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谛听存在者的大音_——周起翔艺术作品精神意蕴探寻_周起翔-黑盾--生命-谛听-小人物-异化-精神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在吹着烈烈黄河大风的高岗上,我曾仰望过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绝美雕像,也曾近距离触摸过中华历代帝王们叱咤风云、血雨腥风的群雕。但唯有史圣司马迁额下,那缕迎风依

      

      在吹着烈烈黄河大风的高岗上,我曾仰望过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绝美雕像,也曾近距离触摸过中华历代帝王们叱咤风云、血雨腥风的群雕。但唯有史圣司马迁额下,那缕迎风依然倔强硬朗的胡须,至今在我的记忆中珍藏,并不时浮现。

      而且,正是因为这一撮险些被平庸者铲掉的伟岸之须,精神之须,阳刚之须,尊严之须,蕴含着人性普遍光辉之须,才让成千上万的游人驻足凝神,仰望敬拜,也让笔者百转流连,浮想联翩。也正是因为这一撮不断轮回重生的胡须,上千年来持续性地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飘荡、穿越,才鼓励、鞭策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官们前赴后继,秉笔直书,为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留下了一些可供叩问和追问的真实素材与精神,特别是那些文明的价值提醒与告诫……

      而司马迁这一中华民族史官精神旗帜的立体形象再现者,便是古城西安的雕塑艺术家周起翔先生。在此之后,虽然他又创作了药王孙思邈、张大千等一系列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大人物雕像,但司马迁雕像当属巅峰代表之作。因此,周起翔先生因此享誉雕塑界,播名于大江南北,便是逻辑的自然结果。而且,也因此获得了全身心探索、拓展艺术精神,尝试新形式、新表现的基础自由驰骋。

      坦率地说,面对这些绝美而旷世难觅的系列雕像,笔者也曾激动过,兴奋过,膜拜过。但是,一当内心这些脆弱的情绪与情感潮水慢慢退去之后,特别是有缘在周起翔先生的观音山庄画室里,屡次观赏、琢磨他很少示于外界的,关于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以及形形色色中外“小人物”的国画等艺术作品时,似乎才理解了周起翔先生艺术追求的主旨,产生了作这篇文章,探究其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结构的冲动与计划。

      毋庸讳言,各种艺术家对“大人物”的关注与追捧,比如无原则的美化与圣化,古今不乏佼佼者,中外都有志得意满的成功者。就现实的功利而言,这一向度的着墨与耗时,其现时的功利回报效率要高一些、快一些、大一些。而且,只要一个艺术家的追求,不是刻意的助纣为虐和为虎作伥,倒也无碍无妨,至少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与包容。

      然而,就艺术的大功德与最终影响力而言,或许能否增进人类大多数同胞的福祉总量,特别是精神领域的福祉总量,才是评价艺术作品优劣,以及艺术家人生价值大小的终极标准。或许正因如此,笔者以为,正是那些容易被流俗有意无意忽视和遮蔽的,关于平常心、平常人的艺术创作与作品,长久地看,或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这些关于芸芸众生人伦日常的艺术创作,多是充满人性的真实、坦诚与关怀,总是“朴实得让人感动不已。”直接关涉芸芸众生的精神福祉与生活的趣味,她们能够经常性的唤醒人们心灵深处那些最为柔软的悲悯心、同情心,以及感恩心和报恩心,消减一些世俗里早已泛滥的功利心、复仇心与嫉妒心。悲哀和遗憾在于,这些看似缺乏大的冲突、张力与冲击力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总是屡屡被市场、被一些缺少人道关怀的收藏家们所看轻和冷落。

      所幸,周起翔先生在完成了对中华民族过往“大人物”形象再现雕塑之后,能自觉归于平淡,回归艺术的常态境遇,选择归隐终南,避居观音山庄,制心一处,于晨昏更替间体悟万物本性,与明月为伴,以山泉濯足,汲取太白一草一木中的造化雨露,从四季生命的自然律动中,谛听大地深处一切存在者的真诚呼唤,与浩瀚的星空对饮拥抱,在空旷无垠的荒野腹地,倾听艺术生命的浩叹稀音,接受自然大帝的棒喝与规训。

      于是,我便在周起翔先生创作的“小人物”艺术世界里,撞见了人世间最朴实、最真实、最珍贵的怡然自得——午后的小憩放松,黄昏的闲谈茶叙,茅庐的安静安宁,葡萄架下的绕膝承欢,屋舍篱笆中的鸡食狗吠,以及关中农民茶色石头镜后深藏的狡黠……还有异域巴黎公交车上、公园里、广场排椅上、街头商店里黑人男女、白人夫妇等逛街者、旅游者的瞬间表情,以及千姿百态的面庞语言。

      当然,在周起翔的艺术世界里,既有“小人物”的自足与惬意,也有他对大江大河满怀主观的率性写意与敬畏,以及对崇山峻岭壮美的极简描摹与勾勒。同样,在这一切艺术形式要素的浓淡、虚实、疏密、远近、曲直里,都倾注和贯穿着他对万物万象深层机理与质性的求索与思考,以及隐藏的泥丸三山五岳的雄心与壮怀激烈。

