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明明于2015年9月17日在北京画院的讲座全文实录_北京画院--东西-画院-艺术家

编辑:刘倩 来源:北京画院
 
声明近期网络上转载的文章并非出自我本人言论,乃是从2015年9月17日在北京画院研修班上的讲座中断章

声明

近期网络上转载的文章并非出自我本人言论,乃是从2015年9月17日在北京画院研修班上的讲座中断章取义,曲解并拼凑而成。特此将讲座原文通过北京画院官方公众号登出,以正视听。对于未经本人同意篡改、杜撰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的媒体及个人,本人将保留法律诉讼及追究的权利。

王明明

王明明于2015年9月17日在北京画院讲座全文实录

讲座主题:解决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前几年给我安排的课程都是在每一年要结束的时候,因为工作很忙,后来袁武院长说,能不能最开始先给大家讲一课。因为我每年都要讲创作的问题,北京画院的研修生有这样的特点,都是有一定创作能力才到北京画院来进修的。北京画院的老师们不负责基础造型训练,大家应该都是在创作上有所积淀的,对创作是有所认识的才到北京画院学习。这也是北京画院成立60年来的一个特点,这里是出画家的地方。

我今天的主题讲的是几个创作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主要谈几个关系,大家对创作都有所接触,每年都在进行创作。如果搞不好几个关系的话,我想可能你不会在创作上有所感悟和进步。昨天我拉了一个提纲,我先讲,另外留一点时间给大家互动,大家再提一些问题。

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能大家也都会面对,这几年我感觉各地的画家都注重下去写生,深入生活,这是可喜的现象,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有些没有处理好写生与创作的关系,而且大有用写生代替创作的趋势。创作是一个独立的、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它是通过写生,通过深入生活产生灵感,有构思,有构图,有立意,然后产生具有你自己特点、风格的创作。可是我们这些年来,包括学院,过分的强调了写生,使大家有了一种惰性,认为只有拿着画笔、画板到生活中去对着景物写生就是“接地气”,是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泉唯一的方式。

我感觉这种观点是不完整、不完全的,会产生对创作的惰性,会产生用生活的直接感受代替你自身修养的误导,最后产生了我们的作品中直白的东西多,内涵的东西少,意境的东西少。所以产生了现在有很多大型展览会里面的制作性的、表面性的作品。我们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我们到下面写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每次讲课都要谈到这个问题,写生是为了加强你对生活的一些感悟,是在生活中去寻找对物体造型的训练,包括了很多在画室找不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生活中的灵感,而不是我们用照相机、写生代替这些灵感。

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其目的一定要明确,这一点我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我研究过很多中国古代的画家,包括任伯年,他画了那么多东西,可是我没见过他的任何写生手稿、写生草图;齐白石也是,齐白石的草图,写生不是画标本。所以我们古人的本事就在记忆力,在观察力和观察的方法。可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惰性,就变成了我们拿着画夹子,拿着笔墨对着实物的写生,是一种新的八股,新的惰性。变成了大家盲目追求的一种形式,好像我必须要这样做才算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根本不是。你说我们古人每天没在生活中嘛,齐白石画了那么多的草虫不接地气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明确,你每次写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解决造型问题,你解决笔墨问题,还是解决某一个结构问题?你没有目的地下去写生会耽误很多的时间。

造型与创作的关系

造型与创作的关系那就是素描、速写,你怎么样提高你的造型能力,我觉得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两个应该是互促互动有所提高的。我向来主张用创作带动造型,而不是像现在的,画好了,画准了之后再去创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几年造型的锻炼,使你对造型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想这是不完整的。这里面包括了我们的写生、观察、素描、速写等方面。

我们这里面有很多的油画家,我建议大家,国画和油画练习造型应该画一些速写,这是真正锻炼你的能力。比如说人物的速写,要在很短的时间抓住神态,可是现在画速写的人慢慢少了,课堂作业多了,模特多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弊病,你的观察方法没有速写那么敏锐、快速,它训练不了你快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产生灵感的能力,通过慢慢课堂中的塑造把你的灵感磨没。我们对创作上造型能力怎么样去把握,我觉得这是需要大家认真去调整的。我的体会就是速写要重于素描,尤其是画国画的同学们,千万别去画那种素描体积。

我今年到了安徽的一个县去考察,在少年宫学习的孩子非常多,写书法的人也很多。我看那些孩子们画画,他们画素描和色彩写生,都是临摹印刷品。老师让我提意见,我说为什么不画写生呢?有那么好的水果,放几个让学生画就可以了,这些示范的素描印刷品人头画的跟木头削似的,能训练好孩子们吗?我说了几句,老师赶快跑了,后来我突然醒悟了,我说的都是多余,因为现在这种训练都是功利性的,都是为了孩子考级考学用的,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艺术灵感与观察力。有很多东西变成了我们习惯性的。

大家应该回到像叶浅予先生、周思聪先生他们这样的速写,带着情感,哪怕是几分钟,可是这个东西是最好用的。包括油画的同学们,我们靠照片代替不了你那种直接观察生活的情感。因为你激动,你会把你最主观的情感最鲜活的感觉注入进去。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

