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燕京书画社_老字号的四十年风雨历程_艺术品市场-李燕-石占成--分社-成立-画家

编辑:段维佳 来源:雅昌网
 
  “1979年,天坛公园搞了一个迎春画展,我的一张牡丹卖了150元,当时在崇文区引起了

  “1979年,天坛公园搞了一个迎春画展,我的一张牡丹卖了150元,当时在崇文区引起了轰动。由于那时扇子的销路也很好,我们就成立了一家画扇子的机构,大家那时才意识到艺术是值钱的、画画是值钱的、文化是值钱的,能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在燕京书画社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说起当年,燕京书画社的老领导、画家王成喜老先生有些激动。而他们在天坛回音壁附近摆摊卖画,这在当时被看作异想天开的举动,没想到却打开了一扇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大门。

燕京书画社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从左至右:胡勃、李燕、李诗洋、刘振华、王成喜、朱维群、石云生、孙安民、安训生、石占成

  从天坛公园支起的大棚,到今天有着老字号品牌的书画社,燕京书画社的四十年、两代人的奋斗历程可以说是不平凡的。

  从天坛大棚的开始

  1979年6月,燕京书画社正式成立。说起成立源头,却与市场买卖并无关系,而是为了吸收返城知青,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三个领导,八个知青,一个大棚”可以概括燕京书画社的最初创办经历。1979年是刚刚改革开放,天坛公园里有很多卖工艺品的小贩,不少外国游客追着买他们手里的字画和工艺品。看到这个情景以后,时任北京市崇文区区委办公室主任的石书领带着两名干部王成喜、刘兴华,就向区里提出成立燕京书画社。这个意见当时得到了区委书记张旭同志的特别支持,他本身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有了领导支持,书画社成立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

燕京书画社创始人石书领

  “当时,作品就是从各个办事处征集上来的,下边的人知道谁画画好,就收上来卖,当时价格也很便宜。在祈年殿南门外建了一个塑料大棚,每天的货品都能卖光。转眼到了冬天了,塑料大棚太冷了,我们就租下了祈年殿的东配殿和西配殿,西边叫燕京书画社,东边叫青山居。”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赵青仲谈到。

燕京书画社天坛东配殿青山居

燕京书画社天坛西配殿门市部

  一个外宾来到大棚一看,说这画儿不错,我给四百块外汇券,这个画卖不卖?因为改革开放以前都是计划经济,这一说外宾拿着外汇券在这儿买东西,大家有点儿吃不准,赶紧请示领导:有外宾拿着外汇券要买咱们的画,能不能卖?领导说:给钱还不卖啊!就这样,燕京书画社落实了自己的第一单买卖。

  成立后的燕京书画社被授予北京市专为中外旅游者服务的大型专业商店之一,也是国家批准的首批“涉外旅游定点购物商店”之一。

1984年 李可染先生题字“燕京书画社”

 琉璃厂分社成立前的请示书

  天坛分社扎下根后,燕京书画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向前。从1981年开始燕京书画社陆续设立了八达岭长城分社、崇文门分社、十三陵分社、居庸关长城分社,1984年10月1日,琉璃厂分社正式营业。1986年9月,西安兵马俑分社正式营业。再有天安门分社、碧云寺北门分社、八大处分社等,几乎北京的旅游景点都有燕京书画社的出现。直至2000年绿屋百货分社的设立,燕京书画社共计开设了44家门店。

 琉璃厂分社内景

  “书画社成立第一年的收入是7.9万元,到了1983年,燕京书画社已经搞得很不错了,年收入是367万,到1987年,燕京书画社创利1035万元,这是很了不起的。现在咱们叫配送、物流中心,当时燕京书画社这个院就是总部,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北京市各个旅游景点分社的商品都由这儿送过去,当时院里是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每天进进出出的都是送货的车辆。”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常荣菂说。据介绍,就在当时的兴盛期,书画社最高收入曾达到近三千万的创汇。