      问题或许在于,这些瞬间存在的生命气息,只有静心潜心,方可接收到她微弱的胎息信号。庆幸的是,这些间隙性的微弱信号,不时被周起翔先生意外地捕捉到,并借助手中温热含情的笔墨,及时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而且,还加进了他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独特体悟,让那些看似庸常渺小的存在者,无意间获得了本真的意义,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呼唤,可以启蒙观者珍惜生活,学会生存,拒绝一切非理性的妄行澹语,打捞和拯救那些不幸迷失在红尘浊浪里的灵魂,以及匆匆更匆匆的忙碌身影……

      窃以为,周起翔先生艺术精神意蕴的基本特质之一就在于,他能够自觉走进“平常人”的平常生活视域,同时用心感受平常人家人伦日常里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看似屑小平淡的小快乐与小幸福,善于在平淡处接近生活的真相,谛听存在者的大音点化。

      毋庸讳言,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土地上,能“活着”,对芸芸众生而言,千百年来都是一种奢望,安能再奢望“幸福”生活的美梦?因此,用古老传统的笔墨,记录和表达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本就成为对中国艺术家良知的最低要求。而且,在充满系统性风险与诸多不确定性的转型时代里,当最浓烈、最华美的色彩,集体性地献身于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成功者”之际,能把自己最真切、最朴实的笔墨施与“小人物”的艺术家,显然都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敬畏与皈依,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坚守。事实上,在一切不可选择的冲突尚未降临之际,“杀一无辜,得天下,不为也”(孟子语),本应成为一切真正艺术家矢志追求的最高律令与创作圭臬。直言之,在这样的时代里,能否自觉拒绝诸多的异化,比如权力、金钱、美色、世俗,等等,不仅关涉一个艺术家品质的高下,也会左右一个艺术家艺术生命的长短与久暂,以及最终功德的大小。

      道理在于,所有的异化,包括一切被冠以高雅脱俗之名的艺术,都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美色、世俗的强力之下。如此而言,一个艺术家的最终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与辛苦,技艺的熟练与生疏,甚至天赋与运气的好坏,同时还将受制于他对当下诸多异化的拒绝与苟且程度。悲观地说,在形形色色的异化“利维坦”手掌中,能够成功越狱出逃的艺术家,总是少数。特别是,如果艺术家长期被生存的磨盘折磨煎熬的话,能够幸存已属不易,若要自觉拒绝,确是一种苛求与酷刑。

      进而言之,在抵达艺术峰峦的艰难跋涉与攀援中,有些心酸与磨练,包括超乎人性忍耐度的舍弃,注定是一种“必须的律令”,应该欣然领受和服从。或者说,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会顺风顺水地走一生,并获得万众翘首、厥功至伟的艺术成就。而且,天性敏感是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生俱来的特质,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人间苦难的最先感受者与承受者。

      或许正因如此,拒绝异化,也就不单是艺术家一个人的努力可以完成,既需要社会机制的保护与呵护,也需要团队朋友的鼓励与鞭策,更需要家人至亲的理解与关切。前者,对于艺术家而言或者无可选择,但后者,或可奢望幸遇。

      幸运的是,对周起翔先生而言,这不仅是可以奢望的,而且已经长期拥有和享受。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艺术家在生活上表现出的“弱智”,往往与他(她)们在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与成果成反比。而那些生活能力超强的艺术从业者,其艺术创作的欲望和能力往往也比较淡弱。或许,这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与选择,也许,这是上苍特别有意的安排。

      总之,透过周起翔先生日臻成熟和完美的艺术作品,不论题材是关于“大人物”的,还是关于“小人物”的,也不论艺术表现形式是雕塑作品,还是国画作品,或者摄影作品,或者素描……观者很容易在观看中感受到其中生命意识的浓烈与直接,谛听到存在者的大音呼唤。在一切“把生命当生命”敬重的艺术家笔端与刀尖,最平常的,也许是最珍贵的。唯有自觉谛听生命胎息、存在大音的艺术创作,才可能走得更远,更稳,也更有价值和意义。为艺术而艺术,正如“为吃饭而吃饭”一样荒谬透顶!

      事实上,在周起翔先生潜修、创作的“观音山庄”福地,本该就有观音悲悯的梵语绵延不绝,日夜链接起天地间生命意义的呼叫与呼救。在大自然的道场,一切艺术家都应是真善美的布道者和殉道者,也应是存在律令的执法者和践行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存在的意志,汗漫时空,沉潜大地的深处、心底,唯有真诚者,有情怀者,有信仰者,方可有缘谛听和诠释。

      2016-04-16初稿

      2016-04-23再稿

      2016-04-30终稿于沉潜斋

      (黑盾,原名姚轩鸽,伦理学者、文艺评论家)

    关键字:生命,谛听,小人物,异化,精神,雕塑 周起翔 黑盾
    内容标签: 生命 谛听 小人物 异化 精神 雕塑 周起翔 黑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