创作中的几个要素

几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对生活的理解,你下去写生,写生完了构思、立意、提炼,你提炼的东西是不是形成了你要表现的主题再去考虑怎么去画,你考虑你这张画是不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画面怎么去处理,怎么与众不同。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大家要真正了解作为创作包括了多少元素和过程,这些元素哪些是不能丢的。我想,这些元素的最根本的东西不是造型、色彩、形式,其实都是形而上的东西,是画外的修养。这些才是真正你能够搞好创作的最根本的修养,有些根本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们现在创作是在生活中取材、照相、发现、写生,回来以后直接植入画面,你觉得这个瞬间很好,我把照片的东西搁在里面,组合、拼凑就是一张画。我不知道各位同学上个月来了没有,周思聪先生的那个展览,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非常的激动。大家注意了吗?在周思聪创作历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她通过写生,通过了解矿工,通过她找的很多矿工的形象,她画每一张画的时候,第一是概括,第二充满情感,第三她超越了很多写生不具备的东西,这是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她的立意、构思阶段,你看她草图的演变,开始是矿工图的某一个场景,第一张是《背井离乡》,周思聪先生画了一群逃难的人,这是她的第一张。而且,她的方法也用了她最习惯的水墨的方法。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完全是跟以前不一样的,这种转变就是一个创作历程升华的转变。希望大家没有看过展览的,到我们卖图书的地方买一本画册慢慢的看她整个的演变。她构图里面很多从情节性到最后一种象征性,到一种多空间的、主观的,自己注入了自己最主观的东西和有思想的象征。所以从她整个的创作经历来讲,她注入了她的一个演变的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知道她创作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且,中间吸收了很多国内外艺术家非常好的经验。比如说第一张的矿工图《背井离乡》,跟她的老师蒋先生那个瞬间相仿。她的《汉奸和狗》又和赤松俊子、丸木位里的创作有很多的异曲同工之处。可是到后来,她完全是根据内容,根据她所表现、升华到精神上的层面,画出来以后她超越了自己,又超越了别人。所以我觉得大家拿到她的画册慢慢的看她几个演变过程,包括草图的演变过程,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要去创作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规律。

我们面对这样好的传统,这样规律性的东西大家往往不重视,往往用我们的相机、多媒体、写生,所有的东西去代替创作,最后创作变成了一个组合。你看周思聪开始有草图,包括有大的草图《汉奸和狗》都有非常详细的小草图,大的底稿,到后来没有了。为什么?我觉得她在画中注入了她所有情感的时候,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稿子。所以近30年的创作不管画多大我从来没有底稿。我以前的创作方法也是画底稿然后去拷贝上。可是往往画底稿的时候是最激动,最有感觉的时候,在准备成正稿的时候就变成复制了。所以我一直在说,我要把最激动和第一时间要放到正稿上,这时候你要把酝酿好的情绪之后集中精力就直接画大稿,我想这张创作肯定是充满情感的。所以我不管画丈二或者是10米长的手卷从来没有原大稿子,只是一个小构图,把起承转合想好。

这样一个创作的方法是逼着你的每一张画都要充满感情去画。可是有的同学说我要画工笔。我想工笔也是一样,如果你的造型能力强,你已经把所有的都想好了,你就去勾就行了。如果你要按照这个稿子去拷贝、拓印,拓来拓去,你永远是自我复制者。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我很多的花鸟画都是开始有一个大的轮廓的想法,就是把颜色泼上去,把墨泼上去以后有可能挂两个月都不画,因泼墨泼上去以后偶然的感觉,是你意想不到的,可是下一步怎么画就要认真去想,怎么样再根据这样偶然的情况把这张画画完整了。要使自己充满激情去创作的,这样肯定会超出你预期的效果,因为你准备的东西是完全理性和可控的。我觉得创作中要充满了情感、充满了感情,慢慢越来越理性的去收拾,可能这个画有很多不足,可是他的情感要好于描绘上去的。所以我从来不画同样一张画,因为没有稿子。虽然题材重复,可是画面是绝对不复制的。这样一种创作的方法大家需要去参考,只要你变成一个习惯,这就要你对自己的把握到底有多大。

创作中不可少的意境

我觉得现在的创作重表现重观念,缺少意境,缺少艺术的境界这点可能是我们当代人,尤其是近30年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你看我们很多历史上的大家,实际上他们创造的很多的经典是充满意境的,是充满中国人应该表达意境的。我讲几个例子,最早的黄胄的《高原风雪》、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石鲁的《转战陕北》、《家家都在花丛中》,包括《江山如此多娇》,很多很多,这些画都是充满中国意境,而且是举重若轻的画。怎么举重若轻呢?像《江山如此多娇》这么大的画,现在我们可能画山山水水多得不得了,可是我们现在画多大山水的时候你觉不出它大来,为什么?因为它没有意境,因为它没有表现“虚”的力量。

