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上大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1/3留学生,1/3研究生,打造国际化美院_-美院-上海-国际-学科-上大-工作室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本科),传承了1912年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海派美术精神。1983年并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本科),传承了1912年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海派美术精神。1983年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定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作为一个二级学院,现已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6、7、8、9、13号线车站的装修总体设计,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南京路下沉广场的总体设计,以及上海50%以上的城市雕塑作品出自上大美院。

    汪大伟

      近日,记者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专访了汪大伟先生。满头的银丝阻挡不了他高涨的工作热情,遮掩不住在岁月流逝中其对学院发展所付诸的努力。在预约当天下午4点专访之前,汪大伟还奔波于延长校区与宝山校区之间。

      当谈到他众多身份与角色的转换时,汪大伟幽默地调侃自己说:学院承接项目时自己像是包工头;当面对学生时又是一位教师;处在行政岗位上时是一名管理者;当忙里偷闲陶醉在创作之中时又是一位艺术家。复合的性格与状态以及高频率的频道切换使得汪大伟看起来精力充沛。当问及更享受于哪种角色时,他说画画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直言画画时最兴奋;谈起学院的发展,脸上又显露出宏大构想与实干豪情。

      “我始终不把公共艺术看成是专业

      在城市公共艺术方向,上大美院于1998年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学科概念。

      据汪大伟介绍,他在1998年率先提出“公共艺术是21世纪的朝阳学科”。“我始终不把公共艺术看成是专业!公共艺术不是专业,是一个学科和集合各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平台。专业培养对接着具体的行业所需,有了行业才有专业,有了专业才有课程。公共艺术则协调着各个专业对接社会服务,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反过来再对相应专业提出要求,反哺专业。如今上大美院美术学科的专业依然以国油版雕为主,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将美术进入到公共空间,走进生活,如何为大众服务。”汪大伟感慨地说。

    上海南京路下沉广场

      围绕城市公共艺术,汪大伟介绍了上大美院五大平台的建构与运作。

      第一,学院建有国家级示范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艺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它主要是针对本科专业教育的平台。设立陶瓷、玻璃、版画、数码艺术、综合材料、首饰、漆艺、织绣等工作室,承担美院的各个本科专业选修、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科研基地,招收培养研究生;

    设计的珠宝作品

      第二,公共艺术创作中心,它是作为教师的科研平台。比如城市地铁里面的壁画、导视、装潢以及产品设计等委托项目,由中心组织和管理各个跨专业的教师与社会、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

      第三,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它是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平台。开发社会资源,如民间艺术资源和当代艺术资源,用公共艺术创意协同各方资源与具体产业相结合,整合学院智慧拉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上海地铁7号线

      第四,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和评奖,它是国际公共艺术交流平台。主要从全球范围内集聚最好的公共艺术案例,以评奖的方式进行传播,将好的经验介绍到中国,引进国际资源。

      第五,上大美院联合上海书画出版社于2009年创办的《公共艺术》杂志,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公共艺术专业杂志。它是公共艺术的学术积淀和学术引领平台。

    《公共艺术》杂志

      从教育到创作,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到学术引领,这是整个公共艺术学科的架构体系,均为人才培养、教师科研服务。公共艺术学科的整体构架非但不影响专业建设,并且会辐射到各个专业,在对接社会需求时促进各个专业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思考和顺应转变。

      “学科犹如土壤,各专业像是种子

      “上海这座城市给了美院很多的动能和机会,依附于这种趋势,美院凸显了很多专业的开拓。上大美院曾与上海大学计算机、通讯等专业合作,完成了上海科技馆一期、二期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绘画和媒体集成项目。这些项目的实现都离不开上海大学综合学科的支撑以及上大美院的公共艺术运作机制,最终使得所有的资源和支持汇聚到了美院,这是我们的优势和强项。”汪大伟介绍说。

    上海科技馆

      说到怎么处理和平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汪大伟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学科犹如土壤,各专业像是粒粒种子,作为学校,我们首先应该去构筑一个肥沃的土壤。专业建设是促进种子吸收营养良好成长的机制,其核心是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去发挥和活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学科和专业就是土壤和种子的关系。”他还透露,“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些改革,来解决原有传统专业和社会服务之间的脱节,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复合起来,那就是工作室机制。”

    当代手工艺复兴(非遗复活)工作室

      目前高峰学科已经启动了一批工作室。1.地方重塑工作室。2.当代手工艺复兴(非遗复活)工作室。3.信息交互设计工作室。4.都市艺术资本运作与管理工作室。5.公共艺术理论和国际交流工作室。

