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建构和转化现实的当代寓言——徐冰《蜻蜓之眼》案例研究_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重庆星星艺术空间-徐冰-蜻蜓之-艺术家-影像-电影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展览海报  2018年10月26日,“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

 

展览海报

  2018年10月26日,“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将在重庆星星艺术空间拉开序幕,并持续至11月26日。

  此次重庆高科集团星图文化传媒团队与冯博一、俞可基于重庆的文化生态而规划的展览,意图在一个开放的城市现实中来隐喻艺术所涉及人们生活的可能性,并试图触及我们关于城市生活的想象,以及对所面向的未来城市中的各种思考,展览有意邀请了缪晓春的三维影像动画和徐冰的影像作品《蜻蜓之眼》。

  在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活跃的新历史时期,面对重庆这一中国西南后工业化城市,如何对应国家对于中西部城市转型的文化身份?如何使得重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现场闪耀他的文化特征?如何面对重庆的城市文化发展新生态?从而让不同的社会身份寻觅自己的方向、开凿自身领域的道路。

  这次展览的诉求是基于一个对城市未来的想象,联动人类未来的科技、数字、智能化及创新发展,建构起以“文化+科技”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提供一种新的参照,从而负载起重庆的文化构建。作为展览中的艺术家,也在以自己的语言体系探索个体与现实处境、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深度联系,制造相遇,深入艺术于今天现实的命题。

  此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正是试图突破城市生活中旧有的知识孤岛效应,以各自开放的姿态促成更广域的沟通、对话,在积极面对城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次创造性的联动现场。而艺术作品中形成的创作方法论和视觉文化,既标示出个体当代鲜活的视觉实验,来实现艺术与城市空间联通的意义,同时有效的搭建起“艺术走向公众”的桥梁,为人们了解当代艺术提供开放的视角和渠道,为科技产业领域提供更多样的创意性案例。

  在展览的筹备执行期间,联合策展人冯博一、俞可也基于对重庆这个城市及社区的深入,展开了仔细的推敲与考察,以此来实现展览中的各种细节,期间为了使艺术家缪晓春的三维影像作品更好与观众互动,有意地搭建了多层次的展示空间;对于艺术家徐冰的故事长片《蜻蜓之眼》专门设立了与观众互动的展场,整场展览从前期筹划到近期呈现,历时之久,兼备之全,最终为全体公众呈现出“实验影像计划”。

  为了让观众更好的解读艺术家作品及创作脉络,艺术网“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展览预告分为上、下两期进行推送。上篇推送了艺术家缪晓春的三维影像作品,此篇带观众走进艺术家徐冰的影像作品《蜻蜓之眼》。

  【展览预告】以“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开启对城市生活的想象(上)

  近日,由重庆高科集团星图文化传媒团队与策展人冯博一、俞可策划的“实验影像计划”展览将于重庆星星艺术空间举办。该展览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下构建艺术和未来的可能性探讨,其中特别邀请的徐冰作品《蜻蜓之眼》以其异乎寻常的创作手法和语言体系,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

《蜻蜓之眼》电影海报

  用“影史上没有过的电影”来评价《蜻蜓之眼》——这部由艺术家徐冰创作于 2015 至 2017 年的作品——恰如其分。《蜻蜓之眼》是一部 81 分钟的剧情长片, 它完全利用公开于网络的监控视频资料,没有演员、摄影师等传统电影常规配置, 而寓言式地讲述了一个当代既现实又虚幻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作者身份是艺术家,而非导演;拍摄素材全部搜集自公共监控视频,而非在监控器下表演或模仿现实生活的录影,换言之,影片的场景、情节,每一个镜头片段都全部来自于世界上真实发生过的“碎片”;讲述的故事也不是纪录片式的记录现实,而是一个由诗人编撰虚构的关于当代生活处境中的“老套”爱情故事;它没有在大众影院公映,却入围世界四大 A 类电影节之一的瑞士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 Film Festival)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和天主教人道主义特别奖等奖项。