现在我们专注塑造与技法的表现,你看现在的山水画,尤其是这次全国美展,最后评出那几张画,我说让中国山水画误入了歧途。当时我是特别的反对评出几张制作的山水画,可是大家投出票来,没办法。山水画有那么画的吗?那纯属是制作,我不是说这几张画不好,而是它的导向问题,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没有了,它的导向可能会使所有在座的同学们当样板。如果拿石鲁的《转战陕北》来当样板,会使大家感觉中国画艺术的大境界。

他们的创作体现了中国艺术最有智慧的艺术境界,那不是实,是虚。大家看傅抱石先生和关山月先生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近处的山水,占了1/3不到,后面都是虚化的。我觉得他们两个艺术家太了不起了,大胆地利用虚了以后看这种江山无尽的感觉,你能联想的东西是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现在画山水把山水一直要画到顶,根本就不透气。

这次我们几个画家给天安门城楼创作了20米×3米的画,这张画画之前我特别强调了要留大量的空白,不能都堵死。实际上我们留的空白并不大,可是你留了空白就感觉到这张画透气了。在创作的问题上应该把我们的本事,从实转为虚。前天我陪匈牙利的钢琴家朋友看齐白石,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感动,他说,“你看齐白石草虫的腿中间留着空隙,留了空隙以后你才能知道这是活生生的”。这是他的原话,我觉得他真是不得了,他能看到这个东西,因为他懂艺术,知道在钢琴演奏中的哪个是虚,哪个是实。

可是我们懂吗?齐白石的每一个最微妙的作品里面实里面是透着虚,他知道怎么去空白,知道怎么去大开大合,空白里面让你感觉它不是一张白纸,他是有空间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外国人都看出来了。最悲哀的是,我们受到了西方的教育,我们自己看不出来,这是不是最悲哀的?我觉得我们受西方的观念技法,包括观察方法,影响我们几十年了,变成了二传手、三传手、四传手,我们现在都变成徒子徒孙,都在嚼这个馍的时候,告诉你中国画应该是这么画的。可是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中国的哲学,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什么?

在很多的问题中,我们是受了西方的最教条的教育以后又演变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教条。你看看哪个西方大师的油画不懂得虚,伦勃朗也好,去年到这边来展览的蒙卡奇也好,他们都懂得有些地方要一带而过,他们都懂得减法而不是加法,他们都懂得举重若轻,都懂得举一反三,都懂得用少少许胜多多许。 论艺术的表现力,你说我们这么多抗战神剧,哪一个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诗意呢?不知道大家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有很多的版本,我过去看过说小说写的有情调,拍出来也有情调。《拯救大兵雷恩》,这就是创作中的立意和它整体的情节给人的一种震撼。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大家去看好的电影,有意境的电影,有很多是需要认真琢磨转换到我们创作中去的。

借鉴其它艺术

我讲课的特点就是,我带学生从来不讲技法,也从来不让他看我画画,不是说我画画不愿意让你们看,不愿意让你们学。不如教你们一个思路你们按照自己的东西去发展。我的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我画画,可能我帮你改一张画,你就知道这张画怎么样能收拾出来。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可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创作中的认识,这是第一位的。所以今天我讲的案例和规律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对待我们的创作问题。

我们要从姊妹艺术、从好的艺术里面吸收。比如说我特别喜欢看好的动画片,比如说《功夫熊猫》,我的Ipad里面都放着,在走步机上可以反复看。实际上它可以给你很多的启示,一个外国的动画片厂能弄出那么中国化的,而且包括那么深的中国哲理的东西在里面。你看《功夫熊猫》它的爱和恨,它的正能量全在里面,他给孩子教育什么呢,我觉得他教育孩子不是恨,它的动画里面没有恨,虽然这个人是个坏人,可是它告诉你为什么坏的,是扭曲在哪的,最后的结局也是好的,让孩子不会产生恨。

还有《疯狂原始人》,那个造型画的好,我看的都是3D版,你别小看外国的动画片,那是大制作,它的创意都在里面。还有法国动画电影《小鼠大厨》中小厨师和老鼠的故事,太有意思了,他把人的本性和老鼠结合起来,百看不厌。这些动画影片给人一种启示,好的东西为什么好。

立意与构思

构思和构图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前辈艺术家创造的经验是特别可取的。那就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构思,构思是情节性的,怎么样有所取舍,我们通过构图,通过不同情节的表现,不同意境的表现把它体现出来,这个阶段是特别重要的。这个阶段有可能酝酿好几年。2008年画的《前后赤壁赋》十几米长的手卷,我酝酿了好几年,又看了很多传统的资料,我特别想去湖北的黄冈,因为苏东坡写赋的时候住在这个地方。我一直在构思、构图,创作之前我没有去。

后来我想了一个道理,实际上苏东坡写的东西是很富有想象力的,我怕影响我整个的构思,因为看了实景以后会限制你的想象力。画完了一年以后我才去的黄冈,看了以后我特别得意,幸亏没来。因为赤壁多少年的变迁离长江非常远了,都看不到了,只是不高的小岗,苏东坡表现的诗意从现场实景里根本看不到。所以有的时候艺术家不是身临其境就能写出来、画出来。

