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具象雕塑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能?_具象雕塑-写生-中国美术学院--主题-再写-形象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开班仪式及研讨会现场  “雕塑的纪念性、叙事性今天被解决了没有?”中国美术学院雕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开班仪式及研讨会现场

  “雕塑的纪念性、叙事性今天被解决了没有?”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在《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开班仪式及研讨会中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表示今天有许多观点认为具像和写实雕塑已经进入困境,我们在一路前行过程当中没有时间停下来审视这些问题,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具象雕塑又有了新的可能。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开班仪式及研讨会现场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开班仪式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百年中国雕塑的一个主要问题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是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也是基本问题,它也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百年中国雕塑的一个主要问题。”杨奇瑞讲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2018年6月23日,《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开班仪式及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这次活动主要是对当下写实和具像雕塑存在的问题展开问题思考并且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关于具像与写实雕塑中国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关于具像与写实雕塑后继有人、发力前行的人才培养行动与举措。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

  推动具像写实雕塑的发展,这个主题中国美术学院思考已经有两年多之久,它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基础,杨奇瑞表示,首先是中国美术学院新世纪以来教学改革行动与实践的结果。特别是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以来,确立了以雕塑艺术东方学的方法论为核心的专业研究发展方向。在中西雕塑的历史与中国现实对比的视角进行梳理,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实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注入东方美学思想的价值和方法。在雕塑的本体研究之外,加上社会学、教育学、中国现实、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沈文强教授

  其次,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了雕塑90年的历史梳理,渐入了一个完整的雕塑发展模型,也就是《主题与形象以及写生》的模型,梳理过程中发现具象写实西方雕塑一百年前就已经放弃这条路的研究与探索,为什么在中国可以完整地保留这一生态,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

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马钦忠

  古希腊罗马雕塑给我们的启示是,雕塑的力量不能被忽略,即便时过千年,雕塑是不死的,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在引进西方教学体系时,是不完整的,因此需要我们重读历史,把西方艺术整篇引进,作为我们教育的日常化:“百年雕塑的学习和摸索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好几代人,但是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先贤,所以我们的认识一定存在一些局限,一定存在一些误读和缺失。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这方面的培养的重要举措就是西方经典的方法论和认识的再次解读重读,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决定引进帕加马神庙的复制品,这是一个重要的工程,所以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除了站在视角的问题上,还有对一些经典的重读和判断,这是历时四年的一个工程,2019年其中50米的浮雕将要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从此以后对于西方艺术研究在造型艺术上强调的那种直觉、触觉和经典艺术的日常存在成为了很重要的建构。”

  这也是此次开班的背景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准备花三到五年时间把青年雕塑家创研班办好,招收的学员主要为青年老师和优秀的往届毕业生,还有来自于校外的学生,计划把它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联系起来,成为持续三到五年的计划,为国家和社会的具像雕塑的栋梁之才。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杨振宇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重点在于再写生

  《主题与形象——再写生》,重点在于再写生,再写生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要再写生、再思考、再出发。

  “我觉得再写生不代表再写实”黎明讲到,在他看来,写生可以分为物、我。写实是写生的一部分,但同样要写心,写实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容易忽略了心,所以在创做中要注意物我转换,讲自己心中想讲的话,以自己的心,以自己的理解,反映情,以自己对材料的研究进入写生,这个“生”有物和我,创作也要有物和我,“我们不是为写生、为写实而写实,还是要不忘初心,解决艺术和人类的关系。”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黎明

 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

  孙振华也有同样的看法:“我个人感觉具像这个词更准确一点。我们过去所说的主题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思想和观念。形象,我觉得这个形象是主客观的统一,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在雕塑里面更多地指语言和形态。写生,写生不能完全等同于写实,写生可以理解成途径和方法,它强调主题和思想,雕塑的形态来自于写实,面对现实的观察,通过现实中间提炼出的形象表达一种观念。”

  他更加强调“再”字,把“再”的文章做好的话完全让人耳目一新。怎么做到再?还是要用心观察,今天这个时代,科技革命发生着深刻变化,显然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主题形象方式来呈现,艺术不是为了让我们回到过去,是为了让我们预见未来。

  “再写生”的目的是什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

中国美术学院班陵生教授

  一说到主题评论家马钦忠就想到了政治委托,在他看来在当下还用这种观念思考,针对一个技术的或者一种形象塑造的方式的话是非常滞后的。过去写实就是采风,到生活中去找素材,然后组合成主旋律的主题,这个主题符合某个政治概念,然后这个政治概念变成政治形象。在所有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家是用自己的记忆为主题叙述服务,是体制化美术和学院化美术相结合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物,他希望“再写生”不是这样一个东西。

  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提再写生,要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写生是什么?写生就是找,当代的写生跟对象和自己产不产生关系,这是区别的核心。要在对象里面找艺术家表达的新语境和新的陈述方式、观念,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样的个人承载去理解具像写生在当代条件下的新的途径和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清华美术学院雕塑学院董书兵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殷小峰

  在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翁剑青表示,写实或者写生、主题、形象,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非常多的讨论,为什么今天又要提起这样的话题?新时代环境变了,虽然词语还在,但是语汇的内涵、语义同样会发生转换。以前谈主题就两点,一是对一个东西加以立意,二是历史性,历史性牵涉到文学性,以前对历史的叙事和传承是文字和文本,文字形成文本以后,通过文学的文本来指导雕塑绘画,到西方所有博物馆,可以看到所有经典物品一定有一个故事,有文本作为参照的依据,而现代主义艺术恰恰是反文学性、反经典性,甚至是反纪念性,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历史的反思。

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钱晓鸣

 湖北美院雕塑系主任张松涛

  “我们今天谈写实、写生、主题、形象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谈的是什么主题?当代的生活是什么生活?不能被僵化或者简单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概念所限制。”

  而在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看来,主题实际上是故事,谁来把故事讲清楚,就是这么简单。我们每个人在创作的时候,不论是具像,还是抽象,还是装置,这永远是一个铁律。这个问题不是说用坏了,而是会不会用,怎么去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美术学院的具像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在学校训练做人体、做头像、做胸像,将来就是要完成一些社会任务、政治任务,但是到了今天这个社会会发现新的科技、新的手段、新的话题不断地涌现,那我们不应该去改变什么,而是要改变我们去训练的目标,要重新设定目标,问题不在于写生的问题,也不在于对具像训练的问题,而在于我们目标设定的问题。”

雕塑中国杂志执行主编唐尧

谭勋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我们在曾竹韶奖等等各种雕塑奖项的展览上,比较难看到独立的具象写实作品,我个人认为具像写实的方式还有一点边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矛盾和困境。”雕塑中国杂志执行主编唐尧讲到。

  因此我们期待能够实现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再写生,写生的变化很大,也会有很多可能性,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具象雕塑,写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 具象雕塑 写生 中国美术学院
下一篇:行走以色列:感受镜头之下的“应许之地”_摄影-成都悠方-以色列驻成都领馆--耶路撒冷-海法-凯撒||上一篇:Condo_Shanghai发起人江馨玲:艺术共享新模式_画廊-Condo上海--模式-艺术-艺术家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