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寻求_——苏天赐教授的油画艺术_-油画-天赐-静物-笔致-大自然-一幅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记得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曾跟随苏天赐先生外出写生。那一趟,我们师生数人,自杭州出发,沿着富春江、新安江、瓯江,或舟或车,走走停停,沿途登山涉水,饱览一路

      记得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曾跟随苏天赐先生外出写生。那一趟,我们师生数人,自杭州出发,沿着富春江、新安江、瓯江,或舟或车,走走停停,沿途登山涉水,饱览一路秀色,笔端时时涌出激情,真是一次令人神迷心醉至今难以忘怀的旅行,就是在短短的二十多天日子里,苏先生那感人心灵的艺术,及为人敬重的品格,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苏天赐先生是在国内油画界和美术教育界享有盛誉的画家和教授。几十年的丹青生涯,他不歇地挥洒彩笔,绘制了一幅幅风格独特的画作;他辛勤地指点教诲,培育出一代代有志有为的学子。

      1922年,苏天赐生于广东阳江。在敏感的少年时代,瑰丽多姿的大自然常使他沉浸其中萌发出心底的激情和愿望。在很多年之后,他这样回忆着:“当春天再来时,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于是,我看到天天走过的路长出了新草,空气变得温润,柳枝上的嫩芽在微风中飘荡着,这是一个早就存在而不曾被我所注意到的世界,我尝到了发现的乐趣。我忘不了有那么一天,我走进近郊的一个树林,那时刚下过阵雨,阳光从云中钻出,周围所有树木上嫩黄嫩绿的新叶上挂满着水珠,忽然象满树珠宝,闪闪发光,这个世界充满了童话般的神奇使我有说不出的兴奋,觉得自己和大自然一样生机勃发。以后,每逢碰到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我总爱跑上城外的小山,仰卧山顶,享受山风草语,大自然的抚慰会使我心胸开阔,精力陡增。这是我和大自然交往的早期经历,它使我日后爱上艺术,并且在艺术中追求表达出我在大自然中所发现的神奇和我对它们的激动之情。”

      正是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深情依恋,成为他作品的永恒主题。在长期的探求中,他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自然界那变幻不定、无穷无尽的美。

      抱着献身于绘画艺术的壮志,他于1943年考取国立艺专。在此期间,他遇见仰慕已久的林风眠先生,并得以进入林先生的画室,直接师从林风眠。林先生的丰富学识和高尚人品,尤其是他对于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演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以及他“以童心观自然、以至情入画”的高超画艺,给予青年苏天赐以巨大的影响。此后,除坚持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外,苏先生曾潜心钻研博大丰富的祖国文化遗产。他“酷爱古代石刻艺术,勾临过周秦铜器饰纹,收集过民间年画,尊崇宋元的山水画,对明清以来的写意画进行过揣摩,对汉代壁画有深入的研究”。(刘汝醴先生为《苏天赐画选》所作序)。正是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滋养,使苏天赐的油画作品具备了一种深度和力度,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风采。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苏先生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和素养,但他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于油画艺术实践,他执着地探求着溶汇中西艺术精华的新的途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倾心于西方的求实精神,更珍视我们民族气度宏大的浪漫精神和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方法.”苏先生的这一艺术主张,从他本人的早期作品中便已有出色的体现。作于40年代末的那幅夫人肖像,是一幅精采的代表作品。大胆凝练的造型、简洁明快的色彩,酣畅洒脱的笔致,令人折服。从作品中就能看得出正受到当时画界所推崇的欧洲现代流派的影响,又能觉察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某种气韵的延续。他企望在画面上建立一种富于特色的形式结构,在其中他要以油画的特定语汇展现人物的实感,并纳入东方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神韵和风采。