有很多古人写的赋和国外很多写的诗其实是没有去过的,可是他凭着想象力。我们后人追了上千年,想知道李白写的东西在哪,我去敬亭山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琢磨了那么半天,实际上当时是西安的公主追到他那,两个人是暗恋,我们从诗里哪知道,以为是看了山相看两不厌呢,根本不是。那里并没有李白所写的美丽的山。我说的是你构思中一定要有你自己的想象力。

我们大家在构思立意上,你可以酝酿几年,通过素材、构思、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有可能起十几稿以后又回到原点,可是我觉得你转的这一圈是不白费的。为什么你又回到原点了呢,这也很奇妙,因为你第一感觉是对的,你第一感觉是非常敏感的抓住了这个事物,可是你又经过了几次的反复,推翻肯定以后,你最后得出来的结论画下去是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去琢磨,很多的画家都认为我发明一种形式,可是你考虑形式的时候考虑了内容了吗?我们很多创作都是画完画以后才起的题目,或者是不知道题目,就落一个款就算了。

意在笔先,往往你构思、构图和你的点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连在一起的。你看潘鹤的二十世纪最经典的表现抗战题材的雕塑名作《艰苦岁月》,很有感染力,我们前辈艺术家已经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我们要继承下去,要找到自己创作的规律。

我们构思立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切都要服从于内容。我们要表现什么,怎么去表现,内容是什么,基调是什么,用什么的方法能够把它表现的最好,这是完全靠独立思考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有了形式内容之后就是取舍关系,要取什么,要舍掉什么。现在那么多的照片,关键不是取什么,而是舍什么,舍掉什么很重要。你看看齐白石,他把乱七八糟的都舍掉了,一个草虫一朵花,剩下的就是空白,太精彩了。我们把空间画出来了,都染出来了,可能你画出了空间也就没有空间了。齐白石的创造就是他的写意和工笔完美结合,你说的对比好像是不相干的,没法放进去的,可是他用粗细、取舍、空白,他最完美的表现出来。

虚与实

现在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变成习以为常的。比如说我去大剧院看非常好的节目,一个钢琴家、大提琴家或者是交响乐的演出,实际上它章节里面是留了很多空白的,他指挥完放下之后在第二乐章留着所有的观众和乐队的喘息之机和酝酿情绪的阶段,还包括音乐完了,指挥慢慢放指挥棒和钢琴家抬起手慢慢放的时候,这个结点是最关键的,可是我们热情的中国观众音乐还没有放下来的时候就鼓掌。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个是应该的空白衔接的重要性。

我们去年去日本交流,主办者邀请两位艺术家打鼓。鼓打到我们心里去了,而且他们的仪式感,他知道所有人的胃口是通过很多空白调出来的。两个人的鼓点打到你的心里,比百余人打鼓还要震撼。他们知道空白与仪式感,中国人传统中艺术中有很强的空白与仪式感。中国传统与日本茶道喝茶之前有很多的程序,我的理解是通过很多的仪式让你慢慢的进入这个情景中,第二是让你产生敬畏。往往这些会产生艺术灵感。

我觉得艺术家不懂虚实关系是最可怕的,我认为艺术在虚不在实,要重虚不重实。不是说画不准或者实的东西不那什么,可是有了虚才能产生意境,有了虚,艺术性才高。这个中外的道理都一样,我所接触很多外国博物馆的专家,真正高手跟你谈的问题,真是让你觉得中西方的东西是相通的,而且是一点障碍都没有的。可是我们生硬的把外国的东西搬来否定中国艺术,又变成了新的八股传下去的时候,没有把外国人真正经典传过来,可是把毛病都留给了我们自己。

尊重艺术规律

我越来越感觉到,我活到60多岁,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艺术创新运动和对传统了批判,我们的悲哀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好的地方在哪。我最近去了山西看了一些壁画和雕塑,我觉得老祖宗上千年前创作的艺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比,一个墓室壁画人物头画了这么大,只有几笔,你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震撼,那不是素描,表现出来中国气派。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要有认识吸收,再去调整自己。

笔与墨风格的协调关系。表现形式就跟笔墨的关系是一样的,怎么能够协调起来。通过内容能够表现出来你的风格,重新体现你对于事物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表现方法,要认真去琢磨。

还有大画和小画关系的,这都是我们美展给大家做下的病,这也是没办法,只能限制最大不超过2米,所以大家都画2米整,恨不得不加边,好像觉得占了便宜了。我们有些题材用的了那么大吗?这样会展式的作品,远看可以,近看不行。还有我们只会画大,不会画小,行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一定要画大的同时画小的,画小的同时画大的,这样你能放能收,你能知道小画怎么去表现,大画如何画。今年有一个展览北京画院已经开过了,是国画家小幅的展览,跟着油画家们也要做小幅的油画展。北京画院逼着大家,能画大的同时也要能画小的,能画进去,而且要画的很精彩,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

