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冯原:无阅读,无人生_-阅读-类书-技艺-构建-周刊-认知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冯原1964年生于广西桂林,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迟轲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透过

    冯原 1964年生于广西桂林,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

      “透过阅读,人们可以反复地构建和扩展人生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美院教授迟轲的一本《西方美术史话》的出版,引起了美术界乃至图书业的轰动,这本通俗的艺术读物的发行量让不少人意外。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回忆称:“据说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挣了一栋楼,我没考证过,但肯定是发行量很大。”谈及个人的阅读体验,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表示:“我更喜欢看各种学科,从哲学到历史,惟独不太看美术类书。”他称,“透过阅读,人们可以反复地构建和扩展人生的内涵”。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冷师师 陈雪梅

      收藏周刊:能否分享一些您的阅读经验?

      冯原:可以这样说,从认知与心智的意义入眼,人是被阅读所造就的人。也就是,无阅读,无人生。今天的社会已经基本上没有文盲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正的进步。

      阅读者很难去想象或构建一种没有文字和阅读的社会和人生。那是因为,从演化生物学的立场来看,我相信这样一种判断,人类不仅吃食物,而且还“吃”信息。阅读是文字发明之后人类的维生条件。透过阅读,人们可以反复地构建和扩展自我人生的内涵。

      收藏周刊:在你的阅读生涯中,谈谈你最喜欢或者对你最有帮助的美术书籍吧?

      冯原:美术或艺术创作,是一种视觉经验的体会和表达,其成果却并不是阅读的直接产物。这就区分了两种知识的信息传承方式,一种是基于文字的显性知识,阅读是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另一种是隐性知识,比如各种手艺,也包括美术的技艺。这就难免手艺者的传统中有轻视阅读的习惯。当然,这只是相对的,我认为,对美术最有用的书籍并非是来自美术的,而是来自文字的知识系统。通过阅读来进入这个知识的体系,从中获取认知和交流的手段,这将大大超越了美术的技艺框架。我的意思是,从知识的系统入手来阅读,而不是从美术的技艺目标入手,我更喜欢看各种学科,从哲学到历史,惟独不太看美术类书。

      收藏周刊:美术类书籍的选择有没有一些标准?

      冯原:因为知识的分类,美术类书籍,也相应分成两类,一类是传授技艺的,这一类书以读图为主,另一类是把美术当成知识的一种,比如艺术史和理论,就后者而言,我认为与构建自我的知识框架的方法并无二致。首先,我们应该去建立一个基本的知识地图,艺术史提供了一个纵向的知识之轴;其次,各种学科的知识,能为我们理解和解释艺术提供理论工具,这种知识形成了横向之轴。因此,我们就能把自己的认知置入知识的坐标体系之中,把知识想象成一个画箱吧,如果达不到创作目标,那可能是因为画箱中缺少认知的工具。

      收藏周刊:可否向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推荐一些美术书目?

      冯原:我建议读“杂书”,即有兴趣的皆可读,所谓的触类旁通,获得知识的目标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寻。当然,前提是我们要通过阅读进入到既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就此而言,我还是那句话,把自己纳入到知识的坐标系之中,首先建立一个知识地图,就美术而言,就是艺术史,然后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工具。读杂书就是此意。可以的话,我推荐道金斯著的《自私的基因》,戴蒙德著的《枪炮、细菌与钢铁》,丹尼特著的《意识的解释》,这几本书都可以读。

    关键字:阅读,类书,技艺,构建,周刊,认知,
    内容标签: 阅读 类书 技艺 构建 周刊 认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