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2018中国西双版纳【曼•PARK超级摆】艺术活动于7月19日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的总策划管郁达,艺术家孙良、陈庆庆、杨千、苍鑫、幸鑫、陈卓,《画刊》主编孟尧、《东方艺术·大家》执行出版人严虹齐聚西双版纳,开始为期三天的艺术考察活动。
发现:西双版纳语境下的田野考察
“艺术还乡”考察团参观曼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慢轮制陶”
“艺术还乡”考察团在非遗传承人玉勐“慢轮制陶”工作坊参观后合影
西双版纳告庄泰象陶傣陶工厂新傣陶的制作
西双版纳告庄泰象陶傣陶工厂的新傣陶
《东方艺术·大家》执行出版人严虹在泰象陶傣陶工厂
20日上午,艺术考察团到达“曼•PARK超级摆”进行现场考察,景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领导向艺术家们介绍了项目概况以及西双版纳的自然、人文的基本情况。下午,艺术考察团参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勐家观看了傣族慢轮制陶的工艺过程;在泰象陶傣陶工厂,艺术家们了解了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与创新情况。
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内的傣族建筑群
“艺术还乡”考察团在曼听公园合影
“艺术还乡”考察团在总佛寺
活动总策划管郁达和艺术家陈庆庆在总佛寺
“艺术还乡”考察团在傣族园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叶经”制作
艺术家陈庆庆在傣族园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脚鼓
傣族园内的佛寺建筑
艺术家孙良在傣族园分享创作心得
“艺术还乡”考察团在傣族园合影
21日上午,艺术考察团参观了曼听公园和总佛寺,了解了傣族的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傣民俗文化。下午,艺术考察团到橄榄坝的傣族园参观了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体验了傣族的纺线技艺。
只有在云南才生长的特产珍稀树种 望天树(陈卓 摄)
望天树景区的热带雨林植物
艺术家孙良在望天树景区考察
22日上午,艺术考察团到望天树国家公园感受热带雨林的自然生态。
汇聚:【曼·PARK超级摆】让“艺术还乡”
“艺术还乡”——2018中国西双版纳【曼·PARK超级摆】艺术活动周将于2018年12月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由“Workshop/艺术工作坊开放展”、“超级摆艺术广场&文化赶摆”、“乡关何处——公共艺术与乡建主题展”以及“遥远的目光——文化艺术高峰论坛”四部分构成的整个艺术周活动,旨在探索艺术在地的“第三空间”,真正将艺术、创意、旅游、潮流、传承与生活融会贯通。
此次艺术活动周涉及公共艺术、乡村建设、艺术家工作坊、艺术驻地与民艺实践等公共领域,策展人希望将艺术家引进到西双版纳这样一个地方性的具体的文化生活情境中,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人类基本的创造力;西双版纳也因此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鼓励着乐于冒险的当地人和四面八方的艺术家打交道,在传承本來地文脉的同时也面向外来文化。
活动总策划 管郁达
谈到“艺术还乡”项目的初衷,活动总策划管郁达对艺术网说:“艺术应该跟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生活方式发生关联,更要跟每个地方的文脉与传统发生关联,所以我提出‘艺术还乡’这样一个概念。这个‘还乡’不但是身体的还乡,也是我们的想象力、良知和精神的还乡,这个家乡可以是西双版纳,也可以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它不仅是物理性空间的位移,而是让我们每个人回到自身心灵最真实的部分,回到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在这个前提下去生活、去工作,艺术才会成为今天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一个推进器。”
此次艺术活动周将通过艺术进驻项目、工作坊、展览、研讨会及其它各种活动,让艺术家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生活;把乡土重建作为艺术探索的核心问题,以开放的实验性手段,为促进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进程及丰富西双版纳本土文化做出自己特殊的贡献。这将是一次综合的文化活动,除艺术家之外,还会有跨界的专家学者、评论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媒体人共同参与。
关于驻地艺术家的选择,管郁达表示:“我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有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在自身的艺术创作和语言逻辑上必须有着明确的追求,并且能将这种追求贯穿始终;第二,艺术家必须是真诚的、忠实捍卫于自己心灵生活方式的人;第三,他们的艺术不但是对自己是真实的,而且还能够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他人分享,这种分享还得跟西双版纳这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在地文脉,以及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发生关联。”
探索:艺术在地的“第三空间”
“艺术还乡”考察团在悠然台民宿进行座谈会
22日考察结束后在悠然台民宿进行了座谈会,景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浩然、景洪州博物馆馆长岩坎翁出席了本次座谈会,由活动总策划管郁达主持,艺术家们就三天的田野考察活动,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与思考。
艺术家 孙良
艺术家孙良认为,把当代艺术融合到西双版纳这个有着极强地域特点的区域,是一个既有挑战,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三天的田野考察,艺术家们都发现了很多特殊的景致,也产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想法,期待能有一个新颖的摄影展真实的展示每一双眼睛的发现,以及这一路上的创作思考。