还有需要我们调整创作心态的问题,我觉得创作心态很重要,一个是大家急于出风格,这个风格谁都想出,可是饭要一口口的吃。每一个艺术家都有成熟的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过程每一个人都不是一样的,所以心态很重要,心态、学习方法、观察事物的方法,训练方法、创作方法直接影响到风格的形成。所以我建议大家调整好心态,不急的心态,要认清自己,梳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现在的创作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这一点要认真的分析,特别重要。没有分析自己你怎么能够下一步呢,肯定是盲目的。一是不要急于出风格,二是要分析自己擅长什么。

我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艺术家发现自己的毛病很容易,缺什么补什么吧,可是往往大家找不到自己的优长,往哪发展,不善于发现自己善于什么,不善于什么。发现自己的优长,这个目标就往前走,这个时候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同时我建议大家跟你的导师对话,让他帮你发现你在哪方面往前走是特别适合你的道路,就跟会诊一样,找出你的优长。

还有一个心态是不要受美展和很多信息的干扰,信息量不等于知识。去年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领会,其中人才有高原缺少高峰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站在了这个时代的高度,时代的平台上大家觉得已经在高原上了,可是大师的产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可遇不可求。论高峰,泰山拔地而起,才1800米,五岳之首。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信息,五千字把世界几千年发生的事情全都说进去了,实际上他抓住了世间最本质的东西,而且高深奥妙。两千年前,东西方同时出现那么多的大哲学家,他们已经把世界定位了,他们才是一座座的高峰。

我们把信息算一个层面上,我们把知识算一个层面上学习,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没有知识去学知识,知识变成什么呢,是你研究深、研究透的学问,这个人是学问大家,或者这个人满肚子学问。学问对社会有很大的用处,但要转换智慧,只有智慧才能给后人以启迪。我觉得老子、孔子给我们留下的是大的智慧。

思考与目标

我最后要谈的是我们要根据每个人创作的优势发挥长处,第二是确定你的阶段性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是根据自己所创作自己去体会,去确定,去思考。

一个艺术家特殊的地方就是他的多情善感,要见景生情,才能用自己的作品感动别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觉得你就可以转行了。如果你的感情越强烈,我觉得你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没有情感就不能产生激情,你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你自己就没有这个智慧再去总结、吸收,去增加修养,修养之后慢慢的通过你所有的综合能力就变成自己的艺术风、艺术面貌,这是一个综合体,所有的大师成功的规律。

另外我们要清楚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面貌,什么是样式,什么是习气,什么是毛病。大家分析过吗,什么是毛病,现在很多水墨画家、山水画家,把古代画论里面评价的最低级的全给用到了中国画上去了。中国的文房四宝那么精彩,现在的墨做的再差,研出来的墨起码比墨汁强,所以画的画一团黑气。你看龚半千画出的画一团青气,不是黑气,可是大家琢磨出来了吗。

有些人把样式慢慢可能会转变成风格,有的是一种习气,有时候我很难表述出来,可是有些画一看就是习气。这几个问题大家一定要理解清楚、分析清楚,千万别跟着乱跑。我建议大家,包括我们的油画家也要读读画论,画论忌讳的有些东西是古人早就有结论。这是个大的规律你不去遵守,要走羊肠小道,自得其果。我建议大家认识这几个关系,什么是风格。

自信与心态

最后我要跟大家谈的是要学会调整心态,我在前面谈到心态,到后来还要谈到心态,一个是自信心,去除这种自卑和自负。怎么能产生自信呢,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己才能有自信,如果我们怀疑自己的老祖宗,或者你怀疑中外一些经典艺术的存在,实际上你是没有自己的自信心,你自己的自信心变成一种自负。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还有吸收、包容与宽容,你要想吸收必须有宽容的心态,是敞开心扉去接受那些你认为好的,值得接受的,经典的东西。

实际上好的艺术家与其它的艺术家差距没有多大,估计中外好的艺术家他会从前人的经典里面吸收能量然后发挥出来,低劣的艺术家就是没有眼界,没有包容心,看不出来,学习的是那些枝节的东西。所以你看中外艺术史里面大师是集中起来的,成批的,那个时代几个高手的对话,别人插不上嘴。所以才能产生那个高度,如果各位不找高手交流,从经典中学习最规律的东西,那你永远跳不高。最重要的心态就是宽容、吸收的心态。

还有一个心态是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修正、自我觉悟的能力。自我认知,我知道自己多少钱一斤,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和需要调整的地方;自我调节就是说我自己能够调节自己,把握自己;自我修正,我知道自己的不足,马上修正过来,调节好;自我觉悟,这个觉悟非常重要,如果人不觉悟,你不可能在跳到另外一个境界上去。这几个能力我建议大家要做到,要慢慢的调整。

还有就是加强修养,要知道技和道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在技上追求,我会画了,技法有了,那个技法也学了,可是道是什么?道是思想,能够指挥你路跑多远,是你对道的感悟、觉悟。有些同学说你说的什么道,什么技,我就有技就行了,我就想卖点画,卖画你也要想这个画怎么卖,你的定位是什么。所以艺术家看的不高,望的不远,你能走多远,你可能连匠人都不是,因为你没考虑匠人的事,你只考虑的是今天吃饭的这点事。你有多大的眼光才有多大的收获,不要把眼光看的太近,自认为到北京来就是让老师教我点本事,我回去卖点画就完了,也没有多大的追求,那你还不如搞装修去呢,来钱更快。在这个问题上,不要那么目光短浅。