  石书领曾回顾书画社的创立时,强调了两个字,就是“机遇”。首先是初期以文化产业带动青年就业取得的成功,燕京书画社在三年创利三百多万并安排知青近两百人,招收待业青年近80人。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在北京市上报的内参上看到这个信息,就作了批示表扬,并让劳动人事部宣传推广。

画家尹瘦石、溥杰、原崇文区区长盛绳武、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

左起:书法家肖劳,画家董寿平、周怀民及燕京老领导

  其次,燕京书画社也补贴了一大批艺术家的生活家用,与董寿平、白雪石、周怀民、娄师白等都曾有过合作。宋滌回忆起往事,仍然充满感恩之情:“像燕京书画社、荣宝斋以及北京文物商店,在改革开放伊始,都为我提供了卖画以贴补生活的平台。”在当时,王成喜拿着自己2000多块的画款,手都是抖的。要知道,1985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有96元,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是178元。

原崇文区区长盛绳武、王成喜、周之林、生存义陪同业内国际友人一行参观考察燕京书画社

  而顺利的艺术品买卖和与之而来的宣传效应,也让画家们看到了希望。赵准旺、杨延文、徐希、白伯骅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刚步入市场的过程中,燕京书画社也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

  “四十年前,以办书画社为切入点,请来老中青书画家支持,这在当时是一种创举。先父苦禅老人,还有比他年轻十岁的李可染先生,不只这二位,燕京书画社在当时得到了很多名家的关注。先父的弟子生存义、院校出身的王成喜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李燕回顾道。也正是这样的“人缘”,才让书画社与画家得以保持多年的交往。

画家韦江凡

  当时,李可染、董寿平、白雪石、周怀民等画家不少都是燕京书画社的顾问,每年过节,石书领都要把这些老画家聚在一起,搞个团拜会,书画交流,一直坚持了很多年。直到现在,已经耄耋之年的石书领还会在年节时候给这些老先生的家属寄送手写的贺卡。

  李燕指出,“燕京书画社有艰苦的开始,有艰苦的坚持过程,还有良性发展。燕京之所以能够聚集书画名家,是因为其原则和理念能够被书画家们所理解。”“燕京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讲究诚信,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从成立到现在,我们燕京书画社没有卖过一张假画。”北京燕京书画社总经理、石书领之子石占成谈到。

  讲求诚信的传统在燕京书画社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沿袭。作为多年来的见证者,李燕说:“我和燕京的关系,就是何时支付稿费都无所谓,画都可以先让他们拿走。收条都不需要,甚至忘了最好,哪天忽然结账了就觉得钱是意外的惊喜。”他表示,不只是父辈一代的支持,到我这儿继续支持,尽管能力有限,但支持是真诚的。

 原燕京书画社领导(王鸿藻、王成喜、刘兴华、赵遵铭、李永利)

原燕京书画社领导合影留念

  1983年,石书领被调到崇文区担任了两届常务副区长,直到1994年。在书画社盈利愈加丰厚的基础上,1988年5月1日,燕京实业集团公司成立了。此时,石书领的想法无疑是超前的,他把燕京书画社搞成吃、住、行、旅游的一体化,1986年筹建天坛饭店,之后又成立燕京国际旅行社,前门东大街人人酒楼、前门商业大厦形成了旅游餐饮服务一条龙。这个过程当中,政府、企业、艺术家等资源关系都非常融洽,并积累下一笔可观的家底。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燕京书画社,艺术品市场,李燕,石占成,,分社,成立,画家燕京书画社 艺术品市场 李燕 石占成 分社 成立 画家
下一篇:折叠中国的“妄念”实录:当代青年的精神“盛墟”_王岩-萨奇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可变-妄念-宇航员||上一篇:北京当代VIP开幕_五大板块走进中国当代艺术现场_-画廊-现场-单元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