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镜面之前”与“镜面之后”_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镜子--米开朗-作品-镜面

编辑:罗书银 来源:雅昌网
 
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摄影:Oak Taylor Smith  最早的考古发现,镜子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就已经存在了。作为一个表面光滑且具反射光线

<a href=http://www.sinology.cn/mess/w18yish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艺术</a>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摄影:Oak Taylor Smith

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摄影:Oak Taylor Smith

  最早的考古发现,镜子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就已经存在了。作为一个表面光滑且具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几千年来,它从帮助人们整理自己的仪容、着装打扮,到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

  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就如同一面镜子,它一方面反射出了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尝试指出一条有关人生困境的出路。

  意大利贫穷艺术先驱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与他已经持续创作了几十年的镜面作品,所指向的终极目标亦是如此。

  其在常青画廊(北京)的最新个展“镜面之上”成了最新的“打卡”之地。观众进入展厅,能在不同的镜子作品前拍出非常酷炫的照片。这与艺术家作品的理念相契合:观众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观众出现在镜子面前时,既成为观看者,又成为作品的内容。

  在接下来展览的几个月时间里,展览将满足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在题材和事件上的人的好奇心。艺术家如同一位魔法师,把切割成两半的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使彼此反射,从而在镜子里产生三面、六面、八面、三十二面······不计其数的镜子。艺术家在讲述一个古老的关于创造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生于1933年的意大利。那一年正处在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方面是美国罗斯福总统上任宣布开始实施新政,另一方面欧洲的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元首。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将世界导向了不可知的未来。没有人可以预想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生于二战之前的米开朗基罗,至二战时,已经是一个经事的少年,正是思索人生与人生意义的年纪。目睹战事的爆发,与无数人在战争中的死亡。在还是少年的米开朗基罗心里,埋下了很大的问号。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镜面之上”现场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镜面之上”现场,图片提供:常青画廊

  在50年代开始艺术创作,决心成为艺术家时,他所思考的问题是:我是谁,要做什么,将来要走向哪里,更重要的是我要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与许多同时代艺术家一样,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是从自画像开始的。最早的“镜画”也是由此诞生。他在画布上均匀涂上纯黑的颜料,使其呈现反光的效果,画布便具有镜子的属性。他从画布中发现了自己的新形象。在凝视像镜子一样反射的黑色画布的过程中,米开朗基罗不仅仅发现了自己,还发现了和他一起观看这个镜面的观众。这时,镜面自画像不仅仅是他的自画像,也是所有在画布面前的观众的影像。由此,艺术家自己的自画像变成了世界的自画像。

  在通过单色画营造出一种镜面的效果,完成了对自我的“复制”后,他意识到可以通过某种光滑的材料来直接进行反射,于是他找到了抛光后的不锈钢材料。接着,他找到了镜子这个完美的载体,并逐渐将镜子发展成了画布本身,镜面也成为他所有创作最基本的核心要素。

  在随后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镜面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空间的作品,而是变成了三维、四维空间的作品。这里面蕴含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时间要素。它将过去、现在、未来囊括在了一面镜子当中。“镜子的影像仅仅是观看瞬间的影像,具有时间性并不断变化。看镜子是一种直接体验,眼前所看到的影像只存在于现在,回头看的时候便不复存在,不看它的时候又变成了将来状态。这种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现在’的时间维度,也是无限的一种表现。”

展览现场

常青画廊展览现场,图片提供:常青画廊,圣吉米纳诺 / 北京 / 穆林 / 哈瓦那。 摄影:Oak Taylor Smith

  一方面,镜画的上面留住了过去的影像,而观看镜子的直观体验是当我们看它时,便产生了只存在于现在的影像,不看它的时候又变成了将来状态。影像的不断变化使观众同时感受到时间的三个结点,即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因此,镜画的特殊性所反应的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或想法,而是反应观看者所感受到所有经验的结合。观看镜画的观众实际上都参与到这种存在主义现象学当中,直接参与并感受到世界的存在。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并不仅是艺术家自己,而是整个世界的特征。因此,在艺术家看来,镜画的整个体验过程,具有很强的双重性——你和我,这一双重性带来第三个要素——在你和我的参与中形成了我们。

展览现场

常青画廊展览现场,图片提供:常青画廊,圣吉米纳诺 / 北京 / 穆林 / 哈瓦那。 摄影:Oak Taylor Smith

  自镜子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基本核心之后,这一媒介在之后的创作中被更广泛地延伸开来,并不断地与当下的时代发生关系。比如艺术家此次在常青画廊呈现的镜画作品,上面的影像来自去年在北京拍摄的一些人物生活片断,代表他在中国的种种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艺术家将个人的生活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未来的几十年创作中,艺术家将这种镜面与观众的关系,逐步升华为每一个个体跟世界之间的关系,并找到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联。从而延伸出了其“第三天堂”的理念。

  在常青画廊一层最大的展厅里展出的镜子的装置作品,很好地阐释了“第三天堂”的理念,以及尤其引发出来的艺术家关于“第三天堂”的创作及思考。这是一个从“0”到“无限”的过程。如同造物一样。