最后我谈一谈,我们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就是独立的精神,艺术家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精神永远是不可能进步的,这个大家要去考虑。还有我们慢慢要体悟的,中国精神是什么,中国的艺术本体的精神是什么,本体的规律是什么,这些我建议大家要多多的去考虑,这样使自己的修养、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把有些东西调整到一个正常的状态上。实际上我觉得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一种心态的调节。

我们艺术家的责任在哪,大家要悟。当然在座的很多体制不一样,我觉得作为一个人的本体,人类本体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艺术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题目,可是这是调整一个人的心态和社会心态一个很关键的东西。我觉得没有这个东西的支撑社会就会垮掉,经济发展的再多,如果没有爱,没有信任,这是一个社会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动摇的话是非常可怕的。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家会给这个社会增加什么,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下面留点时间跟大家互动一下,有什么问题。

与研修生互动交流

4tk86cJhzK4ontwQpyKw3YXcW0KbQeUafAvjDIQl.jpg

提问:

经常会问自己,也和别的画家交流,经常遇到怎么画是重要的,画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同样是很重要的,我想得到您的确认?

王明明:

关键是你要自己放平心态,你说我就做一个画家,我喜欢画画这件事,我怎么画都高兴,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事,你不要听别人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其实刚刚我讲的很多都重要,可是在重要之中有不重要的,有最重要的,可是作为一个画家来说,你不要考虑成名和不成名,要把这个负担放下。作为一个喜欢绘画的人,每天享受这个过程,你先画起来再调整。我跟很多没画过画的人都在说,他问我怎么画,我说你先画起来,怎么认识就怎么画,我不教你画,可是你画出来的时候觉得你就是这个水平,如果你感觉对了,你对自己有自信心就对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大家,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天地,你不用谁的认可,每天享受这个过程,我是一个艺术家,我高高兴兴的去画,这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活的累就是所有人给予你名和利的压力,天天问你画这些干什么的,公园这些大妈们跳舞、踢毽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喜欢这个。我溜弯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人自拉自唱,就一个人,还弄着音乐,他自得其乐,享受其中,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正常心态。如果现在我们画了半天,没画多少画,又要求自己变成大艺术家,这不是抬高自己了吗。

一个人首先是要证明自己喜欢这个,你看现在风靡世界的雅尼,他连谱都不会识,能够组织那样的乐队和写出那么好的音乐。他有一个长笛,曲子写给中国的,我看完他的演出都掉眼泪,他的那个曲子、那种悠扬的程度就是中国的。所以我觉得人的本能是无限的,不要一学东西就给自己框框,或者是老师给你框框,可是你自己的自信在哪呢,你对事物每天的情感在哪呢。有了这样情感的时候你会发出无限的能量,这就是我给你的结论。

提问:

我有两个问题想合并在一起请您做解答。第一个问题,一开始您讲的全国美展的导向问题,您明确的说出来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能看出来您对这件事也是非常堵心,但是那些所谓画家的领导心里也知道这种导向是错误的,为什么他们还要这样一届一届的搞下去,明知道是错误的,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搞。第二我们学习的环境和画家创作的环境,很多程度上是带着一种负能量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创作,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呢,为什么不带着一种高高兴兴、轻轻松松,正能量的状态去创作呢,是不是跟全国美展和美协的导向有关呢?

王明明:

这是你的观点,美展评选是投票投出来的,这跟展览的程序有关系,我一直在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尊重各画种评选的投票结果,而不是靠总评委。所以我在总评委的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家投票产生的结果应该得到承认,往往有棱角的作品票数上不去,反而四平八稳的、讨好的、不伦不类的作品有可能得到奖,出来的结果大家都无奈,这是程序决定的,必须承认这个结果。这只是代表我的看法。我是拿这个例子来提醒大家全国美展不是唯一标准,上次我跟大家谈,如果你把这个变成标准,现在你30岁,到60岁的时候又办了6届全国美展,你天天跟着跑吧,去研究自己下次画什么画可以得奖,你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所以我主持北京画院,进来的画家我不看他入没入过全国美展,我选择的是有个性的画家,有自己主意的画家,不选那些人云亦云的画家,这就是画院选择画家的标准。

标准是什么?二十世纪这些大家,北京画院做了30多个二十世纪美术大家,你把我们那个画册整个捋一遍就能找出标准了,这就是标准。为什么?这是盖棺论定的标准,那是历史认定的标准,我所认为的历史认定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我希望大家把标准落在这。怎么去看呢?这些经典的东西才带有普遍性。我想找不出规律来,你只是偶然记住这些全国美展得奖的名字,在过10年去考察他,如果留住这个人就算不错了,历史上是否留下,很难说。

第二个问题你干嘛不看点正能量呢,怎么负能量都跑你身上了。我觉得我得到的都是正能量,我把好的东西吸收变成正能量了,不好的我听完了就扔了,不想了。你干嘛非得把负能量,去干扰你的创作和生活呢?干嘛不想点好事呢。画家的心态太重要了。

提问: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反过来说你就是画的再那什么,拿不出去,参加不了美展,这该怎么办?

