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生命的律动与震颤_——简论苏天赐先生的油画艺术_-天赐-自己的-艺术家-林风-中国-精神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据考察,油画这一舶来画种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有实际意义的发展阶段实为近百年或近四十年的事),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当代中国能与传统中国

      据考察,油画这一舶来画种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有实际意义的发展阶段实为近百年或近四十年的事),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当代中国能与传统中国画鼎足而立的大画种,并正以自己坚实的写实功力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步入当今世界艺坛,日益引起西方画界的注意。当我们回顾和俯瞰中国油画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时,谁也不会忘记曾经为中国油画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艺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以及吴作人、董希文、吕斯百、吴冠中……。苏天赐先生也是属于这一层面的一位很有成就的前辈艺术家。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既是当代中国杰出的艺术家,又是倾毕生精力辛勤耕耘的教育家,若无他们的授业、启迪,也许中国油画至今还处在一个幼稚的阶段。

      苏天赐先生一九二二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一九四三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入林风眠画室,是林风眠先生的得意门生。毕业后曾应邀留在画室与林先生共同执教一年余,因此,他们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师生之谊。苏天赐先生对林先生的人品、学问、艺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并对苏先生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苏天赐是林风眠先生中西融合之路的真正继承人和身体力行者。如果说林风眠的中西融合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水墨世界的话,苏天赐先生则在油画开花结果。苏先生在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时曾说:“由于得到林风眠先生的启导,我遵循着这样的创作原则: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忠于感觉,融合中西传统精萃,探寻自己的创作道路”。的确,苏先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不是简单化地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去摹仿林风眠,而是领悟其精神走自己的路,因而创立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中国风油画语言。林风眠教育思想的成功也正在于此: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启发诱导式的教育。苏天赐的成功,也正在于他既不盲目地摹仿老师,也不照抄西方的某一大师。

      笔者曾有幸于一九五○年在山东大学艺术系从师苏天赐先生学画二年,当时同班三十余人,无不为先生高超的写实技巧、深刻的艺术见解、循循善诱的启导式教学所折服,先生是大家心目中最佩服的导师。先生平日讲话不多,却极真诚。为人质朴无华,却思维敏锐,处处见出独特的见解和聪明睿智,可惜我们当时年轻幼稚,尚不能完全理解先生的教诲。

      随着时光的流逝,几十年过后,纵观当今画坛的风云变幻,流派演绎,回过头来再重温先生的教诲,思索先生一贯的艺术追求,方略有所悟。昔日遭受极左思潮否定与批判的林风眠先生的艺术,已为画坛重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不求闻达,默默耕耘的真诚艺术家苏天赐先生,也如潮退珠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改革开放,新潮崛起,艺术界曾为多数勇敢的弄潮儿的开拓精神所震颤。其实早在四十年代,苏天赐就是一位革新派的弄潮儿。也正由于此,他于五十年代从杭州被放逐到青岛山东大学艺术系任教。算来苏先生可谓是当今开拓者们一位先驱了。

      总的来说,我以为苏先生是一位观念全新的艺术家,一位外表冷静、而精神如火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表现主义特征。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驾驭油画艺术语言的大手笔。他具有非凡的写实技巧,但这决不是以再现客观对象为目的的写实主义,而是重主观、重感情、重表现的写实主义。法国艺术大师罗丹、科罗、凡·高、雷诺阿、莫里底阿尼均对他有很大影响,但又不是简单化的照抄,而是吸收其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为开辟自己中国风的艺术道路服务。苏先生在青少年时代,曾从师岭南画派的一位老师学习中国画,酷爱倪云林、石涛、八大的艺术。四十年代又热衷于研究青铜器纹样和汉墓壁画、石窟佛像等等,从汉墓壁画用笔简捷飘逸中得到启发,“追求一种清新自然的风格,试图从用笔和画面肌理的对比效果去描绘人物,力求达到活泼泼的生命之表达”。早在四十年代创作的肖像画《蒂娜》和《黑衣女像》即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倾心于西方的求实精神,更珍视我们民族气度宏大的浪漫精神和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论定,苏天赐先生在本质上是属于东方型的艺术家,他的远见卓识表现在能够比较早地悟到从中西方文化比较学的角度,去摄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创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近年多画风景,我每一幅画的立意,都有东方和西方的成分,有时是东方的情趣,西方的实感,有时是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

      苏先生油画艺术的另一个特征是它们的抒情性、写意性。在他笔下的江南水乡、太湖景色、山村农舍、花卉肖像,无不倾注着画家对大自然生命的爱恋之情,情凝于笔端,一泻而出,仿佛一首首多情小诗,轻松自如,一气呵成,绝无任何雕凿之气,既达到了油画色彩对比的响亮效果,又融进了中国画“写”的随意性特征。色调优雅而丰富,层次分明又融为一体,特别是线条的运用,赋于了画面一种通体皆灵的神韵。作品告诉人们的,并非那种浅层次的所谓“似”或“不似”,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透过气氛、情趣、情调、境界、韵味的渲染,表现出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一个东方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世界,经过高度净化和纯化了的可以忘却人间一切烦恼的诗的境界,而这正是作者灵魂的震颤与物化。

      先生是人所共知的品德高尚的艺术家,毕生甘于寂寞的探索者,被埋没的天才。这与他与世无争、超然名利之外的处世态度不无关系。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攀上那艺术的高峰。埋头于油画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虽年已七旬,锐气不减当年。一九八七年,六十七岁高龄的苏先生,怀抱学子般的求知心态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在巴黎这座艺术的圣都,会见了他的挚友赵无极先生,花了九个月的时间,进出于卢佛尔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博物馆,细心揣摩大师们的油画原作,留连忘返,如痴如醉。他发现原作与印刷品之间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而过去在国内学油画全凭这些印刷品啊!回首往事,他不无感慨地说:“我晚来了廿年”。先生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以一个东方油画家的建树和特质,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回国后,先生给我看了他的一批的近作,与他早、中期相比,又是一个新的面貌和高度,我禁不住欣喜地暗自思忖:先生油画艺术的另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又拉开了帷幕。可以预期:它必将在中国油画史上写下新的一页。

      最后,让我引用一段林风眠先生早在三十年代讲过的话,以结束本文:

      “目前东西艺坛之关系日趋密切,此后艺人之眼光当不能国门为止境,而派别之争亦不宜以内江为能事,所以我们觉得新时代的艺人应具有世界精神来研究一切民族之艺术”。

      “……艺术最大之天职为创造,艺人毕生之努力皆当以此为最后目的!(林风眠《艺术运动社之宣言》)。

    关键字:天赐,自己的,艺术家,林风,中国,精神,
    内容标签: 天赐 自己的 艺术家 林风 中国 精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