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致敬之作今天读来,也是一个学生的缅怀之作。
百年山月,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关山月用自己的艺术见证了一个时代,见证了一个民族崛起的历史过程。试问: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上,痴心不改,将个人的心跳紧贴时代的脉搏,经受时代风雨,感受时代体温,让个人与时代如此紧密同步的艺术家能有几人?
《风过雨潇潇》33cmX33cm 纸本设色 2012年
关山月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也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人物。
20世纪的关山月,尽管不乏名气,也不缺光环,但是在学术意义上,他却是被遮蔽的,这是一种双重遮蔽。
在革命的年代,关山月以及和他同时代的一批艺术家,用艺术见证了“启蒙”、“救亡”的时代课题,见证了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争取自由、独立,寻求解放的历程;他们共同用自己的艺术图像,成为这个时代象征系统和精神符号。然而,这个时期的关键词是“国家”“民族”“集体”,是“理想”“使命”“责任”;在这个时候,时代难免遮蔽个人,政治难免遮蔽艺术,使命难免遮蔽语言。在这个“宏大叙事”的年代,关山月个人的艺术主张、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荷•秋籁》 63cm×63cm 纸本设色 1998年
事实上,关山月一直是一个中国画的革新者和创造者,只是,当他个人的艺术努力和时代的使命交汇之后,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后者。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艺术话语发生了转化:人的价值凸显,艺术本体凸显,个人风格凸显……关山月虽然得到尊重,但是在学术上,面临再次被遮蔽。这个时候学术研究的重点,更多是引入、理解、消化在开放的境界中大量涌入的各种新的学术思潮;艺术批评的重点,是那些前沿、先锋、探索的作品。相形之下,如何看待刚刚过去的这个时代,如何清理这一批人的精神遗产,如何给关山月这样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链条中占有重要环节的艺术家以一个中肯的学术评价和定位,应该说,这样的关注度还相当不够。
关山月不仅参与了用艺术服务时代、表现时代的历史过程,同时还在艺术本体的探索和拓展上也做出了贡献,而他这方面的贡献,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只是给艺术家以礼遇和尊重,并不能代表学术研究上的重视和深入。
《觅》 28cm×56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作为关山月先生的亲随弟子,陈湘波耳提面命,长期得到关山月先生的提点和教诲。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筹备关山月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关山月先生艺术藏品的整理者、编目者、研究者,作为今天的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具有研究关山月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陈湘波始终关注关山月的时代,对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心怀虔敬,倾注了浓厚的研究热情。
在这个意义上,这本论文集具有双重价值:第一,通过陈湘波的研究,让人们对关山月先生的艺术成就、艺术特点、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有了相当的了解;第二,陈湘波的研究代表了一种学术态度和主张,他以自己的成果在呼唤一种研究方向,即我们应该加强对关山月这一类艺术家的研究。
我相信,即使是从事现、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人,未必真正熟悉关山月、了解关山月。陈湘波的这本文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关于关山月艺术生涯的全景画,其中对关山月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对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对他的人格和心性等等,均有广泛的涉及。
《鸟语催春》33cm×33cm 纸本设色 2013年
陈湘波的研究填补了许多关山月研究的空白,例如,关山月与岭南画派的关系和贡献、关山月独特的中国画写生观、关山月中国画的教学观、关山月人物画的成就和特色……陈湘波对关山月一些重要作品,例如与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创作过程的介绍,就为关山月研究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陈湘波是从一个学生、追随者和仰慕者的角度来研究关山月的,他的这本论文集应该是目前所见关于关山月研究最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当然,就关山月研究这个课题而言,在研究方法和范围上还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地方,例如,可以引入图像学、谱系学、比较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年鉴学派做法,通过对微观的日常生活资料收集整理,完整地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全貌……在这些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
《秋寒》 63cm×63cm 纸本设色 2008年
这只是一个重要的起步,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关键字:研究,时代,设色,遮蔽,自己的,艺术家,关山月研究陈湘波论文集 陈湘波 孙振华内容标签: 研究 时代 设色 遮蔽 自己的 艺术家 关山月研究陈湘波论文集 陈湘波 孙振华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