王明明:

那你多认识点评委,多走动走动,很多人不是愿意拉关系嘛。反过来你当艺术家干嘛,就为了参加全国美展你一辈子的目标?

(提问:让别人都认识你。)

王明明:

你做一个行为艺术,拿刀子扎自己录像,马上你就出名,大家就认识你了,可是三天,别人来剖腹自杀了,你又被人忘了。我说让你们调整这个心态,很多社会的问题就出在心态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人家不认识开始,我们北京画院从来不声张,我这个人从来不宣传,给我拍专题片,我永远不拍。为什么,我觉得应该退到后面来,多做点实事,我不愿意在开幕式上或者在很多地方露脸,人家会说你们这个嘴脸我们都看腻了,人就要自知之明。人家不知道你的时候怎么办?首先你决定了做画家,要甘于寂寞。谁都有名利之心,可是要先克服名利之心,之后机会来了自己才能应对,否则机会来了也不会把握好。那么多的艺术家最后消声灭迹太多了,我说各领风骚三、五年,你看青州画廊卖的好的,那么多的艺术家,经过这次筛选能剩多少,都出过名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觉得画画要对得起这张纸,从内心里喜欢它,觉得是幸福的事。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艺术,又在领导岗位做了这么多年,时刻要考虑自己对名利是否有免疫力。我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清自己,所以我有这个决心辞掉一些职务,作为艺术家来说,我兼了那么多的行政职务,已经驾驭不了。60岁以后就是减法,回到我自己的艺术初心。每一个人都要调整名利观,给你的时候能不能驾驭,不给你的时候你能不能淡定,到一定时间你能不能离开,这是一个人对自己把握至关重要的东西。

提问:

我有两个感触一个建议,既然我们选择了北京画院我们就要读北京画院,既然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老师,就要读懂自己的老师。我是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没有任何的头衔,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我就是喜欢画画,已经50多岁了,喜欢了几十年,最后来到了这个殿堂。在我看来北京画院就像北京人艺一样是由一批老艺术家组成的,而这些艺术家很正统。画坛上也是这样,北京几个画院我看了看,因为我要来投师,快60的人了还能学几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要好好学画,要享受享受,但是画不是为了卖,也得卖,卖了画以后换来笔和纸接着画,这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画坛特别浮躁,我特意从哈尔滨来看看这代表咱们国家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的展览,而且聚集了一些很有名气的艺术家,画幅都很大,有的是丈二,最小的是60。看完之后我的感触,我说现在中国画大部分都在搞转基因,把人画的人不人鬼不鬼,把山画的山不山水不水,而有的艺术家是前面是艺术家,后面是学生,学生在后面敲锣打鼓的往前瞅。我在哈尔滨有一个朋友跟国家画院老师学了一年,我感觉画的越来越回去了,他说我跟某某老师学,我说你学的对了,你学你的画法,老师的东西没白瞎。

我来之前把咱们画院所有的东西,包括王院长多年以前画的画都看过,印象特别深,把咱们画院老师的画都看了一遍,挨个对比,到北京画院来不虚此行。特别是今天王院长讲的东西,可能我们的心态转变不过来。像王院长你那么讲行,我们那么画什么时候能画出头,我这个同学明年要上北京画院来先探探路。为什么我先学呢,他没有工资,指着卖画挣钱,我有工资,不用卖画挣钱,我能拿的起学费,所以我来学了,等我学好了他们就会来了。

因为我是李老师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摹过他的画,小可的东西和他父亲的不一样,我来了之后不仅学小可老师怎么画,我要学他画画的思想、理念。包括北京画院老师,并不只是技法,这些老师的技法学不过来,我也没有那么高的基础,也学不了那么好,但是我努力把老师们的思想学过来,画自己的东西。虽然我跟这些同学比技法可能是最差的,因为这辈子没有从事专业的东西,就是年轻的时候教了几年美术。我的感触就在这里,学画画心态需要调整,技法上需要提高。我的一点建议是以后各个老师讲课在课堂上,技法上我们回头跟老师再学,在大课上一定要把绘画理念多灌输一些,因为现在外面画画讲课就跟传销似的,不能把老师真正东西的学到手,我们到北京画院能把老师的东西学到手。谢谢王院长。

王明明:

我在40岁以后读的很多都是儒释道的书,使自己悟到人生的道理,六祖慧能说平常心是道,我觉得这个平常心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中国出现贪腐,官场的浮躁、各行各业的浮躁,出了那么多怪事、都是无法满足自己的私利所引起的,超越了道德的底线。我觉得从事任何行业和个人都要把自律放在第一位。你自己要做什么,对自己的奢求不要过高。国外的社会的生活为什么相对简单平静?大家安平乐道,他们最大的优势是不互相攀比,而且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里面,不是一个对立的。

提问:

