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上午,“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南3展厅展出。
展览展出年近80岁的韩天衡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艺术作品、艺术专著共约350余件,包括艺术家不同阶段的篆刻精品,还从书法、绘画、工艺美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他多元的艺术成就以及艺术研究成果。
展览开幕现场(摄影/余冠辰)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宣传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办。本次展览是对韩天衡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和突出成就的一次精彩回顾,也是对其在长期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艺术历程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展览开幕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览现场(摄影/余秋雨)
展览以“守正求新”作为标题,“守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继承,而“求新”并非是轻率狂妄的否定传统,它是艺术适应时代而作出的变化。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否定,才能在艺术上从心所欲,敢于越陈规、创新貌,推新出新,常变常新,使艺术生命常青。在韩天衡先生的作品当中,正是始终传递着这种不守旧、不自缚、不懈怠的艺术创作态度和哲思理念。
展览现场作品(摄影/余秋雨)
其中,篆刻最早作品为韩天衡先生20岁时的“天衡藏书之记”、2019年创作的“八十叟”、“空灵”、“龙新”、“如意”、“闲里偷忙”、“起来”、“言之不预”和巨印“国泰民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书法作品中最早为26岁时的临摹作品《临唐王居士砖塔铭》、76岁时创作的巨幅榜书《涛声》、2019年创作的篆书巨作毛主席词《沁园春·雪》;绘画代表作品《杨万里诗意图》《松云皓月图》;以及出版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等。
展览现场作品(摄影/余秋雨)
韩天衡,号豆庐、近墨者、味闲,1940年生于上海,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画家。现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院特聘教授。
展览现场作品(摄影/余秋雨)
韩天衡先生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四岁起研习书法,六岁始治印,后师从方介堪、方去疾等金石名家,自上世纪70年代起,韩天衡先生便以篆刻蜚声印坛。三十五岁再学绘画,后在马公愚、陆维钊、沙孟海、谢稚柳、陆俨少、李可染等名师的影响下研习书画,并专注美术理论研究,成就卓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多闻博涉,精研睿思,勤于探索,深入挖掘和精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渗其作品当中,从“守”与“攻”的传承与创新之间苦寻缝隙,创作了数百件具有广泛影响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
展览现场作品(摄影/余秋雨)
作为一名艺术家,韩天衡先生始终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当代中国篆刻、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当代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推广,其作品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展出并被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展览现场(摄影/余秋雨)
代表作品有:篆刻《意与古会》《百乐斋主》《千秋万岁》《上海APEC领导人印谱》《蒸蒸日上》《如意》,国画《穿云图》《无上宁静》《翠色寒声图》《铁骨生春》《荷不畏暑》,书法行楷《醉翁亭记》《行草李白七言联句》草篆李白《巴女词》草篆毛泽东《十六令》等。他还勤于教学和篆刻史学研究,编撰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填补了印谱史学研究的空白。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现场,秋雨,摄影作品 现场 秋雨 摄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