      及至最近,苏先生的新作中有一幅坐姿的女人体作品,可以说是更为完美地显示出了他在人物题材方面的成功探索。在这幅尺寸不大的方形画面上,人们会惊异地发现,当作者舍弃许多具体细节的层次描绘而反以舒展流动的线条和色块作十分简括的塑造时,人物仍具有很强的实体感。锤炼过的构图、造型和色调,加上随意抒写的笔法使作品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一种内蕴着东方气质的美。

      或许,在苏先生众多的静物作品中,我们能更多地领略到这种醇厚的美感。有人曾认为,静物是油画最适合表现的题材,这话虽未必全对,但静物作品有时确实能较为充分地显示油画艺术的形式美感。可以这样说,苏先生的静物作品便是有说服力的佐证。从《槐花》、《紫色的山花》等作品中,你会看到,苏先生在运用油画艺术语言表现这类题材时是如何得心应手。通常,苏先生的静物作品用色饱和浓郁、富丽典雅,他喜欢以红色与黑色或绿色相映成辉,尤其是善用砖红色。在新近所作的一小幅《静物》中,色彩的组合非常精妙,砖红与粉绿、土黄的配置,既有对比又见协调,令人赏心悦目。

      如果说,光与色在油画中是两个不可分离又各具表现力的形式要素,那么我们将不难看出,苏先生作画往往不拘泥于瞬间的光影变化,而更注重画面色调组成的表现力量。就在十几年前那次浙江之行中,我有幸直接观赏先生对景写生,受益非浅。在苏先生笔下,无论山川林木,晴丽昼夕,自然风光的变幻多姿,往往是通过色块的铺陈,而非光影的摹写来表现的。这种带有鲜明的东方艺术特色的绘画表现手法,在苏先生的风景油画作品中运用自如,极富感染力。曾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奖的《早春》以及《春风掠过太湖》等作品就充分显现了作者娴熟的绘画技巧。

      当然,苏先生的画风之所以独具一格,为油画界同行所注目,与他的作品中的笔法亦有很大关系。总体而言,苏先生作画时行笔奔放流畅,爽利果断,极为讲究笔势,犹如中国草书和大写意的挥毫抒写,但细细品味起来,其功力不仅于此,在他作品的笔致中还常有一种婉约柔韧的情趣,这与他的独特技艺是分不开的。他喜用一种自制的长锋狼毫笔,笔毫细长而富于弹性,勾画出的线条,绵而不断,清奇挺秀,在他的风景作品中屡屡可见这类笔致。

      对于成熟的画家来说,形体、色彩、肌理笔触这些绘画的形式元素,都是用以传达感情的手段.近些年来,苏先生的作品与过去相比,不仅立意更为新颖,技巧更为老到,感情色彩也更为浓厚、鲜明。前面提到的《早春》、《春风掠过太湖》等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色块和线条不再为自然景象所束缚,仿佛是在画面上自由地飘落、起伏,吐露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波动。这些作品初看寥寥数笔,似漫不经心,细心观赏却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综观苏天赐先生的油画作品,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是,以写意的手法着力于意境的创造。这一艺术风格的特征实质上正是苏先生艺术观的具体体现,是他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求的结晶。因此,无论是早期或近期,不管是何种体裁或哪类题材,他的油画作品总是内含着中国民族的精神气质。诚如他本人所说:“我每一幅画的立意,都有东方和西方的成份,有时是东方的情趣,西方的实感,有时是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日臻完美,追求更高的境界,苏先生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怀着对艺术的挚爱,尽心尽力,耕作不已。如今年已七旬,仍不减当年锐气。1987年,67岁高龄的苏先生怀着学子般的拳拳之心,赴欧考察。置身于巴黎的艺术氛围之中,他虽然对于自己未能早来这艺术之都不无遗憾,然而,急切地企望在自己日后的作品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却是更为强烈的感触。事实上,对于他这样一位进取不息的艺术家来说,他的艺术生命必将青春常驻。

    关键字:油画,天赐,静物,笔致,大自然,一幅,
    内容标签: 油画 天赐 静物 笔致 大自然 一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