王老师,您好,我想提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全国美展、双年展什么的代表全国最高水平了,我是一位老师,我们跟学生说你们看看大展,多在里面吸收点东西。因为您之前也说过不要老想着去超越,要多去汲取。现在美展我们看了以后,尤其是今年的这届,我们觉得传统笔墨的东西缺失的很严重,尤其是写意的,比如说山水,猛一看特别好,近了一看好像是一点点抠出来的。传统大写意的东西特别少见了,工笔的,山水也不像写意的山水了,宋元的东西也很细致也很纯净,也有写意的味道,现在的东西感觉什么都不是了,我也弄不清到底是怎么。有时候我让我学生看展览有一些特别大的家,也有高的地位,我们学生看了说,看了他们的画心脏病差点犯了,太难受。我想问问您,我们应该看什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还有现在我们的孩子想学国画,可是他们中学、高中学的都是素描色彩,连毛笔都没动过,古人生下来拿的是毛笔,我们现在孩子拿的是铅笔、水彩笔,他们画国画功力肯定是没有的,怎么办?

王明明:

关于全国美展,你们知道目前发展的状态就可以了。我不是让大家不看,因为全国美展你们看完知道了目前发展的状态就可以了,这是你们的一个信息量,你们可以从中看出趋势。我去年画院引进了两个年轻画家,我们在全国美展中发现的,一个山水,一个花鸟,画院必须要把他留住,尽快引进来了。

教育的问题,你们作为老师在第一线就可以指导同学们用毛笔画,可是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在一些场合呼吁一下。为什么?因为家长也是名利之心非常重的,你告诉他不用那么画,他考不上学能跟你玩命。各管各段哟,他要考不上学,他说你教的对为什么考不上,因为学校的标准就是那样的,他参加那个班必然进这个学校,等于是一条龙服务,你能把这一条龙断了吗,不可以。所以我今天谈的问题是在咱们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创作能力同学面前说一些可能有些事情你还没有理解,可是我给你讲的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到北京来学什么,如果你在县城,在二线城市条件好可能比北京要好得多,你的信息量根本不缺。你想,你到北京画院来干嘛来了。现在大家有信息量嘛,一个画家画完了之后马上会在微信上晒出来,你就知道他现在在画什么东西了。你什么都不缺,那你干嘛来了,你到这找什么来了,我觉得大家要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北京画院没有这样高的定位,没有把二十世纪一些经典展示出来,这是我们的失职,可是我们这样的做法有人不理解,社会的责任让北京画院必须做下去。

我今天讲的就是大规律,就是让大家提高点免疫能力,打点什么针,负能量少一点,可是你自身一定要调整好,要调整到正常的心态。荣辱不惊。这四个字很重要,做一个人,独立人格可以做到要荣辱不惊,给你多少好东西你能承受的了。常言道:人是能承受多少的苦,承受不了那么大的福。世间的事就是这样辩证的关系,我时刻在想,怎么样能荣辱不惊,给你好的东西,你就要退一步,让大家分享,我自己心安理得。遇难事我很有自信,我能够闯过去。这是一个正常的,最好的心态。

提问: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和周思聪先生的《人民和总理》,我感觉特别感动人心,但是他们那个时代毕竟跟咱们这个时代是不一样的,咱们这个时代人的心太浮躁了,人为了挣钱,现在的很多食物都没法出了。我想表达的是我特别想画画一幅作品像是佛教里面的《护生画集》一样的作品,让别人看到之后感染他,打动他,教化别人的同时把自己也教化了。人把金钱看的太重了,道德已经失衡了,我应该往哪方面努力,让别人看我的作品感觉不幼稚,比较成熟的在别人的心上扎两针,感觉这样做不对,应该往哪方向做。带有一点禅意的,可以让人心能够静下来,不用那么浮躁,把利益放的低一点,不要什么都要以钱为准。我们这个时代跟那个时代不一样,我的方向比较迷茫,我构思了很长时间一直想画这样的作品,但是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

王明明:

你又有一个结,你过高的估计了自己。我们艺术家就像是那些传道士似的,我们把东西传过去,人家对你的反馈多少是人家的事情。我希望我这个题材让人家感动我就去画,画的不好我再画,感动一个人再感动第二个人,要这样想。你要这样想,不要过高的估计,我画这么好的画没人给你传播,人家凭什么给你传播,你又没给人家钱。

反过来,你作为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去布道、传道就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图回报,图回报的时候反而没报,所以你布施不要图什么回报,布施出去了心安理得,我帮助了一个人,或者用我的艺术打动了一个人,这样就可以了。可是作为艺术家来说,你应该用艺术去布施、布道,用艺术去感动别人。就这样吧,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王明明,北京画院,,东西,画院,艺术家王明明 北京画院 东西 画院 艺术家
下一篇:画廊故事_|_一位西方画廊主_为何能坚持三十年在中国开画廊?_布朗·华莱士-画廊-红门画廊--中国-艺术-当代艺术||上一篇:七夕_|_告白张大千,爱的喜媺和好看的蔷薇一起在等你!_书法-吴湖帆-张大千-梁启超--山田-信札-巴里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