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天生演员”自拍四十年_-图片-现场-照片

编辑:田小北​ 来源:雅昌网
 
展览海报11月6日,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在国内的首场个展登陆复星艺术中心。展览回顾了舍曼四十多年的创

qj8QmXSHT7Hl7Z12iUEeeFuTBbiU7CSFOrLYZEn2.jpg

展览海报

11月6日,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在国内的首场个展登陆复星艺术中心。展览回顾了舍曼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从艺之初的《封面女郎》、令其名声大噪的《无题电影照片》、各种在“无题”后加上编号的代表作均有呈现。此外,舍曼还为上海带来“彩蛋”——九张从未展示的新作、两幅为复星艺术中心定制的墙纸,以及一系列她使用的道具、相关文献和影像,都一并展示在观众面前。

“舍曼大多数的艺术活动都在美国,但她对亚洲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兴趣。这次展览,也是她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复星基金会、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说。据其透露,复星基金会曾收藏过《无题电影照片》中的一张。

“演员”的诞生

即便你不了解舍曼,也可能看过下面这组照片。

jeIoEuiDgICnSIp0uMKWlkDahJ8EXoRAZp4a5RBa.jpg

无题电影照片 7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8aVigd45ifffFHC4tt7P6EmLQZt7GJWEG1y0fwsb.jpg

无题电影照片 13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sQvAKSA0lHK2VSWaufxbObRzZpYWxETQLxtMtSRD.jpg

无题电影照片 15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这组名为《无题电影照片》的系列照片总共有69张,最初始于1977年。在镜头面前,舍曼头顶假发,穿着艳丽,将自己打扮成五十年代电影中的女星模样。照片中的女性往往不直视观众,她们总朝着位置的空间望去,双眼时不时透露迷茫、惶恐与不自然。《无题电影照片》不免令人联想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米卡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人拍摄的影片,就连安迪·沃霍尔也说她是“天生的演员”。但舍曼否认了。在一次采访中,她说:“一些人告诉我,他们(看了照片后)想起了某部电影作品,但,我脑中并没有任何的电影原型。

尽管如此,这组作品依然令舍曼名利双收:一经问世,她即刻一炮而红;1995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更是出价100万美金,收购整套作品。目前,业界对该作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追求成像和曝光准确性的七十年代,舍曼背离了传统摄影强调的纪实性,而是注重捕捉拍摄对象(哪怕是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其二,她象征某种女权主义,解放了大众——包括女性自己——对女性身份的解读、认知和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后,“表演”和“自拍”依然是舍曼创作中最核心的手法。

她为何钟情于此?这要从她的个人经历说起。

iIevDD3j74q4M4X0NLc261g31edHAajuox38LeRk.jpg

xPPbs6ILMwB0Hy4iunBSbUI3lms4EfoGnxQKsYwn.jpg

1XfduDWY647wsu4D1qBRERKUDX55b2P3G5GUvBF4.jpg

mhhxJDM9SL5ljhznBhdIBSN6N8hmliFdJXPN7fpw.jpg

rV5ev75ADVKvecAq87Pe6VcjrkpsNaMvWu0FreOR.jpg

展览开幕现场

1954年,舍曼出生于新泽西州格伦里奇。她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名老师,舍曼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舍曼总与肥皂剧为伴,她羡慕电视里那些浓妆的性感女星,偷偷模仿,是她童年的一件乐事。

1972年,舍曼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学习,主修绘画。很快,她发现绘画无法让自己真正满足。“当时,我很仔细地模仿其他画家的作品;但是,我发现,可以用相机快速的拍摄作品。这样一来,我就有更多时间放到构思的环节中。”于是,她转攻摄影。不过,这并不顺利。一开始,由于缺乏对摄影的了解,她未能通过必修的摄影概论,直至新导师Barbara Jo Revelle的出现——他向学生们介绍了一系列前沿的艺术家,舍曼因此受到强烈的启发。

当时,学校测对面是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画廊,舍曼与当时的男友罗伯特·朗格一起,在那儿接触了当代艺术。他们和伙伴们一起在校创办了一家画廊,名为“厅墙”。

