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做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块基石”_——记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博物馆共产党员_文物--工作-普查-土司

编辑:罗书银 来源:中国文化报
 
  雷家森在文物普查一线  王骁金龙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位于湖南省永顺县的老司城遗址是湖南省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说到老司城遗址的成

  

雷家森在文物普查一线

  王骁金龙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位于湖南省永顺县的老司城遗址是湖南省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说到老司城遗址的成功申遗,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博物馆馆长雷家森。2015年7月,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雷家森的妻子特意为他做了几个荷包蛋庆祝,犒劳他长达5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付出。

  申遗过程中,雷家森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不辞辛苦,牺牲节假日,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往往一年下来与家人见不了几次面。“当时我的孩子正在读中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却不能陪在他身边,心里一直很愧疚,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雷家森说。

  据当时与雷家森同在申遗工作组的同事江勇回忆,在老司城遗址考古工作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作为考古队副领队的雷家森,白天在工地,晚上进行基础研究,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当时我们夜宿村内的祠堂,雷家森的房间几乎每晚都亮着灯。”江勇说。

  随着老司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价值的提炼成为申遗的关键。为了以实证批驳当时关于老司城溪州铜柱的“界碑说”,雷家森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先后对沅陵、常德、澧县、石门等原彭氏土司活动的重点区域和“溪州之战”进攻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历时3个多月,足迹遍布10余个市县,行程中,他时常一手攥着记录本和笔,一手握着干粮咀嚼充饥。通过实地调查,雷家森写下了10余万字的调查日记和《溪州铜柱竖立与迁徙调查报告》,揭示了溪州铜柱的竖立与多次迁徙的真实原因,为老司城遗址申遗价值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84年参加基层文物工作起,34年来,栉风沐雨、跋山涉水、默默奉献是雷家森的工作常态。1998年,雷家森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时刻铭记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在艰辛的基层文物工作中,始终怀揣着共产党人的职责使命和理想信念,处处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07年至2012年,时任永顺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的雷家森主持了永顺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他带领7名队员辗转走遍了永顺县的每一个村落。“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许多乡村连公路都没通,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要走四五个小时,基本上每天早上8点钟出门,深夜才能休息,队员们的脚磨破皮是常有的事。”雷家森说,由于许多古代文明遗址被掩蔽在荒山之中,普查工作队时常要过沟谷、趟小溪、攀峭壁,在荆棘丛生、人烟罕至的山间密林中开辟道路。

  普查过程中,有一处唐代的土司文物遗址位于峭壁上,其下就是灵溪河,遗迹与河床之间的落差近200米。为了摸清情况,队员们沿木桩攀爬而上,因年代久远腐朽严重,一段木桩突然断裂,雷家森猝不及防,一路滑落,所幸被山坡上的树木阻挡才免于一难,但手脚也因此受伤。“当时眼见着目的地就在眼前,为了不使大家的努力功亏一篑,我还是咬牙坚持,和大家一起爬上了那处遗址。”雷家森说。

  由于普查工作需要长期奔波于乡下和山间,一些年轻队员觉得生活枯燥压抑,时常“吐苦水”。雷家森常与他们围坐谈心,跟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考古经历,讲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文物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做他们的“大朋友”“心理辅导员”。

  几年艰辛,成果丰硕。雷家森和他带领的文物普查工作队历时5年,共登录文物点270处,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1处、文物点69处。其中新发现的羊峰古城被评为湖南省“三普”重大发现,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雷家森就任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博物馆馆长。为丰富博物馆的展陈,他走街串巷,搜寻土司时期的民间文物遗珠和土家族民俗文物。一次,雷家森在一位老人家中发现了11本由一位彭姓土司王曾孙编写的《彭氏族谱》,很有价值。“看到这套珍贵族谱上的破损和蛀痕,感觉就像是自己心口被剜了一刀,我们的搜集保护工作还应该再抓紧一些。”经过协商,雷家森用48套族谱的复印本换取了原本。

  这些年来,雷家森有多次机会调往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但他都拒绝了。“我对这份事业实在爱得深沉,多年的坚持只为做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块基石。”雷家森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雷家森,文物雷家森 文物
下一篇:2018中国艺术教育博览会举办_中国艺术教育博览会--中国艺术-艺术院-艺术院校||上一篇:他们在重庆学非遗——_味道倍儿浓_非遗--舞龙-重庆-山歌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