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编者按:漆器被认为是继青铜器之后的古代“奢侈品”,也是国家繁盛的标志,但存世数量不多。现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均没有成体系的漆器收藏,陈列要求高,因此漆器常设展更少之又少。
2018年11月16日至2019年2月24日,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是时隔近40年,再度推出的漆器特展,280余件漆器跨度战国时期至20世纪,其中270余件为上海博物馆馆藏,另从各地博物馆借展了几件国宝级漆器,并且90%为首次亮相。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博工艺研究部原主任包燕丽(右一)导览
【为漆器正名:源自中国】
看展览之前,得先为漆器正名。因为日本人率先打开国门,欧洲人接触日本漆器后为之惊叹,一度误认为漆器为日本特色,而日本“japan”更是漆器的意思,就如同中国“china”代表瓷器一样。
但其实漆树真正源产于中国,在史籍《周礼》、《春秋》、《尚书》、《庄子》《韩非子》等诸多书籍中均有“漆”的记载,更有与漆相关的地名、姓氏、村名、桥名等。
据考证,从战国到秦汉,在青铜器没落而石器没有完全普及之间,是漆器时代。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漆器迎来了第二个高峰,这时期的漆器品种繁多,数量可观,而且以艺术品居多,因此出现了“千文万华”的局面。
虽然有些彩绘漆器其貌不扬,但是古籍中有记载,一个漆杯抵十个铜杯,一个漆器屏风要万人之力,可以知道是何等废工废料,因此说它是古代奢侈品并不为过。
展厅现场
【一件雕漆需要多久?】
虽然不能精确推算出古代漆器的具体制作时长,但上海博物馆拍摄了一部现代雕漆制作的视频。从中可以知道,1毫米厚的漆需要20次上漆工序,一天最多两次,而且上漆不可以间断,否则便是次品。
而古代漆的纯度自然比现代好,因此每天上漆次数与现在不尽相同。仅以现代工艺来说,1厘米的漆需要上漆200次,那就需耗时200天,以此类推。而上好的漆具干燥以后才能进行雕刻,其后还要阴干、打磨、修饰。这样算来,一件雕漆耗时一年完成也不足为奇。
展厅入口处
【这个展览有什么好看?】
本次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漆器特展是上海博物馆首次系统、完整地展出馆藏漆器。上海博物馆在近20年征集漆器百余件,为本次展览打下了基础。
另外,也特别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所藏的7件重要出土漆器珍品。有些堪称顶级国宝,自出土以来从未离开过当地。
展览对于观众了解古代,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漆器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展览也是近些年国内外漆器展览中,规模最大、手段较新的一次展示。现场结合科技手段,利用CT扫描漆器内部结构,让艺术史研究、文物研究和科技检测结合起来。
【有哪些“惊艳”的漆器?】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六个部分:“漆彩飞扬”、“清雅素髹”、“雕锦镂华”、“螺钿萋斐”、“金髹彩妆”和“闽风瑞光”。展出的品种包括彩绘、素髹、雕漆、螺钿、金饰、建漆等等,涵盖了中国漆器史上两大高峰时期的多数工艺品种。
“漆彩飞扬”展厅
展厅进门处的第一部分“漆彩飞扬”,主要展示战国至秦汉彩绘漆器。这一部分有上海博物馆于2008年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调拨调拨过来的13件展品。另也有部分上海博物馆旧藏和近年来入藏的器物,风格各不相同,可以反映这个时期漆器生产的普遍性。
战国时期《彩绘漆镇墓兽》
其中,展厅左边是战国时期的《彩绘漆镇墓兽》,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刘家台25号战国墓,一对鹿角插在兽首两边,向外张开的树杈既显威严,又寓意繁衍再生。
上文也提到,在战国到秦汉时,漆器是青铜器和石器之间的产物,这阶段是中国漆器工艺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漆器制作遍布全国,品种不断增加,数量成倍增长。以楚国为例,楚墓出土的陪葬品,不论大小规格,一般多是漆器,包括案、箱、床、屏风等家具用品,还有文具箱、乐器、车马具、日用品等,数量之多、品种之前、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越了前代。