  是与不是,即是又非,是是非非,徐冰的电影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寓言式视觉范例: 他的艺术从思想开始,在关注社会问题中逐渐形成观念,反过来又将思想、观念做成视觉图式,在视觉图式中呈现。

徐冰《蜻蜓之眼》电影截图,总时长 81 分钟,2017

徐冰《蜻蜓之眼》电影截图,总时长 81 分钟,2017

  《蜻蜓之眼》的创作背景及过程

  早在 2013 年,徐冰从电视上瞥见监控画面,便萌发了以监控素材做作品的灵感。这个灵感看似偶然、随机,却可追溯到艺术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纽约东村地下室居住的生活。徐冰在某次采访中曾提到,他当时就产生过在地下室门上按个摄像机或许能做作品的闪念。最早的实验是一段关于医院停车场的监控视频素材,徐冰受街头孩子们观看路人来瞎编故事游戏的启发,尝试着用监控画面来编故事。尽管他认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但直到 2015 年初,徐冰才正儿八经找来诗人翟永明、导演张憾依担任编剧,反复修改写出一个关于名叫蜻蜓的姑娘整容的剧本。徐冰工作室里 20 余台电脑,日以继夜地不停歇地下载监控录像素材,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最后用 11000 多小时的素材剪辑成 81 分钟的电影。诚如电影正式放映前,大屏幕上打出的徐冰导演自述:“2013 年我就想用监控视频做一部剧情电影,但那时可获取的资料不足以成片;两年前,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在线直播,我重启了这个项目,搜集大量影像,试图从这些真实发生的碎片中串联出一个故事。”

徐冰《蜻蜓之眼》电影截图,总时长 81 分钟,2017

徐冰《蜻蜓之眼》电影截图,总时长 81 分钟,2017

  《蜻蜓之眼》的内容与叙述方式

  《蜻蜓之眼》正片讲述的剧情,和传统电影有所不同。其讲述方式也是从“主调”到“复调”,也非传统叙事的单一视角,其结构犹如 D 大调卡农原曲,卡农和吉格舞曲相随,高低音和弦缠绕。首先是以女主角蜻蜓的第一视角展开的:她有着独特的容颜,早年被送进寺院,身上保有未被红尘沾染的天然气质;因不满寺院的改变而回到尘世;在奶牛场工作时,遇上技术人员柯凡。柯凡爱上蜻蜓的独特原真,帮她“解救”了一头奶牛而被开除,再到因与蜻蜓打工时的顾客矛盾争执斗殴而进了监狱。此后剧情就分别从蜻蜓和柯凡两个视角相互重叠展开,一方面是蜻蜓几度换工后,整容成为网红潇潇,而柯凡出狱后寻找蜻蜓,在网络空间上看到她,现实世界的记忆和虚拟空间的影像混杂交叉。另一方面,视角从蜻蜓转向了柯凡。他希望在网络虚拟空间里重新产生关系,但互动不成功及蜻蜓消失后,他最终把自己整容成蜻蜓的样子出现在直播间里。

徐冰《蜻蜓之眼》电影截图,总时长 81 分钟,2017

  《蜻蜓之眼》带有对类型片元素的戏仿——艺术家将一个爱情故事作为表象,把实验性的部分深藏其中。直播、整容、身份认同等热点话题展现在剧情中, 寓言式地表述了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中存在着的一些典型困境,这些困境作用于人的内心形成的焦虑、不安,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在人自以为可控的现实世界中其实犹如一粒微尘。(文/彭佳)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电影,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重庆星星艺术空间,徐冰,蜻蜓之眼,,艺术家,影像,电影电影 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 重庆星星艺术空间 徐冰 蜻蜓之眼 艺术家 影像 电影
下一篇:乐震文、吕大卫首次联合:近百件新作里演绎“汲古涵新”_吕大卫-花鸟画-书画--花鸟-设色-作品||上一篇:时尚_音乐_美术_古董,来艺术头条看直播_做知识“跨界”的文艺青年_何家英-王光尧-瓷器-当代艺术--讲座-工笔画-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