议的,并被贴上诸多光环的’85美术新潮滚滚而来时,适逢既青春又洋溢着激情的王心耀适时地投身到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那是一个‘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的年代,那是一个国门打开,西方思潮轰涌而入的年代,那是一个现实松动,机会萌芽,理想主义光芒万丈的年代,那是一个体制改革呼声很高,商品经济向计划经济叫板的年代……那又是一个在启蒙中晕头转向,在喧嚣中无所适从,在大量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面前,希望与失望混杂,冲动与压抑并存的年代。”这个时期的王心耀以《高高的天》(120cm×80cm,布面油画,1985年)和1986年的《母与子——一条永恒的金带》(50cm×40cm),《激动人心的年代》(40cm×50cm),《现实与选择》(40cm×50cm),《凝神于北纬40。线的思考》(40cm×50cm),来置身于此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动中,从中可见王心耀的勤奋思索和真切表达及其在艺术上的不安分之情。“王心耀的《现实与选择》则通过这一意义更为明确的标题展现出青年一代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选择的困惑。画面中开阔的草原和天空以及白马象征着理想中的自由世界。而横贯画面的黑色铁架则象征着现实的禁锢,铁架中同样是黑色的如同铁板做成的人隐喻着被禁锢着的现实生活中的人。”① 这既表达了王心耀在这个时段的困惑与迷茫,亦是国家、社会,甚或说整整一代人在这个时期的痛苦与艰难的抉择。期间,表现主义的激情与色彩着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迹。青春期的困惑与迷茫,但又激情的挥洒,也使得王心耀紧紧地裹挟在当时的社会时尚潮流中。由此亦可发现,王心耀自我意识的一步步苏醒,他由青春期的躁动、火热、迷茫、精神混沌并逐渐走向澄明的觉醒。这也注定了他要在自我探索的艺术之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他的自我内在气质,也使他都能在艺术和人生的关键当口做出既明智又适当于自己的选择。
二、由自然空间转向心理空间的删繁就简之路
《老巷记忆NO.1》始于2006年,此后成为王心耀视觉表达的重要系列之一。但在《老巷记忆NO.1》问世之前,有两幅关于老巷老屋的创作为《老巷记忆》系列提供了视觉叙事的母题。一幅是创作于1996年的《老巷》(65.5cm×53cm,私人收藏),另一幅是同年创作的《老屋》(65cm×53cm,机构收藏)。很显然,从《老巷》和《老屋》为以后的《老巷记忆》系列提供了视觉叙事的依据。《老巷》的具象表达到《老屋》时已开始出现抽象与移情的端倪。具象的灰石板路已被意向化的平途所代替,流动着线条简洁而又明快,率气而有激情。至2006年《老巷记忆NO.1》(布面油画,50cm×60cm,私人收藏),天空、路面、墙壁已浑融一气,具象表达逐渐消融在流动多姿的激情挥洒间,多余的叙事素材消失殆尽,点线面色块的和谐混融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浪漫而又无尽的乡愁。这是一种现代性带给人们的茫然的孤独感及浪漫的怀旧与忧伤,亦夹杂着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的憧憬与期盼,苍茫沉寂朴拙凝重的色调不仅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心理空间气象。这已不是简单的对《老巷》的记忆,实则是对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农耕文明遭遇现代工业文明,乡土社会向城镇化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茫然和不知所措。王心耀以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的笔调抒发出试图保留已逝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努力的徒劳与伤悲。凌乱的电线、歪斜的电线杆、黄昏日落与那曲径通幽、绵绵无尽的里弄胡同营构出的是一种对孤寂的渴望与倾听,及对空灵的感悟与守望,更有着一种对已逝文化的留恋与向往,对激变的社会潮流的一种静观与疏离,及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郁与忧伤。伴随着《老巷记忆NO.1》这个系列的视觉文本的徐徐展开,《城市印象》系列和《中国山水》系列再一次为阅读者带来了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变化、精于表达的王心耀,更带来的是一个不满足于在艺术上已获得一种所谓的成功认同而不断寻求突破与超越的王心耀。
由《老巷记忆》到《城市印象》再到《中国山水》,王心耀的视觉语言愈来愈走向了一种极简之路,不仅颜色越来越单纯、简洁,而且大面积充斥着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激情挥洒一次次撞击着阅读者的心灵。在《城市•印象1号》中,颜色简洁到只有黑白灰的交响,黑色而又开张强悍的大色域体现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速度所带来的一种激情和焦虑的生命体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至《中国山水NO.1》和《中国山水NO.2》视觉图像间只留下大面积的黑,隐隐约约忽闪忽显的白色增加了一种疏离感。由此亦不难发现,近期的《中国风》系列仅以黑白两色这种大胆浓烈而又简洁明快的视觉讲述不能不和《中国山水》系列构成王心耀视觉语汇的关键词语和笔调。如果没有对老屋、老巷的情有独钟和悉心的观照与描述,就不会有《老巷记忆》系列这批弥漫着自我深深的生存痕迹的生存的风景。如果没有《老巷记忆》系列所带来的生活与生存的自然空间与希冀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存这么个心理空间的断裂之痛,就不会激发出王心耀以一种隐忍的激情去对《城市印象》和《中国山水》进行一番充斥着生命的激情、碎片化的记忆和极富生命的活力的重现。他以一种往昔梦幻般的视觉描述带你进入城市社会的魂牵梦萦之记忆的深处。而如果没有《中国山水》系列,很显然,《中国风》系列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其实至《中国山水NO.1》和《中国山水NO.2》,王心耀已经隐隐约约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自我的视觉讲述方式,纯粹而又纯净,简洁但不简单。而以最传统的黑白两色,去建构王心耀浸透着一种内在光辉和弥漫着当代的情理与韵致的至纯至净至崇高之境。
王心耀走的是一条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艺术之路。在其删繁就简的路径中亦让阅读者看到其由对自然空间的迷恋与关切,终至希望达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圣洁之境,意即一种精神的心理空间的升华。那是一种对已逝的田园般的文化生活的守望与向往,更弥漫着的是王心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真切表达,更倾注的是对不期而遇的现代化的激情与挥洒。但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是,老街、老巷、老屋、城市、山水已内化在王心耀的精神血脉中,并一步步升华为一种精神语汇的视觉符码,深深地融汇在王心耀的笔端与画意中,浸透在他的激情与挥洒的瞬间,王心耀在题材与形式间找寻到了适合自我讲述的话语方式。
关键字:激情,艺术,系列,国风,中国,记忆,内容标签: 激情 艺术 系列 国风 中国 记忆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