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原 1964年生于广西桂林,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
“透过阅读,人们可以反复地构建和扩展人生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美院教授迟轲的一本《西方美术史话》的出版,引起了美术界乃至图书业的轰动,这本通俗的艺术读物的发行量让不少人意外。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回忆称:“据说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挣了一栋楼,我没考证过,但肯定是发行量很大。”谈及个人的阅读体验,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表示:“我更喜欢看各种学科,从哲学到历史,惟独不太看美术类书。”他称,“透过阅读,人们可以反复地构建和扩展人生的内涵”。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冷师师 陈雪梅
收藏周刊:能否分享一些您的阅读经验?
冯原:可以这样说,从认知与心智的意义入眼,人是被阅读所造就的人。也就是,无阅读,无人生。今天的社会已经基本上没有文盲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正的进步。
阅读者很难去想象或构建一种没有文字和阅读的社会和人生。那是因为,从演化生物学的立场来看,我相信这样一种判断,人类不仅吃食物,而且还“吃”信息。阅读是文字发明之后人类的维生条件。透过阅读,人们可以反复地构建和扩展自我人生的内涵。
收藏周刊:在你的阅读生涯中,谈谈你最喜欢或者对你最有帮助的美术书籍吧?
冯原:美术或艺术创作,是一种视觉经验的体会和表达,其成果却并不是阅读的直接产物。这就区分了两种知识的信息传承方式,一种是基于文字的显性知识,阅读是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另一种是隐性知识,比如各种手艺,也包括美术的技艺。这就难免手艺者的传统中有轻视阅读的习惯。当然,这只是相对的,我认为,对美术最有用的书籍并非是来自美术的,而是来自文字的知识系统。通过阅读来进入这个知识的体系,从中获取认知和交流的手段,这将大大超越了美术的技艺框架。我的意思是,从知识的系统入手来阅读,而不是从美术的技艺目标入手,我更喜欢看各种学科,从哲学到历史,惟独不太看美术类书。
收藏周刊:美术类书籍的选择有没有一些标准?
冯原:因为知识的分类,美术类书籍,也相应分成两类,一类是传授技艺的,这一类书以读图为主,另一类是把美术当成知识的一种,比如艺术史和理论,就后者而言,我认为与构建自我的知识框架的方法并无二致。首先,我们应该去建立一个基本的知识地图,艺术史提供了一个纵向的知识之轴;其次,各种学科的知识,能为我们理解和解释艺术提供理论工具,这种知识形成了横向之轴。因此,我们就能把自己的认知置入知识的坐标体系之中,把知识想象成一个画箱吧,如果达不到创作目标,那可能是因为画箱中缺少认知的工具。
收藏周刊:可否向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推荐一些美术书目?
冯原:我建议读“杂书”,即有兴趣的皆可读,所谓的触类旁通,获得知识的目标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寻。当然,前提是我们要通过阅读进入到既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就此而言,我还是那句话,把自己纳入到知识的坐标系之中,首先建立一个知识地图,就美术而言,就是艺术史,然后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工具。读杂书就是此意。可以的话,我推荐道金斯著的《自私的基因》,戴蒙德著的《枪炮、细菌与钢铁》,丹尼特著的《意识的解释》,这几本书都可以读。
关键字:阅读,类书,技艺,构建,周刊,认知,内容标签: 阅读 类书 技艺 构建 周刊 认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