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井胡同到团结湖,如今,北京画院已走过60年风风雨雨。
1957年5月14日,北京文艺界耆老新秀二百余人齐聚一堂,中央文化部礼堂内掌声雷动,“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北京中国画院由周总理亲自定名,并于成立之后第二年开设第一届进修班,招录有志于中国画创作的青年人才,这个进修班最早定名为“业余进修班”,而薛永年就是第一届学员。
北京中国画院建院之初,荟萃了建国前后云集在京城的数十位名家,首任名誉院长为齐白石,首任院长为叶恭绰,首任副院长陈半丁,以及齐门高徒汪慎生、王雪涛以及于非闇、胡佩衡、秦仲文、徐燕孙、吴镜汀、吴光宇、潘絜兹等京派美术大家,让这些大师将他们的绘画思想理念精髓传承给后学,是北京画院开设进修班的初衷。
从第一次开办业余进修班开始,北京画院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画创作人才培养的道路,而艺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先生薛永年就是第一届学员。
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查,第一届进修班招录了有志于中国画创作的青年人才,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提升他们绘画创作技能的同时,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将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发扬和传播到新一代身上。
薛永年
谈到画院的教学方式时,薛永年先生回忆:“写生跟临摹相结合;讲课跟点评相结合。学校的教学方式跟老师带徒弟的传统方式相结合,大体是这样,除此之外就是鼓励学生,其他时间可以到老师家去再请教。”
年轻的薛永年在进修班学习期间,与画院导师马晋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画院的学习过程中,薛永年喜欢钻研艺术理论,喜欢写格律诗,这些都为他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8月,北京中国画院国画干部进修班结业纪念
1964年9月,北京中国画院干部进修班结业纪念
薛永年谈及,通过画院学习不仅创作有收获,学会了欣赏画,而且他们当时创作新题材的画,比如画毛主席故居怎么跟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怎么利用艺术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薛永年当时写了一篇为考美院写《读胡佩衡韶山春蔼兼谈山水画的政治性》一篇文章,是被美院准考的重要条件。
在画院打下重要基础,薛永年在画院的基础进行扩展,变成一种学问。数十年来,成为中国美术研究的佼佼者。
薛永年先生是北京画院培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人才的重要代表。60年来,北京画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中国画专业人才,为民族绘画的薪火相传和繁荣发展做出的积极的贡献。
何海霞画院授课
1988年郭石夫授课
1987年北京画院专门设立了教育办公室,于1996年增开了油画进修课程,丰富了画院教学体系的构成。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北京画院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在以王明明为院长的新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先后就教学培训改革专门召开院长办公会多次,资深画家、导师论证会10次,教育委员会全会16次。经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对外正式成立了北京画院研修部,并设立了教育委员会,增设了中国画高级创作班。2001年12月,根据北京市编制办公室的通知精神,“北京画院研修部”正式更名为“北京画院培训中心”。如今,进修班组建各导师工作室数十个,涉及中国画、油画(1996年开始招收油画学员),中国画系列中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个创作室,若干工作室;油画创作室也分为写实、风景等多个工作室,先后为全国各地培养进修学员近五千人。
1999年杨延文给学生授课
2003年王明明现场授课
薛永年对于北京画院有着更多的期待:“实际上从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画院就把培训学员作为工作的一项,一直到今天,实际已经培养了不少人了,所以希望今后能够培养出更出色的人才,画出更优异的作品。”
北京画院不但是重要的美术创作和研究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美术教育基地。画院依托优秀的画家资源,相继举办了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进修班,通过不懈地努力,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中国画专业人才,为民族绘画的薪火相传和繁荣发展做出的积极的贡献。
关键字: 内容标签:薛永年,北京画院,北京画院培训中心,,进修班,中国画,中国薛永年 北京画院 北京画院培训中心 进修班 中国画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