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2018年10月26日,“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将在重庆星星艺术空间拉开序幕,并持续至11月26日。
此次重庆高科集团星图文化传媒团队与冯博一、俞可基于重庆的文化生态而规划的展览,意图在一个开放的城市现实中来隐喻艺术所涉及人们生活的可能性,并试图触及我们关于城市生活的想象,以及对所面向的未来城市中的各种思考,展览有意邀请了缪晓春的三维影像动画和徐冰的影像作品《蜻蜓之眼》。
缪晓春 《Restart-still 从头再来》三维影像动画14 分22 秒2008-2010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在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活跃的新历史时期,面对重庆这一中国西南后工业化城市,如何对应国家对于中西部城市转型的文化身份?如何使得重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现场闪耀他的文化特征?如何面对重庆的城市文化发展新生态?从而让不同的社会身份寻觅自己的方向、开凿自身领域的道路。
这次展览的诉求是基于一个对城市未来的想象,联动人类未来的科技、数字、智能化及创新发展,建构起以“文化+科技”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提供一种新的参照,从而负载起重庆的文化构建。作为展览中的艺术家,也在以自己的语言体系探索个体与现实处境、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深度联系,制造相遇,深入艺术于今天现实的命题。
缪晓春 《Restart-still 从头再来》三维影像动画14 分22 秒2008-2010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此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正是试图突破城市生活中旧有的知识孤岛效应,以各自开放的姿态促成更广域的沟通、对话,在积极面对城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次创造性的联动现场。而艺术作品中形成的创作方法论和视觉文化,既标示出个体当代鲜活的视觉实验,来实现艺术与城市空间联通的意义,同时有效的搭建起“艺术走向公众”的桥梁,为人们了解当代艺术提供开放的视角和渠道,为科技产业领域提供更多样的创意性案例。
在展览的筹备执行期间,联合策展人冯博一、俞可也基于对重庆这个城市及社区的深入,展开了仔细的推敲与考察,以此来实现展览中的各种细节,期间为了使艺术家缪晓春的三维影像作品更好与观众互动,有意地搭建了多层次的展示空间;对于艺术家徐冰的故事长片《蜻蜓之眼》专门设立了与观众互动的展场,整场展览从前期筹划到近期呈现,历时之久,兼备之全,最终为全体公众呈现出“实验影像计划”。
缪晓春:关于艺术史谱系、虚拟与现实、神话与肉身的隐喻
缪晓春 《Restart-still 从头再来》三维影像动画14 分22 秒2008-2010
《从头再来》是缪晓春在2008 至2010 年期间完成的新作品,他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工作方法。这部作品中涉及到的主题包括:文明发展史中的矛盾冲突、以现代科技为表达形式的人类欲望、文化记忆以及跨文化记忆在应对当下情境时所扮演的角色等。……作为对欧洲经典艺术史的补充,缪晓春作品中还出现了代表中国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图像。总之,这部作品是一部大手笔的融合中西文化元素之作——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存在着巨大差异的艺术、建筑和设计原型等素材被缪晓春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部时长约14 分钟的3D 影像作品中。”
——引用于乌苏拉-帕南斯-布勒《双重界面—— 缪晓春的“从头再来”》
缪晓春 《Restart-still 从头再来》三维影像动画14 分钟22 秒2008-2010
缪晓春 《从头再来》手稿Restart-Sketch
彼得-勃鲁盖尔 《死亡的胜利》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1562年
“《从头再来》的出发点是彼得·布鲁盖尔的作品《死亡的胜利》,这部普拉多美术馆的藏品中弥漫着阴郁之气,画面中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独处的人和拥挤的人群,而死亡以单个骷髅、成群结队的骷髅以及军团的形式出现,它们将生命引向死亡。在将这个场景转为3D 影像时,缪晓春还使用了布鲁盖尔的其他作品,如《叛逆天使的堕落》和《疯狂的梅格》。”
——引用于乌苏拉-帕南斯-布勒《双重界面—— 缪晓春的“从头再来”》
缪晓春 《Restart-still 从头再来》三维影像动画14 分钟22 秒2008-2010
参考的这类绘画主题带有着西方宗教中地狱的含义,同时,缪晓春通过作品《从头再来》充分引起观者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视觉提示,如参考了拉斐尔《雅典学院》的构成感,以及动画化的对波提切利、埃尔·格列柯等作品的回应。
缪晓春 《Limitless-still 无始无终》三维影像动画10 分钟2011-2012
缪晓春在作品《无始无终》中,虚拟的形象时而穿行时空,时而跨维度的穿插在日常中,时而演变为一个能量个体,通过延续的思考,辗转在中西方的精神领域。我们在作品里可以看到,缪晓春对东西方文化符码的重新转译、重构,零星交织的事件线索:从米开朗基罗的《圣殇》、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到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
缪晓春 《Limitless-still 无始无终》三维影像动画10 分钟2011-2012
艺术评论家贝娅特·莱芬莎特说:“缪晓春的摄影作品和三维动画作品的魅力恰在于它们所表现出的那种看似浑然天成的气质,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缪晓春对新旧文化的兼容并蓄。缪晓春如同一座立交桥那样,不光把一度几近消失的古老中国和今日中国大都市的极度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还将欧洲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中,其方式便是将那些在西方美术史上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进行改写,过去——现在——未来,缪晓春用镜头为它们构筑了一种共时性,从而为观者理解历史和未来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使其同时沉浸在历史和未来之中。”