彩绘漆耳杯
每个时期的工艺纹样均不相同,第一展厅右边橱窗里,是诸多战国时期的彩绘漆耳杯,漆耳杯在战国秦汉时期较为流行,出土时部分耳杯还被放置在具杯盒中成组出土,可以看出当时饮酒之风。
《彩绘云纹漆奁》
战国彩绘漆器的装饰中,多以黑、红色为主,现场一件《彩绘云纹漆奁》,外部以黑漆作底色,以黄、红、绿、赭色漆在盖面及器壁上,描绘云纹、鸟头纹。盖顶中心原来的装饰物已经遗失。这件漆器虽然自然干燥得已残损变形,但无论是器型还是色漆,呈现出的原始状态是研究战国漆器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雅素髹”展厅
接着来到“清雅素髹”展厅,素髹漆器是出现时间最早、最为简约也是传承时间最久的漆器品种,历代都有制作。展厅中的24件漆器既有上海地区出土的碗、钵、盘、碟等宋元时期日用品,也有古琴等高雅艺术用品。
《黑漆莲瓣形奁》
展厅中央的《黑漆莲瓣形奁》是1952年上海青浦元代墓葬群任氏墓被盗出土后,追缴回的一件文物。虽然是黑漆,但是可以看到它的形式非常漂亮。奁原本就是女性的梳妆盒,战国到汉一般是扁扁,里面可以放入各种各样的小盒子。但到了宋元以后,奁开始往高制作,每一层都可以放入梳妆用品。
这件《黑漆莲瓣形奁》分为5层,上方扁的地方放置铜镜,另外一层从底部痕迹分析,前主人放入的是四个圆盒,而其他盒子中可能是头饰等物品。因为年代久远并且多年水浸,奁的表面呈现紫褐色,但漆色依旧铮亮。这件也是宋元时期同类莲瓣形漆奁中体量最大,可以反应当时素髹制作的最高工艺。
左:《月明沧海琴》
右:《绿天风雨琴》
素髹漆器中另一种类是古琴,制作工艺非常精致讲究。古琴上的漆器并不是表面所看到的仅一种漆,它底下还有漆灰层、裱布层等工艺。有的古琴漆灰层可能还会加入鹿角碾制的粉末。
“雕锦镂华”展厅:剔红
第二展厅右转进入展览最为重要的部分“雕锦镂华”,展示了96件历代雕漆实物。雕漆是在漆胎上盖数十层或百余层髹漆,再用刀雕刻出纹饰。按髹漆色和雕刻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剔犀、剔黑、剔红、剔黄、剔彩等,是传世漆器中数量最多的品种。展厅根据年代完整呈现各个时期间纹饰和髹漆的不同。
明代永乐时期的剔红底部均有刻款,纹饰主要以人物纹、花卉纹、云龙纹为主。到了明代中晚期,剔红风格又随之一变,因为这时期工匠大多来自云南地区。清代中期,漆器上出现了一些非常喜庆吉祥的图纹,造型多变,如文具漆器等。
李汝宽家族捐赠《剔犀云纹圆盒》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件是,华人文物收藏家李汝宽家族为本次展览捐赠的《剔犀云纹圆盒》,也是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雕漆实物之一。圆盒雕漆的纹样和手法是最原始的形态,盒上的云纹和汉代相似,所以暂时将其定为汉代至三国时期。
《剔犀云纹圆盒》早年曾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著录于日本东京松涛美术馆1991年出版的《中国的漆工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3年出版的《中国漆艺二千年》等书。故宫博物院漆器专家夏更起先生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导言中,也引用了这件漆器,认为“从其造型、漆色、纹样及银扣等方面看,很具汉代特征”。
《剔红东篱采药图圆盒》
另外,上海青浦元代墓葬群任氏墓出土后追缴的一件《剔红东篱采药图圆盒》,整个画面表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老头戴风帽,身穿袍服,拄着拐杖而行,身后随着一名童仆,双手捧着一盆盛开的菊花。圆盒漆色幽暗,漆层厚实,漆质坚硬,剔刻犀利、景物简洁,人物比例较大。并仅用一种锦地装饰,多采用斜刀入画,线条刚直、流畅,与元代张成、扬茂款的雕漆不相似,应该是另一种风格的元代剔红漆。
《剔黑喜鹊芙蓉纹莲瓣形盘》
另一边的剔黑漆器中,《剔黑喜鹊芙蓉纹莲瓣形盘》形制和图案虽然参照宋元,但是花鸟搭配及风格与宋元雕漆相差甚远,与传统剔黑器的制作方法不一致。在研究中通过CT扫描,可以看见器内部结构与用料,与历史上雕漆的工艺完全不同。
“螺钿萋斐”展厅
第四展厅“螺钿萋斐”中也有几件堪称“国宝”的文物值得关注。那么螺钿到底是什么?它的工艺其实是在器物的表面嵌入钿片,用螺、蚌的外壳在漆器表面加以装饰的工艺,有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类型。宋元时期螺钿工艺精进,钿片逐渐变薄,出现了许多佳作。例如宋元时期《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黑漆螺钿人物图圆盒》均为海外回流文物,国内罕见,十分珍贵。