大学期间,舍曼延续着儿时的爱好。她常常跑去古着店、折扣店淘衣服、老首饰和假发。她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穿上这些,在镜子面前扮演“其他人”。“既然你花那么多时间装扮各种角色,不如把自己做的事拍下来?”朗格的一句话,犹如一击重拳,击中舍曼的内心。

RHCm3xeAvr7kvY7L4zLFbvC8lfQaUjcynB8wCayl.jpg

LHVdtVZ1zuZ166H6s1VEz2ftYI47OknoZsDLX5fd.jpg

KKUwvHqki3O3ceDm94wLB3W7D7AC5YkJu7mjxPHc.jpg

封面女郎(Vogue),1975/2011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于是,1975年——还是大学生的舍曼,完成了两组作品《无题A-E》和《封面女郎》。它们都预示着舍曼之后的发展。在《无题A》中,舍曼首次在作品中扮演小丑。“小丑一直是我最喜爱扮演的角色,我认为,世人喜欢看到‘快乐的小丑’,也正因如此,小丑只能将悲伤留给自己,这和‘女性’的角色扮演何其相似?”舍曼说。

中国“首秀”

舍曼的中国首展正由《封面女郎》开场。两组黑白照片中,舍曼将自己打扮成时尚杂志的封面模特。相较专业模特那种严肃而正视镜头的传统方式,舍曼的人物表情各异。通过更自然、生动的表情,舍曼以此消解了时尚的浮华和奢侈。

《封面女郎》的正前方,则是舍曼为复星艺术中心制作的墙纸作品——本次展览中,舍曼的两件墙纸都集中在该作周围,它预示着展览的开始。

sgSFcxQogKMXMX66ZeviNrTAEBdwOhDMFl8p2ZeM.jpg

辛迪·舍曼《无题》1980 墙纸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eX8m0VUIIOilmwGOwKZDAPkC6a07ssv9pt4lBBGc.jpg

辛迪·舍曼《无题》1980 墙纸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在这面墙的正中央,便是舍曼创作于1977年的《无题》系列。该系列延续了艺术家对于女性角色的探究。她以大众媒介中的女性既定形象为题材,扮演各类女性。

QtUM6XLQZRLMguCr1Yibn3Sp3cI0k4aBBzeiY1Km.jpg

无题 92号 1981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LamlaeOywhJyA6ic5qw05hritsjhKUN6OKwFr6iR.jpg

无题 96号 1981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在七十年代的这组《无题》中,《无题 96号》曾在2011年以389.05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单幅摄影作品交易最高纪录。舍曼采用极端贴近拍摄对象的近摄手法,将拍摄对象与背景剥离,尽可能放大局部,呈现出如“恋物癖”的观看方式,逼迫观者重新审视和反思“凝视”的意义。

Zl2ClB6b1POfMLauLzQo7uiteICgeXWdUCukGr0t.jpg

展览两楼

wcV4gG1R3VoMzwHrmzbhYSoF6oKPFTg7VqibN65w.jpg

展览两楼

M0qqu7MS9xd2ppkTmLz4DfjAuq9MIHhE2DrTAd9O.jpg

辛迪·舍曼 《无题》2010/2012 彩色合剂冲印 179.1x353.1 cm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照

与这组作品对应的是,一幅创作于2011年的《无题》。相比早期作品,数码技术给予舍曼更多发挥空间,使其实现了几十年前难以达成的结果。这件作品中,舍曼将两个人放入同一个画面中,连相片的背景也是其通过电脑技术合成的——从胶片到电脑,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人到多人,舍曼的作品随着时间也在进行着自我更新。

wzHeYLX2MkqcpwSf6uvOvlOj41xpbiK1vhrnNBXW.jpg

辛迪·舍曼 无题,2016/2018 热转印金属印刷 200.7x196.2cm 

《无题》作品中,舍曼的人物身着大件白色运动套头衫,头发自然而松散的散落在脸颊两侧。中心人物双手叉腰,注视前方。而身后三位虚像的人物动作各异。四人宛若一位模特照拍摄过程中连拍不同的姿势。

