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挡口水的“围涎”如何成为独属于婴幼儿的时尚单品?_女红-围涎--颈部-婴幼儿-历史博物馆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了一个“民艺中国——女红系列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了一个“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展览以“活色生香”(明清时期的绣荷包)、“颈上添花”(民国时期围涎、童帽)、“绣中寻梦”(清末民初的肚兜)、“锦堂焕彩”(明清时期喜庆软饰)、“春晖苗绣”(少数民族服饰、扇背)五部分、542件展品再现了传统中国女红装扮下的日常生活。众多展品中,有一类展品特别“可爱”,就是中间圆形,外围一圈图案的“围涎”。

  脱胎于大人的云肩成为独属于婴幼儿的时尚单品

  围涎,俗称围嘴,又名“涎衣”“口围”“小云肩”等,是围套在小儿前襟上部,避免口水或食物沾污外层衣服的一种配饰。养过宝宝的都知道,由于婴幼儿的唾液分泌多且口腔较浅,会流很多口水。这时,为了保护幼儿的颈部和胸部不被唾液弄湿,往往会给孩子戴个围嘴。这样不仅可以感觉舒适,还可以减少换衣服的次数。可以说围涎是婴幼儿阶段伴随宝宝成长必不可少的用品。

  很多人认为小孩的围涎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舶来品”,实际上,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围涎。只是这一时期的围涎比较“简陋”,仅为一块围脖子一周的纱或布帛,与大人使用的颈部服饰云肩相似,并没有独立出来。

  云肩是为了防止女性的头发分泌物弄脏衣服的一种围饰,在崔荣荣、王闪闪的著作《中国最美云肩——卓尔多姿之形制》一书中,将云肩按照穿着人群不同的划分,成人女性穿着的称为云肩,儿童穿着的为小云肩,即围涎,是为了避免幼儿口水或食物沾污衣服。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五彩瓷伏羲神像和神农大帝像

清华大学美术馆藏的清代《山鬼图》

染色剪纸《何仙姑》

  从古代石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各类民间艺术如年画、剪纸等图中,我们发现佩戴云肩的多为神话人物。如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五彩瓷伏羲神像和神农大帝像,其颈部和胯部都披有层层叠叠树叶围织成的披饰。陕西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平绣《麻姑献寿》门帘,图中麻姑身披柳叶形状编制的肩部披饰。河北蓟县的染色剪纸《何仙姑》肩披柳叶领如意形围涎,彩色剪纸《齐天大圣》孙悟空肩部也披用披肩式如意形云肩。北京故宫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绘画作品《瑶池仙聚图》,图中正在吹笛子的蓝采和何仙姑都披有树叶状的肩饰。清华大学美术馆藏的清代《山鬼图》,图中有一清秀貌美的女子身旁伴有一老虎,女子颈部也披有树叶织成的围饰。

  后来,云肩逐渐从神职人员的专属成为普通大众的围饰,随着云肩的普及,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围涎应运而生。婴幼儿才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时尚单品。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刺绣,女红,围涎,,颈部,婴幼儿,历史博物馆刺绣 女红 围涎 颈部 婴幼儿 历史博物馆
下一篇:2018下半年,海外艺术圈看点啥?_艺博会-双年展--曼谷-利物浦-后妻||上一篇:用音乐连接故宫——“古画会唱歌”NEXT_IDEA音乐创新大赛正式启动_音乐-传统文化--音乐-江山-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