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二三线城市的艺术教育现状,遵义市中学老师余松遗憾地表示,“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压力”,小学教育课程还算齐全,但是步入初中,艺术类课程逐渐被减少。
对于应试教育来说,艺术教育缺失产生的连锁反应在语数外主要科目上也被体现出来。语文老师刘永莉举例,是否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作文上体现地特别明显,“很多学生不善于观察周遭事物,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所以写作文时素材狭窄。”
遵义市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教师走进中华艺术宫
虽然,现在艺术教育已被大部分家长重视,但相较泛滥、良莠不齐的美术培训也成为一大难题。而经由艺术机构推出的一系列公共课程,倒成为家长们的“秒杀”项目之一。在参观中华艺术宫之后,遵义市中学老师余松认为“公共教育课程的增多,也许能极大减轻家长对小孩艺术教育的压力。”
而现今的美术馆教育活动,在致力于美术教育的钱初熹教授看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美术馆举办活动,老师带着学生来参加;另一种是老师每年可以跟美术馆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活动,然后美术馆为学校策划教育活动。针对国外艺术教育的经验,她认为,“美术馆配合学校美术课程开展教育活动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遵义市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教师走进中华艺术宫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7周年之际,遵义市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教师的75位教师走进中华艺术宫,交流如何创新思路开拓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他们其中既有美术教师、也有语文、体育、信息技术等非专业教师。
对此,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顾建军认为,艺术教育未必仅是美术音乐老师的事情,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比较有限的。将不同科目老师综合起来,可以策划多元的艺术教育。
约见大师 奥赛珍品临摹活动
中华艺术宫(前身上海美术馆)是国内美术馆最早开设公共美术教育的机构,美术馆的职能也从服务艺术家、呈现艺术作品,转向为如何将艺术呈现给社会,推动了国内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发展。
除了定期推出面向社会大众的“上海美术大课堂”艺术普及讲座和“艺文会”、“四季品剧”等跨界高端讲座之外,中华艺术宫也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美术馆中以文教结合为理念开辟常设的艺术教育长廊,集普及教育、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于一体,在举办各类儿童特色教育展览的同时,用亲子阅读、动手体验等更具参与性的方式开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课”。
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
日前,在与顾建军的交流中,他认为,中华艺术宫的公共教育面临从单个讲座向课程化的过渡。中华艺术宫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人员中,还没有拥有教育专业背景的,而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要有懂教育的人和懂艺术的人一起参与。
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
Q&A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顾建军)
艺术网:目前,中华艺术宫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和参与者的体量是多少?
顾建军:中华艺术宫教育部策划公共教育活动的大概6人,全年艺术教育活动体量大概在200至300万次左右。去年讲座100多场,参与人数近4万人,有时周末2天讲座、体验性活动同时进行。
除此之外,中华艺术宫也尝试着“走出场馆”,通过开展“快乐330”进校园工程,用现场授课的方式对课本教育进行延伸,“流动的美术馆”则是把优秀少儿作品送到学校、社区巡展。
艺术网:中华艺术宫如何确定自身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
顾建军:开馆之初,中华艺术宫就明确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世界华人美术史”为主要学术研究定位,以“海派绘画”和“中国当代架上美术”为主要方向。今年开始,中华艺术宫公共艺术教育也开始围绕“上海文化”品牌,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落到实处。中华艺术宫也通过梳理全球艺术资源,将眼光开阔,持续打造成全球华人的艺术殿堂。
例如,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7周年之际,中华艺术宫围绕“红色文化”进行梳理和研究。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之间并不孤立,红色文化诞生在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之中,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孕育着红色文化。中华艺术宫的海派艺术藏品比较丰富,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融合起来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我们有一定基础条件。
教师们体验活动现场
艺术网:为什么说公共艺术教育需要细分到懂艺术和教育的人?
顾建军:美术馆有社会教育的职能,而公共教育本来就是“教育”的事情。我们要普及的艺术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能让观众从中了解艺术的内涵,留下美的感受,这一定需要懂教育的人来参与,因为教育体系有它的专业方法。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最直接,他们了解学生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先“教育”老师,再由老师传递给学生。
例如,中华艺术宫推出新活动后,先针对老师举办专题活动,随后中华艺术宫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和需要,配合学校老师进行现场教学。
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更大面积的传播和放大。所以在艺术教育活动课程中,针对老师的教育活动是重要环节,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准备去做的事情。
艺术网:这次邀请到的老师,并不全是美术老师?
顾建军:不全是。教育这件事,不一定非得美术专业老师才行。有时候语文、数学、音乐老师的想法,反倒能提供很好的启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打破传统固定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到底怎么做才好?
艺术网:为什么说中华艺术宫的公共教育处于过渡期?
顾建军:中华艺术宫的前身上海美术馆,作为国内首个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馆,当时我们已经开始策划多场讲座,编辑小册子将美术馆资源作品、展览介绍、文集等,推荐给拥有上海美术馆友人卡的爱好者。
现今,凭大体量公教活动的方式方法,再提升艺术教育的量比较难,所以接下来课程化艺术教育便是中华艺术宫公共艺术教育考虑的方面。如果可以将艺术教育课程化,设立成熟的艺术课程,除了外请的资深教师,也可以培训愿意来艺术宫的教育志愿者,培训合格之后他们可以按照设定的课程方案给观众上课,这样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局面就打开了。
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
艺术网:中华艺术宫的公共教育目前针对哪些人群?
顾建军:中华艺术宫的观众人群构成比较完整,各个层面都有。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社会人群、年龄结构进行分门别类,每种类别都策划不同的艺术教育活动。
我们也在不断扩展活动类型、方式,因为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人。对于大多数不了解艺术的人,他没有耐心去分辨书画里的笔法风格,我们可以讲解画面的构成、比例,用简单的方式让他们区别作品之间的不同。
文字功底较好的人群,诗歌描绘的景象用一幅作品来解释,他能够理解。而有些人偏向动手能力,可以通过一支笔绘画出的线条力度、柔和感,让其体会作品笔墨之间的不同。也可以融合其它门类,如戏曲、音乐等,通过人物造型、装束,来讲解颜色搭配的韵律。
而拥有艺术修养的人,也一定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将审美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艺术的原因。
这是一个庞大的公共艺术教育计划,我们只能一步步来。
艺术网:中华艺术宫公共教育有哪些计划?
顾建军:目前我们已经与遵义美术馆合作签约,希望策划具体的教育产品,把相互间的合作落到实处。例如,策划一个融合展览、教育、课程、出版物的打包项目,甚至我们考虑从艺术教育角度策划编辑一本上海、遵义旅游读物,把旅游景点、历史故事和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丰富旅行中的体验获得。
但所有活动最终还是要回到艺术本体上,通过不同题材,艺术家最终选择这样创作方式的理由,他的实物,他的概念是什么?
这些最终是大家愿意去亲近艺术,也更好理解红色文化的契机,我们想这样去策划。
艺术网:您觉得这样的打包项目,什么时候可以出来?
顾建军:2019年我们计划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包,课程包大致包含主题明确的教育展,配套的教育课程和课件,以及音视频电子出版物等。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有相应的资源可以来做这些事情。
艺术网: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共教育,中华艺术宫公共教育 中华艺术宫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