      汪大伟说道,“工作室机制的培养是结合专业、社会需求为牵引组织跨专业研究教学一体式的教学模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社会实践、艺术研究与教学科研结合了起来。之前各个专业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有需求和引导学生就会主动地研究和学习,通过为社会服务的项目转换成各个专业的课题,从而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汪院长补充回答,“如今社会行业都转变了,教学思路、课程和方式方法都需要改变”。

    当代手工艺复兴(非遗复活)工作室

      他还谈到,“工作室机制的建立将会打破以系专业为单位的运作机制。工作室机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将来工作室中领衔的也许是国际教授,解决的是国际问题。”据了解,目前上大美院还处于双轨制的过渡阶段,工作室、系专业同时并存。

      “放眼国际,与国际争夺我们的话语权

      “当然,限于非独立学校的体制,也是有一定限制和局限”。据汪大伟透露,“现在上海市教委正在推进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综合预算改革就是让一些特色专业二级学院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规律办学,上大美院也是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点之一,如何发挥好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又能按照自身的专业教学规律办学,保留好专业特色,以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需要,这里充满着无限可能和想象空间,这是面对历史机遇的挑战。”

    学生进社区创作

      据悉,城市公共艺术和国际当代美术将依然作为美院发展的两大发力点。“上海是一个国际城市,我们的视野是放在国际,要和国际交流,要与国际争夺我们的话语权,在国际上赢得我们的影响力,这是我们目前的发展目标。”对此,汪大伟充满了信心。

      如何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据汪大伟介绍,美院正在与东京艺术大学、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共同发起“上海讲坛”,这将是一个专门针对国际研究生教育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除此,上大美院与英国合作的约翰莫尔当代绘画奖,已经做了4届。从评奖到国内展览、艺术家国际游学再到国际一线画廊去做展览,随后还有收藏家的介入,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循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引入约翰•莫尔绘画奖

      汪大伟很自信地谈到今后的愿景架构,他说,“上大美院以后,人才招聘应该根据发展需要走国际化。将来的学生组成可能有1/3是留学生,有1/3是研究生,还有1/3是本科生。师资队伍或许会有1/3是讲国际语言的人,包括学院的管理层也应有外籍人员。现在我们建立的国际公共艺术智库已经汇聚了来自7个地区的35个国际研究员,一年一次年会,已经与国际建立了联系。上海是一个国际化都市,我们需要这种多元文化集聚的优势来办我们的学校和专业。人家怎么理解上海,美院就应该是与上海齐名、与上海地位相称的一个国际化的都市美院。”

      “有独立性会计划,正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如何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增加对全国的影响与辐射,汪院长希望把更多国际优秀的公共艺术的案例与经验介绍进来。他说道,“公共艺术有它的生命力。社会发展需要软实力的提升,公共艺术恰恰能凝聚人心。作为软实力建设,公共艺术是个抓手!”

      谈到如何平衡公共艺术学科背景下,大众实践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与个人化精英艺术家的培养问题,汪大伟强调说,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精英是指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能够引领潮流,并有一定的话语权。不应该把个人艺术家与社会应用型人才分割对立起来,否则会使学校又回到过去象牙塔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中去。现在的社会行行出状元,每个领域都有精英。限于传统的保守的认识,有失偏颇。至于学生成什么才,不应做专门的规格定论。”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校园一角

      “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的构建是学校建设的本质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共识,培养学生自信、自豪以及自我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学院用各种行为、活动,各种教学环节以及管理制度,在潜意识里告诉学生学院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是什么。另外,学校一切条件只是外因,学校提供的是一种氛围,关键还看内因,只有激发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意识,再加上好的氛围,鼓励行行出状元,业业有精英,成才关键靠自己。”

    与海牙大学住创意设计工作室交流

      “浪漫表现不乏理性,空灵追求不失沉稳,这是海派艺术的特点。浪漫、理性、空灵、沉稳这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当中构筑了今日上海的艺术面貌。追求空灵的时候有理性的思考才会沉稳而不飘。”汪院长概括了海派艺术形式的特点。有人评价上海人很务实、精打细算,不合群,但反过来,有独立性会计划,也正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就如同美院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理性的品质一样。

    关键字:美院,上海,国际,学科,上大,工作室,
    内容标签: 美院 上海 国际 学科 上大 工作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