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凤龙:立足潇湘古意_上追宋元精神_北京画院-李凤龙-技与道-潇湘文化--北京-佛教-绘画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网
 
▼关于“技与道”视频项目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这也是艺术创作中

▼关于“技与道”视频项目

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这也是艺术创作中不断被探讨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不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要思考的问题。北京画院建院60多年来,一直聚集着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画家群体,他们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主力,同时也是涵永中国艺术精神、传承绘画技艺的艺术教育力量。这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无不在探索和省思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2018年,北京画院启动了“技与道”视频项目,和艺术网、艺术头条共同合作对北京画院的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对画家进行了采访和拍摄,旨在为画家记录在一定时期内的艺术创作、教学传承与学术思考,希望以画家个体为单元线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与教学风貌,以促进美术界与社会各界加强对北京画院画家群体的了解。2019年,我们继续以“技与道”为主题,推出系列专题片,本次推出艺术家李凤龙:

aMbsb1vxclG1OBsNfm505J3WB7MRKHLk6ABBOYXz.jpeg

北京画院画家 李凤龙

立足于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创作具有博古气息的花鸟、动物,并强调中国传统诗书画印,这是北京画院画家李凤龙多年来尝试的艺术面貌。

1970年出生于湖南,李凤龙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跟着湖南的老师傅学习中国画、书法、篆刻、诗词。直到30岁左右,湖湘文化和历史题材对李凤龙艺术的影响是最大的。

以深厚的湖湘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潇湘山水人文中的历史、地理、宗教及湖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方向,李凤龙通过对宋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究与学习,结合其故乡的地域文化、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实践,积极探寻、汲取,开辟出“潇湘山水”这一山水艺术样式。

hsVlApVtbbCZ3N9iaKLX9m2D4K5YKPMmgmWbSaou.jpeg

李凤龙《湘声岳色图》 210×170cm 绢本水墨 2013

fdOO6oLWWg1mbsd7ceg5b78w0HrlyUirrxFkTAvH.jpeg

李凤龙《霖雨思贤图》 180×97cm 2015年

2011年,李凤龙进入北京画院,他从湖湘到北京的路子,就如大半个世纪以前齐白石到北京的路子,如出一辙。无论是对于艺术宏观的理解,还是创作本身,李凤龙进入北京画院都有了些许变化,创作佛教题材,更加注重山水画的创作。

李凤龙喜欢宋元时期的绘画,所以他的绘画里有宋元绘画的静谧澹然,简练质朴,雅俗共赏。绘画题材上,无论是花鸟、动物、器物,还是树木、山石、山水自然环境,李凤龙持续研习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花鸟、动物画是李凤龙长期以来的创作题材。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淀过程中,李凤龙注重发掘不为今人重视的古代经典艺术题材,他的“和睦四瑞”系列,是古老佛教艺术主题绘画,他还将博古器物、金石文献与书画艺术结合。

在踏实传承中国画古典笔墨语言与传统题材的目标激发下,尝试开拓传统艺术的个人风貌。他的艺术探索并不局限某一个门类,将诗、书、画、印等传统艺术形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传统中国画的面貌,这也是李凤龙绘画的最大特点。

ZwhvUNFo92kt4MEgITq2HFMW7GPwEZjNDsy6bUN0.jpeg

李凤龙《蓝梦·和睦四瑞 之一》 2016

rOLzgF9QG9mnVOlWu9KLsTqC5nYkGK3o4MydfB99.jpeg

李凤龙《蓝梦·和睦四瑞 之二》 2016

对话李凤龙:

艺术头条:李老师您好,首先能否简单回顾一下您个人的艺术创作经历?

李凤龙:我学习艺术是从十多岁开始,从十三四岁就跟着湖南本地的老先生学习中国画、篆刻、诗词、书法等。大约快30岁时,更感兴趣的点还在书法、篆刻方面,也在湖南组织了书法方面的展览,并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力。

2000年以后,逐渐兴趣点又转向传统国画这一领域,从那时候开始就对宋代传统和艺术风格关注比较多,是那时候确定的画画的方向,一直到今天。

至少从湖南这个地域来讲,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宋元、唐宋传统绘画的认知和研究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就对此进行实践与学习,直到现在。