缪晓春 《无中生有》 影像三维装置 14 分钟2011-2012
作品《无中生有》,缪晓春用投影仪同时从前后左右及上方拍摄同一场景,再把五个机位获取的画面同步投射于立方体上,让连接在一起的五个画面构成一幅多角度拼搭的立方体图景。
一百多年前,立体主义画家尝试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同一个物体的各个侧面,但他们很快就抛弃了精确性而更多地致力于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一百多年后,借助新的科技手段,我们有了不止一种的“立体的”表现方式。也许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如何能够真正地演变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缪晓春 《虚拟最后审判》数码微喷2006
缪晓春将自己的3D 模型置换《最后审判》中全部的近400 个人物,以自己的形象置换了画中所有形象,也就同时取消了善恶之分,尊卑之分,东西之分,古今之分,审判者与被审判者是同一个人,上天堂与下地狱的是同一个人。
缪晓春 《绝对素描-公敌》 布面素描 200x200cm
缪晓春 《绝对素描-安全》 布面素描 200x200cm
“我们人类用文字、用绘画、用影像等各种各样的手段记录下我们的思考,遗留下了我们思考过的证明。我们的肉体和这个星球上所有动植物一样会归为尘埃,唯有曾经的提问和回答都依旧存在,和我们的前辈后代一起汇成一条长河,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所有的思考都具有价值。”
——引用于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的自述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徐冰:无意义的碎片制造虚幻的事实
2013年,徐冰偶然间在电视的法制节目上看到了监控画面,就被其特殊的魅力所感染,“被拍摄对象的不意识之下的真实感,以及画面视角和构图的特殊。我说的这种特殊,是由于这些画面完全不是从传统的摄影构图美学为出发点,而是从设置摄像头的明确目的——即是尽可能大范围地囊括信息于画面。从而提供给我们的镜头感是极其新奇而不是概念的。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可以用这些监控影像戏仿一部电影,讲述一个故事,那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有了这个想法后,徐冰就开始行动,他托朋友、保安或者电视台的人,搜寻来了一些监控影像的资料。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是成立的,他专门挑选了一段医院停车场的监控影像,试着给里面的情景和人物活动编造故事。通过试验,他确定只要有足够的监控画面,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电影。
但当时的监控影像很难获取,即使得到,也只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没办法,这个项目就暂停了。直到2015年,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开始在公共网络平台上大量出现,并且有几个专门的网站直接即时连线着监控摄像头,这样徐冰才重启了这个项目。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安置了20台计算机,时刻不停地下载监控录像,同时他开始试图编写一个故事,因为从没有接触过编剧这件事,就专门请了张憾依和翟永明来编写剧本。“一开始比较明确的是写一个整容的故事,主要是因为要解释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没有固定的形象的问题,整容可以不断的改变样子,好像可以弥补这个缺失。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技术难度的问题。”
但是电影的制作过程还是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我们写了监狱里的戏,以为监狱里应该有很多监控的录像,结果根本就找不到,所以整个监狱的戏都删掉了,直接出个字幕‘三年后’……”编剧翟永明谈到。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有时候是写了,但是画面里口型对不上,又只能重新写,或是用旁白的方式。有的时候你需要很长一段对话,但是这个场景就这么长,没法说更多,所以又需要根据它来来回调整对白。”
即使有这么多困难,徐冰仍然相信,“一定是有一个缝隙是可以走过去的,而你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全用上,一点都不浪费”,就一定可以完成这部所有人都觉得无法完成的影片。
徐冰 《蜻蜓之眼》截图
徐冰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蜻蜓之眼》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创作,但与他之前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我总喜欢用那些本无意义的碎片,认真地制造出一个巨大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又是虚幻的。”
三十年前,徐冰用自创的成千上万的“伪汉字”书写了一部《天书》;然后又用收集来的图像符号、emoji这类公用标识写成的一本谁都能读懂的书——《地书》。《背后的故事》系列,虽然表面上看是一副典雅的中国山水画,但事实上这是艺术家用身边不起眼的废料来调节空间中的光而显现的。
《蜻蜓之眼》也沿袭了这样的创作思路,“它使用一个人人可与之联结的简单、传统甚至略有浅白的故事作为表面,就如其‘地书’中的emoji叙事,用普世的语言与年轻人们的浪潮最前沿沟通,它是一个艺术家处理自身与所处的时代关系的苦心孤诣。” 资深影评人深焦DeepFocus这样评道。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徐冰,缪晓春,影像,重庆星星艺术空间,实验影像计划,十面埋伏,,截图,动画,素描徐冰 缪晓春 影像 重庆星星艺术空间 实验影像计划 十面埋伏 截图 动画 素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