《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
保存完整、尺寸较大的《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在国内完整的螺钿漆器极为少见。国内出土过的元代螺钿漆物仅两三片,一个在元大都遗址中的广寒宫螺钿残片,另外在大同地区元墓中也出土过几个残片,还有前几年在山东菏泽的元代沉船里出土过两个残片,北京故宫也只有两件元代的螺钿漆器。
因此螺钿漆器非常珍贵,而漆器上留下的宋代绘画,包括服饰、建筑、家具等为后期考证元宋绘画及历史留下实证。
《黑漆螺钿人物图圆盒》
流传有序的《黑漆螺钿人物图圆盒》,在国外也举办过展览。可以看到宋元的螺钿和后期的螺钿有很大差别,表面偏白是因为螺钿嵌在漆灰层,通过表面上漆打磨而成。到了后期,便是直接粘上去,纹饰非常细,表面好看,但不太牢固。
目前宋元时期的螺钿和雕漆实物,大多保存在日本,因为日本的寺院不受战争影响,欧美收藏中品相较好的,也是从日本流出。
“金髹彩妆”展厅
第五展厅“金髹彩妆”,如题与金银有关。展品中有唐代银平脱铜镜以及戗金、描金漆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村前乡宋墓出土的《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菱花形奁》、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的 《识文描金舍利函》,分别代表了宋代戗金、描金漆器的最高水平。
《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菱花形奁》
《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菱花形奁》是常州博物馆藏的南宋文物。戗金工艺是朱漆上好后先刻花纹,再用金填进去,金越细越难填,这件文物保存完整实在难得。
盖面戗刻了两位仕女,梳着高髻,身穿花罗直领对襟衫,手中分别执团扇、折扇,挽臂而行,旁边还有女童手捧长颈瓶。另外还有石径、藤凳、山石、柳树,组成了一幅“仕女消夏图”。器身以上下对称的方式,戗刻了梅花、牡丹、莲花、芙蓉等6组折枝花卉,奁盖内侧有“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款。
《识文描金舍利函》
另外一件浙江博物馆藏的《识文描金舍利函》,出土于浙江瑞安市仙岩寺惠光塔地宫。上面工艺最少三种:堆漆工艺、描金工艺(四壁都描了佛教题材的画面),最让人惊叹的是北宋至今千余年,镶嵌的珍珠依旧没有剥落。并且有明确的制作时间和精确的出土地点,可以说是宋代识文描金漆器的典型作品,堪称“国宝”。
如果说流传下来的宋代书画或多或少具有争议,那么这件 《识文描金舍利函》上的画风便是宋代书画研究的确凿证据。
文物中的堆漆工艺是用漆灰堆作阳线花纹或者平地堆阴线花纹,在这些花纹上用泥金或打金胶上金和贴金的工艺被称为“识文描金”。
“闽风瑞光”展厅
第六展厅“闽风瑞光”看到的展品与其他风格完全不同,而是近现代福州沈绍安开创的脱胎彩绘漆器,和1件厦门漆线雕代表作,均为20世纪福建地区漆器工艺的代表性品种。
《蔡文沛漆线雕孙悟空战杨戬》
首先看到的《蔡文沛漆线雕孙悟空战杨戬》,是厦门漆线雕技艺重要艺人蔡文沛的代表作之一。杨戬的披肩上有一种拨金工艺,和戗金工艺不同,而是先用泥金作底色,再将颜料薄罩其上,以细竹签拨开表面色层,露出金地细丝构成的纹饰。这样剔的金线细腻均匀,且不容易脱落和褪色。
类似款展品在厦门当地其实也有一件,但在特殊时期被破坏。《蔡文沛漆线雕孙悟空战杨戬》因为进入上海博物馆而被完整保存至今,也是目前蔡家漆线工艺品中最早的一件,在非遗传承中被作为参考对象。如今蔡家的漆线工艺品被用作国礼,曾赠送普京。
展厅现场
在纳入近现代漆器板块之前,包燕丽曾在当地进行调查,相关传人也极力建议呈现这批作品,因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算是精良之作。漆器之所以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是因为国内在60年代出现了工艺断层。本次展出的漆器从古至今,“也是为了引起更多工匠们思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该如何不断创新发展”,包燕丽对艺术网表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厅,博物馆,宋元展厅 博物馆 宋元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