8bZG9gGKEHAwmSHDQDnYQGLen2sSMeOxvbxHzqKn.jpeg

李凤龙《秋山问答图》 2009

zx5PmGSdFb32yMo3TyzJQWp1gZeF5pM8daFiX5oZ.jpeg

李凤龙《秋山问答图》 2009 局部

艺术头条:这种地域文化对您的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凤龙:30岁之前,湖南师范大学的曾正明先生对我影响很大,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个人的状态让我很震撼,虽然我与他的艺术方向与风格都不太一样,但是他的艺术态度和他的艺术素养让我很震撼,他是在我30岁之前对我影响最直接和最深刻的人。

湖南当地的地域文化,在我45岁之前,似乎对我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太多影响,如果说影响那可能是环境对我的滋养。我对地域文化的感受更多的是在45岁之后,体悟越来越强烈、明显。具体表现在创作中的话,就是最近几年刻了几百方印,将传统的高古艺术风格融入其中,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手法和面貌。

gCIis1BRu59xIm1wwgdW9JcDc0CLa8bdDMO67V6A.jpeg

李凤龙《湘声岳色春》篆刻 2014

puDlbkcd8q34qAg9P17m13CeROgz1CKEqDMJtIP6.jpeg

李凤龙《云鹤游天群鸿戏海》篆刻  2016

IW1XoWjN81M2c3atCB9tJr3aW2W8XGTZEUfq4lga.jpeg

李凤龙《云鹤游天群鸿戏海》篆刻  2016

olJeTorwQQMAf6WtBhBQcRXuP3zNFZTOENxPNdkz.jpeg

篆刻

cZKq2vLTIXbz9eU4fKlAYan7JenDKhalxnDZTy6Z.jpeg

篆刻

艺术头条: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个人成长经历中,是如何跟前辈和老师学习传统艺术的?

李凤龙:我在启蒙的时候,是跟着湖南长沙本地的两位老先生画画,说是画画其实更多的是熏陶,而不是技法上的一点一画,也不是要学的跟他们一模一样,传统文化里面说言传身教,就是亲近这些老先生,感受那种文化气息,通过看他们的一招一式、一笔一画,去领会。后来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又跟着杨应修老先生,他画工笔动物,一些老虎等动物他画的很好,我也经常去请教他,跟他学习了两年时间。跟随老先生们的学习,并不是在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等方面,我觉得应该多看老先生画画写字,多跟老前辈接触,更重要的是去感悟和体会他们言传身教的那种修养、功力、人生阅历。

艺术头条:谈谈您的绘画,您的画里面是充满了古意,尤其是金石的味道,这是您近几年来的创作方向吗?

李凤龙:艺术风格还是要尊崇自己内心最有兴趣的方向,对某种题材、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才能持久、深入地研究。回溯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的诗书画印,四种艺术形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把它们放到一张画上,这张画面既有创作主体,也有书法、题字、诗文的诠释补充,还有印章、篆刻的点缀,就构成了一个传统中国画的有机整体。

艺术头条:在您最近的画作中,博古元素比较多,能否谈一下您对这个题材的思考?

李凤龙:我的兴趣在传统书画、金石等,我对金石学特别感兴趣,古印、古玺、古文字,青铜器、古玉器上的纹饰等,我觉得艺术界和考古文博学界都没有大力发掘并利用这个资源宝库,有很多营养、元素值得去研究。

qxM6l5cu4U1AaO3md9vkdCHQbH4kPRpslVXopw1w.jpeg

李凤龙《如是可闻图》 2015

yH29NlWymNWL3PWCGq14edFefIBvdjuxrKfufxSy.jpeg

李凤龙《古香入梦图》 143×44cm 纸本水墨 2015

艺术头条:佛教题材也是您绘画中所涉猎的元素,您是如何把您感兴趣的很多点都转化到绘画中的呢?

李凤龙:中国传统三大宗教,我认为佛教是影响最为深刻并是集大成的领域。历朝历代都在佛教的文化背景中衍生出经典作品,我自己也比较喜欢佛教的精神境界,所以在绘画中也对此比较感兴趣。从水墨画而言,我内心还是非常向往宋元禅宗绘画,那种超脱的精神境界确实是鹤立鸡群。

佛教则包括敦煌壁画,唐代以前的佛教艺术我也很关注,这些在中国传统里都是艺术语言的宝库。

vzedvaOxsFYXl4Hhk6oUt9VYnF5dzMNNWVqWCYyM.jpeg

李凤龙《雪峰梵境》 2018

X26Vfmdr10lODqUjHHAvm0Dztsd2Bi7XjMs9IE9J.jpeg

李凤龙《祥云幽壑》 2018

艺术头条:您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机缘里面进入北京画院的?

