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1977-2008》完工:梳理30余年重要创作问_艺术批评-鲁虹--当代艺术-美术-中国画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1977-2008》(上中下三卷)近期,武汉合美术馆相关人员经过五年多的编辑

hpi1ofp93ZRWY5SQK8hGTxyPb9O9n6yWKxTu54xm.jpeg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1977-2008》(上中下三卷)

近期,武汉合美术馆相关人员经过五年多的编辑,《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1977-2008》(上中下三卷)终于完工,收录了1977-2008的重要文献,全部公开发行过。此文集能使研究者不用查阅大量出版物,而了解在不同时段,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不同情境,问题以及不同的观点或创作现象。

文集中,以跨度三十多年的重要创作问题与现象为线索,选择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相关文章,按时间加以排列,在涉及特定时段的现象与问题时,还会进行小节介绍有代表性文章与作者的观点,并以“文革”时期、八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四个阶段呈现。

以“文革”时期的美术批评为开篇,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其实是从超越“文革”美术批评开始。当时的美术批评在强调政治性、情节性、写实性诸方面,都承继了1949年以来美术批评的衣钵,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而是越来越多地借用政治领域里的标准、概念与术语,也可以将“文革”的美术批评划入“题材批评”的范畴。到“后文革”时期的美术批评文章,从正统现实主义原则,即从生活的真实性出发去批判“三突出”的做法,并很有代表性。虽然与“文革”期间的美术理论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却没有提出更新的理论观点,顶多只能算是表达了向正统现实主义回归的愿望。

文集中介绍80年代当代艺术批评时,分为16个现象呈现。从新时期之初的美术批评直接冲击与反叛“文革”创作模式,到回归真正现实主义,强调“形式美”的美术特点,进行更加多元化的艺术探索寻找到了突破口。也提到“国际青年美展”一大批具有思想锐气与形式新颖的美术作品拉开“85新潮”序幕,到媒体新貌与新学术共同体的出现,让“八五新潮”能够形成并发展,最后批评家们将思考的重心也由艺术自身的问题转向文化问题。

而80年代当代艺术批评具有代表性的小节介绍中,提到了1985年第7期《江苏画刊》上,南京艺术学院的山水画研究生李小山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文章。在文章中,他尖锐指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后又写了《作为传统保留画种的中国画》一文,主张“把中国画作为一个保留画种来理解,从而大胆开拓新的绘画观念,真正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艺术。”后来,应《美术思潮》编辑部之约,李小山又写了《中国画存在的前提》。

由于他以犀利的笔锋、敏锐的感觉、无比的勇气触及到了当今中国画创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所以很快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的大讨论,其时间延续了近三年,而李小山文章引起的这轮讨论在当代中国艺术史中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而在90年代之前,关于“新文人画”问题、现代水墨与相关讨论,油画为主的“纯化语言”与“大灵魂”对话、“古典风”兴起与相关讨论,还有浙美“新学院派”展览及观点、“中国现代艺术展”与相关研讨会在文集中均由收录。

文集中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批评”中以13个现象进行阐述,其中艺术形式、艺术媒体以及争论均出现了新方向。包括对新潮美术的围剿 ,当时一度处于低潮的中国的前卫艺术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与当时的学院艺术、主流艺术共同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还有“后89艺术”与相关讨论中,显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走势,那就是强调创作中的社会学的转向,注意从当代文化中寻求有针对性的文化问题,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与状态。

“中国现代艺术展”与“后89中国新艺术展”的举办,引发了西方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一些国际大展从此开始相继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也让中国艺术家迎来了国际机会与相关讨论,而关于国际身份的标准问题,也成为当时艺术批评论点之一。

《艺术·市场》与广州双年展中,前者顺应形势,借市场来谈当代艺术,并使其合法化。而执行主编吕澎并不满足于从刊物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与市场的问题,他还希望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的举办,就是他实施报负的尝试。后来的情况也足以表明,市场固然极其重要,倘若把握不好,对艺术家、批评家与艺术本身是有着相当大杀伤力的,不保持应有的警惕与必要的距离,就有可能发生栗宪庭所担心的事情。

90年代初期的装置、行为及多媒体艺术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到了中期,已经俨然成为主流,这也艺术圈出现了另类展览与新的出版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开辟一个独立于官方艺术和学院艺术的创作、展览及评论的领域。

另外艺术媒体也出现大爆发,包括经过整肃转而成了批判新潮美术的急先锋的《美术》,由台湾艺术经纪人王文纪资助并在1993年出刊的《艺术潮流》与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市场》在当时几乎成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必看的刊物。还有《当代艺术》系列丛书问世、杂志《广东美术家》问世、《画廊》改版发行、 杂志《广东美术家》、《美术文献》等等,均大力度推荐艺术家,突出学术性与文献性。

这时期虽然各种“另类艺术”,如装置,行为、影像艺术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当代架上艺术——尤其是当代油画——无疑显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影响力,这不仅导致一些重要的中国当代油画作品接连参加了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国外艺术大展,也与绘画在国际当代艺术的格局中业已边缘化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临转型的还有雕塑,大量新的艺术主题、新的艺术手法与新艺术的材料已经出现在了雕塑创作中,结果给人耳目一新。也正是基于中国当代雕塑创作越来越红火,人们探讨雕塑问题的热情越来越高,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雕塑》杂志在199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从此,雕塑界终于有了自己的阵地,而有关雕塑的作品介绍与理论讨论,再也不是其它美术刊物上的陪衬了。

此外,走向成熟的装置艺术和不断引发争议的行为艺术,以及影像艺术的横空出世、女性艺术的中国方式和90年代有关现代水墨的讨论均是90年代当代艺术探讨的话题。

在文集第四部分“新世纪的当代艺术批评”中,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中国当代艺术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其标志性的事件是“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举办,文集将这一现象形容为从地下到地上。

“另类艺术”日益担当主角,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主角,特别是影像艺术越来越红火。

在世纪之交,中国的行为艺术突然由默默无闻的配角变成了备受媒体与公众关注的新闻点。原因是,一些年青的行为艺术家在做作品时,再也不像以往那么“温文尔雅”了,为了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做法——特指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做法,也有人将其统称为“血腥化倾向”。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大都可以公开展出,唯有行为艺术除外,其原因就在这里。

虽然此前提到有新的艺术形式成为主角,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架上艺术从此销声匿迹。事实上,正是对新兴艺术样式的合理借鉴,中国当代架上艺术,特别是当代油画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进而成为一种表达当代文化意识的新载体。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不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有关当代艺术批评失语的问题、当代艺术批评与商业合谋的问题,此外还有批评家之间因激烈论战所引发的诸多问题等等,这让批评遭遇尴尬处境。

这时期的中国当代批评结合新的创作,批评家们无论在展览策划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包括在个案研究、推广宣传、理论探讨、当代艺术史写作、翻译等等方面都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关于这些,读者们结合大量展览、杂志、出版物或作品以及下面的诸章节都会有所了解。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艺术批评,鲁虹,,当代艺术,美术,中国画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鲁虹 当代艺术 美术 中国画
下一篇:19世纪的画像和20世纪的自画像里,也带滤镜吗?_皇家艺术学院-肖像-自画像-英国国家美术馆-高更--自己的-展览-作品||上一篇:安美术馆开幕与十三位艺术家共同探讨“向心-城市共生”_宋冬-展望-当代艺术-谭勋-隋建国--作品-共生-城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