一层展厅作品

一层展厅镜子雕塑作品,图片提供:常青画廊,圣吉米纳诺 / 北京 / 穆林 / 哈瓦那。 摄影:Oak Taylor Smith

  这件作品名字为《镜笼》,准确的名字是“破碎的镜片”,它来自于一个数学公式。这件作品一开始呈现为一面单独的镜子,代表一个0。镜子单独存在的时候只是反射外界的物体,没有任何自己的存在,所以是0或者相当于空白。但是这面单独的镜子或者0却可以收集或者反射所有周边的一切,就像在从空无当中拥有一切。然后艺术家把单面的镜子对半分开,相当于把一个0分成了两半,所以诞生了两个1。一个1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但把一块镜面分开以后产生等同的两面镜子1和1,因此把0分开便形成了两个1。如果把镜子以一定角度摆放的时候可以在两个镜子当中看到新的影像反射出来。随着两面镜子的夹角的改变,当中所反射的镜子影像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增多。理论上,这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产生的镜像越多。当夹角为0,两面镜子对贴的时候便形成了无限循环的影像。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单面的完整的镜子理解为0,一面镜子分割为对等的两半形成了1+1,然后两面镜子折影出从一个到无限多的反射。如果将镜子引申到人,可以将两面镜子想象为一个男人和女人,两者的结合产生第三个元素就是他们的后代。两个镜面夹角越小所产生的反射越多,如同人的创造力可以达到无限的延伸。

三层展厅作品

展览第三层展厅作品,金字塔上是代表“第三天堂”的符号,图片提供:常青画廊,圣吉米纳诺 / 北京 / 穆林 / 哈瓦那。 摄影:Oak Taylor Smith

  从自画像到镜面自画像,到对他者的关注,及至整个世界,“第三天堂”的符号很好地阐释了这一演变过程。2003年,米开朗基罗关于“第三天堂”的思考已经成熟,并专门写了一本书对此进行了阐释。

代表“第三天堂”的符号

墙上为代表“第三天堂”的符号,图片提供:常青画廊,圣吉米纳诺 / 北京 / 穆林 / 哈瓦那。 摄影:Oak Taylor Smith

  在“第三天堂”的概念中,第一天堂指人类与自然完全和谐,完全沉醉于自然的状态。而在这个符号中的第二个圈代表人类人造的世界,人以智力与智行在自然之外所营造的一切。当下这个人类智慧或者能力几乎登峰造极的时代,便可以称之为第二天堂。它看似非常完美,给我们带来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却对人、自然甚至地球带来很多不利的方面。第二天堂可以说是科技和物质无限进步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控制,与自然达到新的平衡。而这一新的平衡,即是“第三天堂”。

  在米开朗基罗提出“第三天堂”这一概念时,正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及社会处在非常微妙的时刻,而在随后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这种微妙感已经更加趋于紧张。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现场行为表演:砸碎玻璃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现场行为表演:砸碎玻璃

展览开幕式当天,艺术家进行了一次砸玻璃的行为表演完成的作品

展览开幕式当天,艺术家进行了一次砸玻璃的行为表演,图为完成后的作品

  所谓“第三天堂”,看似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却与你我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正如展览开幕式上艺术家举锤打碎的镜面。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以后,象征人类社会由每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组成,碎片中的反射,代表人与人之间或者不同社团之间的关系。

  通过镜子,艺术家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现象学观点:单独一面镜子没有任何意义,一分为二得到两个不同元素并产生互动的过程代表人类社会,包括政治活动的发展演变。在政治层面上,我们正在经历建立第三天堂的新平衡的阶段——我们需要在自然与人造之间达到一个全新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格局。

  对于其艺术理念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艺术家也有很深的思考。比如在他看来,1+1的这种格局,在政治上可以想象为两种绝然相对的政治统治形式——一种是独裁,一种是无政府。无政府即是没有性别隔离的、去组织化的一种社会秩序。两者中间是什么?将独裁与无政府相结合能创造什么呢?民主。一直以来民主都是人类社会的梦想,也仍仅是个梦想。

  而米开朗基罗的目标在于实现他所提倡的这一“民主”。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民主如此难以实现?因为民主的概念源自希腊文明,demos意为人民,kratos意为权力。人民的权力不可能实现,因为社会是有巨大数量、没有个体权力的人民组成的。于是他试着创造了一个新的定义,一个新的词语来统一两个希腊概念,即代表人民的demos和代表实践的praxis——人民实践。人民的实践并非来自个体的权力获得,而是社会各领域中的群体获得权力。正像一加一等于三的概念,生活的两个领域可以找到平衡,并创造新的事物。

  米开朗基罗不仅是这一理论的提倡者,更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比如在古巴,他正与来自不同社会领域的机构、组织及个体一起,进行一项充分的社会实践。包括联合国及其提出的17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在表明这些具体的实践已经在付诸现实。目前,第三天堂”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或大或小的艺术大使馆,在这里“人民实践”活动正在缓慢地发展。而米开朗基罗的目标旨在建立一个与现有政治系统无关的社会进程,以艺术为起点,以社会的转变为目标。在他看来,艺术与科学的学术研究正是这一新社会的基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常青画廊,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镜子常青画廊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镜子
下一篇:博物奇妙夜之夜访陕历博__寻找你心中的盛世文物_周秦汉-博物奇妙夜--中国-文物-博物馆||上一篇:行走以色列:感受镜头之下的“应许之地”_摄影-成都悠方-以色列驻成都领馆--耶路撒冷-海法-凯撒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