李凤龙:2011年之前,我在湖南省画院工作了两年多,在进入湖南省画院前,一直都是自由职业画家。2011年北京画院公开招聘,我报名之后经过了画院的画家评审机制,有幸进入了北京画院。北京画院的画家艺术风格是多元化的,我应该是第一个从湖南进入北京画院的画家。当然,回顾画院的历史,齐白石老爷子最早是北京画院的名誉院长。

艺术头条:进入北京画院之后,对您创作有哪些影响?

李凤龙:到画院以后,总体来讲还是坚持了原来绘画感兴趣的路子,但是题材上有一些变化,比如进入画院之后一起去西藏采风,在西藏发现了历史悠久的佛教题材,并开始创作《和睦四瑞》大象动物的题材;以前在湖南主要画花鸟、动物、草虫,以及书法、篆刻,到了画院以后很自然的画山水,而且不由自主地选择画湖南的山水。

xzPP8RGk5sIJ00iUUEgSjkL5Tb8a9dretr2bv0sE.jpeg

李凤龙《烟雨潇湘》 2019

9yEX6nF3EAxHfg0uqHTksoT4XW18rbjSKCZoMyTk.jpeg

李凤龙《和睦四瑞图》 于阗劫难图 36.5×23.9cm 绢本水墨 2015

ZFcFW0zWtznMfNyyncIcIxZET9iRFk7C054Hvgo0.jpeg

李凤龙《可以无声册·拾梅品》 2014

艺术头条:那您目前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李凤龙:我近几年画的题材主要包括动物、花鸟题材,《和睦四瑞》佛教题材,以及部分山水画和博古题材绘画,描绘青铜器、金石等题材,算是阶段性尝试。接下来,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水墨山水画上,其实这也是多年来的愿望。就是画湖南的潇湘山水。

艺术头条:为何会关注博古题材,是什么打动了您?

李凤龙: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就是喜欢那种风格和气息,并将其放到艺术创作和学习中。博古、金石题材的表现方法还是很有难度的,造型能力,写实能力、表现能力、笔墨、大环境、大氛围的这种塑造、表现、细节的刻画,以及艺术家对物象、花鸟、动物、树木、山石、自然环境的观察表现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有时候我觉得越是有难度的东西越有挑战性,要去学习和克服,这样战胜困难的动力就越大。

SmkNN9KrKb0mc5oqObxZF6BIeXmBzfF474A7Nznt.jpeg

李凤龙《雪静深山图》 156.6×68.8cm 绢本水墨 2014

rvBxur2prphWb1ZcEwnxRqr4GfUm4NTZO7r0BjeY.jpeg

李凤龙《沁园春雪》 2018

艺术头条:您如何看待绘画的技巧与道之间的关系?

李凤龙:技与道,中国画的这个“技”无非就是笔墨概念,笔墨也是一种技巧,笔墨就是用工具和材料来表现对象。

但是笔墨的内涵很丰富,经过上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笔墨既可以是一种表现方法,也有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是具体来讲是什么呢?也就是多元、丰富的笔墨语言,你怎么去选择。如果你的认知高于技法,那思想是会控制行为的。在中国画的角度来讲,就是画外的修养,这种画外的修养可以说是文化的、历史的,美学的。就像练武功一样,你打拳、力度、动作、招数就是技法,但是真正的道则是你的阅历,对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的领悟,构成“道”的整体。

艺术头条:您对待学生的培养注重哪些因素?

李凤龙:我觉得老师和学生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一致,如果兴趣点、艺术风格能一致也是最好的结合,因为中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和“学”的谐和一致,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承文化的方法。现代人对于学习、教育的态度则更自由、更开放。但是如果是有年轻人来我这里学习,我觉得价值观、兴趣点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一致,越是一致,贴合性就越深,延续的时间就越长,产生的效果就越好。

(视频:蔡春伟 张凯 侯宇博 / 图文:刘倩 佟欣鑫)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画,北京画院,李凤龙,技与道,潇湘文化,,北京,佛教,绘画书画 北京画院 李凤龙 技与道 潇湘文化 北京 佛教 绘画
下一篇: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亮相清华_不负丹青的“美育人生”_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美育--新加坡-馆藏-艺术||上一篇:素朴三思如何打造“IP展览行业”的集合平台_-视觉艺术-展览-单元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