艺术家 陈庆庆
艺术家陈庆庆希望能把“艺术还乡”这个活动做的更具社会性。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希望大家可以从最直接的感受出发,做自己最擅长的作品,通过多样的个性呈现出丰富的社会性。
艺术家 杨千
艺术家杨千认为,展览的场域和作品的形式都可以以更丰富的方式来呈现。“艺术还乡”的初衷就是把艺术带入原生态的生活中,让艺术回归本心,而怎样把西双版纳特有的文化和传统带入作品中,是需要仔细梳理和思考的。
艺术家 苍鑫
艺术家苍鑫在考察中特别关注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崇拜中的特殊元素。他认为在艺术进入现场时应该有少数民族的专家介入,和艺术家一起跨领域合作,以艺术家个体和地方性知识间更加紧密的关系来体现在地性。
《画刊》主编 孟尧
《画刊》主编孟尧认为,和其他文化现场相比,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特质尤为凸显,这样的命题对于参与的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对自己工作方式的刺激,期待能看到一种和以往仅仅是空间转变不一样的可能性。
艺术家 幸鑫
艺术家幸鑫认为,西双版纳就像一个在国内的异国地域,这里的人文、山水和草木,都给了他很多新颖的想法,很高兴能有这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思考,希望能整合本地人类学的知识,让自己的作品能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和传播性。
艺术家 陈卓
艺术家陈卓说,回归到地方去做一些事情是心中有爱的表现,感受这里的民俗民情和自然风光,会有一种感动,这里的水孕育出的是一些性格格外温润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他们的文化富有生命力,艺术家应该更多地思考怎样把这些人文、自然的美和艺术家本身的语言张力相结合,做出更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作品。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馆长 岩坎翁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馆长岩坎翁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历史脉络、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在佛教进入西双版纳前,这里信仰的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也是为什么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捆绑在一起的原因。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西双版纳和东南亚文化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价值。
景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浩然
景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浩然表示,景洪一直想做一个有文化内涵、有品质的商业地块,而西双版纳到底需要什么?也是公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利用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把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整合在一起,在版纳进行采风和交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艺术家来这里,可以带走一些和他们精神、心灵有碰撞的东西;也期待双方的互动,能让版纳人民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艺术和文化。
扎根西双版纳十多年,致力于保护当地热带雨林生态的悠然台主人瑞士人老博对艺术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外地来的朋友都像他一样爱上这片土地,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爱护它。
座谈会现场
活动总策划管郁达说:“这个活动不一定会产生我们想要的某种结果,但是我们要本着一种让艺术回归真实生活的愿望,希望这个活动能够鼓励本地的年轻人勇敢地去面对外来文化;也鼓励外来的文化进入到西双版纳这个特殊的文化情景当中,进入到这个文化社区当中,尊重本地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挖掘本地文化中以前被忽略的东西,然后实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转化。我希望在云南,在西双版纳这个地方能够生长出来的东西不是土特产,而是一种新的文化融合与转化,这是一种新的可以为人类的经验共享的东西。艺术文化的在地实践不是要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开启我们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激发每个人灵性里面那种不可知的东西。我觉得,当人类的创造力还原到个体,而且这个个体又跟本地的文化生活发生关联的话,艺术就会牢牢地扎根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壤上,融汇到那些河流中,它所蕴含的无穷创造力就会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们所期待发生的艺术还乡带给这个地方的奇迹。”
可以说,“艺术还乡”的真正主角并非艺术形式和艺术家,而是来到这里的以及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再造“第三空间”的理念下,整个西双版纳都将成为一个无墙的美术馆,在艺术家个体语言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中,让艺术回归生活,让地方文化文脉永续重构,让心灵重返家园和故乡。
(摄影:欧阳鸠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西双版纳,杨千,陈庆庆,苍鑫,孙良,管郁达,田野考察,公共艺术,,艺术家,还乡,考察团当代艺术 西双版纳 杨千 陈庆庆 苍鑫 孙良 管郁达 田野考察 公共艺术 艺术家 还乡 考察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