UzV8s3QSsFtYRTJY1mMj6f4LLQk6jPWq7CbC0FW3.jpg

辛迪·舍曼 无题,2016/2018 热转印金属印刷 152.4x172.4cm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图

​这张照片中,人物身着有着鲜花图案的丝质衬衫,卷曲的头发则被与衬衫相吻合的头巾扎困在头上。一幅大圆框墨镜完成了人物浓厚的时尚感。而与光艳鲜丽的人物相对比的则是以古老的欧洲小巷背景。舍曼将不同的元素带入到了同一平面时,增加了相片的深度和故事性。作为观众,好奇油然而生:“她是欧洲贵妇,还是在度假的游客呢,这张照片是谁为她拍摄的?”

2000年后,舍曼做了两类新尝试。从观念上来说,她将原先对女性身份的探索,转向对自我真实性的怀疑——在这个基础上,她开始使用假发、面具等道具隐藏自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舍曼消解个人化的演绎,反而将所饰之人投射到同一类人或同一阶层上。另外,从技术层面上,她采用大画幅和高品质印刷,使画面更高清、人物细节更丰富。

而在2018年的新作中,人物的“模糊性”更为显著,他们看起来年龄各异,装束不一,但却在镜头前却极具生命力。

“直到按下快门那一刻,我并不知道我会达到什么效果。从我的作品中,观众是否能揣摩我的初衷?能揣摩到什么程度?是否能与他/她的生活相连,这对我而言是很有趣的。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作品中读到自己故事,我并不想将自己的用意强加在观众身上。”舍曼告诉艺术网。

PbX9fkwXiQtJ8xSrkesMN9PE2g9xlTLPo8E9jhBQ.jpg

无题电影照片 25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VDJtGhbb2Muqn9LRUhRoTQyJvSrLCtZMIiyyVsOD.jpg

无题电影照片 58号 1980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EuZTlm8MEyKfvuBZyfmv6ZBx11lNtPWN0P6CFLJW.jpg

无题电影照片 21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gj1YXdcBFUabQ28KD3rIM2f5ugsdXx8JkRADlsir.jpg

无题电影照片 22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展览三层,首先看到最负盛名的“无题电影”系列。这些人物没有特定的指代,而是一个个丰富、饱满、真实的生命个体。“我不太喜欢被拍者保持微笑,而是希望他们不要和镜头保持某种直接的联系。我要的效果,就是像那真实的影片一样。他们很常见,但也很暧昧,我希望营造出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和启发。”舍曼告诉艺术网。

PhjgCe04JLFWIMOPX38hpuqaCcdm1AsDLrr4WLyf.jpg

wAREj7MMq5qAgK1B7H7FWlr6mZsmT96DxDByHpZy.jpg

9ayGVIQ5jsrjtyphTIpQslxPqwm7cy7ZpCzsePQ1.jpg

展览三层

f1e5m9RgVNRtMXHE8Z50AorISOSailaNFgWwlsc9.jpg

无题 588号 2016/201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KDZiOAneRcw1DiGDSqBJDvLrfnlgOCDpOv5MIluH.jpg

无题 585号 2017/201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 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 Pictures

而另一边,是艺术家创作于近两年的“贵妇人”。舍曼最大的特点在于她创作的延续性——即便数码技术日益取代传统胶片,后期修图正在广泛应用,但舍曼的创作核心是不变的:延续自我演绎的主题下,她依然保持着对女性、对人类自身的不断关注。形形色色的贵妇人、结合古典绘画创作的新《无题》,依靠电脑后期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宽了影像维度。这好比在说,时间巨流河,但辛迪·舍曼依然不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图片,现场,照片图片 现场 照片
下一篇:从上海工艺美校到工艺美院:手工艺术的传承_-工艺-传承-艺术||上一篇:2018“艺术头条X西岸艺博会”论坛:国际画廊入驻上海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_西方画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上海-亚洲-西岸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