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高风永存:“蜀中四老”之一赵蕴玉_国画-赵蕴玉--仕女-人物-国画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赵蕴玉  2018年6月12日,为其三个月的“韵致的文人·赵蕴玉——二十世纪笔墨汲川系列精品展”在四川美术馆四楼精品厅亮相

赵蕴玉

赵蕴玉

  2018年6月12日,为其三个月的“韵致的文人·赵蕴玉——二十世纪笔墨汲川系列精品展”在四川美术馆四楼精品厅亮相。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由四川省美协、四川美术馆主办,赵杨、崔念晗、冯石担任联合策展人。试图以时间为线索,着重展示先生五零年代前后至八十年代的人物、山水创作,呈现图像之中微妙变化与艺术家不同时期创作思想之关联,并配合其日常工作生活的图片及物品,以此作为一个局部的切面,来窥探传统文人画家如何构建自我精神内质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探讨各时代艺术家选择自身作品审美形式与其日常生活、行为及社会各类环境中构建的感官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

  民国出身的一代画家处于传统文化及政治结构整体衰落的时代(加之新思潮的“硬着陆”让文化面貌更加复杂),然而传统私塾教育依旧以儒家文化为根基(虽然民国学校式教育已兼有所谓新学之元素),使得这代画家依然存留一些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痕迹。

  有一些特质,甚至在非常长的时间段里,都在深层地影响其生活习惯及为人处世等日常行为,经历文革前后,依旧保存其儒家文化的品性。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画的论争,核心问题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革新。策展人崔含晗提到,“早期的争论中关于革新的说法或更为明确与尖锐,词语通常会用作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抛弃’,‘陈旧的’中国传统绘画,‘近代衰败’‘罪归文人画’等等。”时至二十世纪末,论争的过程已上升涵盖到“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如何保护和拓展民族的独特性去赢得世界的高度”等话题上。

赵蕴玉

赵蕴玉

  关于这次论争,崔含晗说,“我们看到了自主开放后,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所产生的无可规避的同化,但更能体现出的是对民族文化自觉发展起来的重视与守护。二十世纪巴蜀国画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多位老先生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各自开辟出道路,德启后人。”

赵蕴玉

赵蕴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最先要讲的人,是书画界中的“蜀中四老”之一——赵蕴玉。

  赵蕴玉是巴蜀国画界的一代名家,与吴一峰、周北溪、黄纯尧并称“蜀中四老”,其创作成就足以代表四川中国画在20世纪发展的最高水平。他生于1916年,卒于2003年,一生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赵蕴玉沿着其师张大千所开创的道路,坚持借古开新,取得了丰富的创作成果,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

  赵蕴玉(1916.2.1~2003.1.12)生长于四川省阆中市,幼年读过私塾,而后在县中读书。因酷爱绘画而选择专修绘画专业,先后在阆中市几所学校任教。1945年赵蕴玉先生来到成都,入大风堂,师从张大千,绘画之技由此得以大进,并在张大千先生的传统中涉取石涛之新的意念,随时求取突破与变化。

  赵先生的绘画,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大千先生在传统中汲取石涛之新的意念,随时求取突破与变化,也深植蕴玉先生的观念与技法中。他功力深厚,造诣精湛,举凡人物、花鸟、山水的均为所长,工笔重彩、写意、白描各类的表达技法,均随手拈来,无不自然成章,可见他卓越成就的一斑。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人物作品

  人物画

  赵蕴玉的人物绘画的路子很广,大千先生早年精写高士,尤其得孙位的高逸图以后,心随手运,颇得唐代神韵,高古游丝,渊穆厚重,有笔力千钧之感。人物开相尤佳,远在明代和清代之上。蕴玉先生无大千先生高士开相模式的缺点,笔力也许稍有不逮,却颇有稳重雅逸之气。大千先生精佛像,但晚年病目,巧瞻精丽的作品已不可多见,蕴玉先生由于精双钩花卉和金碧山水,佛像除仿敦煌单尊的佛像外,像观音渡海图。和一般设色精工的人物,其配景技巧之高妙,真可与仇十洲相媲美。大千先生绘画中,仕女画为数亦复不少,时妆仕女外,得唐代意趣者颇多。蕴玉先生以仕女享名,“蜀中乐使”、“图中赏心十二事”、“薛涛制签”、“簪花图”、“手倦抛书”等,无不称得上精心杰作。他的仕女,既具现代人物的亲和感,着色的雅逸,造型的婉约,又颇得古朴欢约的情趣,的确做到了艳而不俗,浓丽超逸兼得之妙。所以如果说他承受了大千先生的衣钵,更不如说他由大千先生入手,渗和了明代和清代仕女画如仇英的宛丽,余集的秀倩、改琦的脱俗、费丹旭的美艳而形成了自我的风格,使他的作品与欣赏者更为接近,更易于领略和欣赏。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山水作品

  山水画

  大千先生的山水表达技法,最重要的有三类,第一类为抚石涛的水墨写意,兼有米芾、高克恭、吴镇等的意趣。第二类为青绿兼金碧,力追唐代。第三类为由王蒙而董源,以披麻为主,得苍润绵密的意趣。三种画法,固然悉见于赵先生作品中,由于赵先生勤于作画,潜心创作,反以没骨金碧或青绿为多。师王蒙意趣的也颇不少,他的努力,对古法的探讨,尤多积极的意义,对古法中的可贵处,作了新的诠释。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花鸟作品

  花鸟画

  花鸟画内容极杂,工其中数项者即可享大名。赵先生却渊博如浩翰大海,禽鸟走兽,百花争艳,间以蜂蝶,无不静观精绘,形神兼备。禽鸟中燕鹤、鸳鸯,兽类中猿、猫、免、松鼠、大熊猫、乌骓,佐以四时花卉,真是洋洋大观。工笔花鸟,除勾勒边正确实外,贵在设色,有清一代花卉宗师恽寿平、创设骨画法、其作牡丹,艳而不俗,为后人师葆。蕴玉先生勾勒成形后先施正染,层层着色,不求浓艳而务为厚实,正染不足,佐以背染,色调明快中自有一种超逸的书卷气,直透而出,令人观后实有回味无穷之感。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作品

赵蕴玉书法作品

  书法

  他的书法也沉稳雅秀,隶书的造诣更高,1975在日本曾举行书法个展,而博物馆藏品中有八扇邓石如隶书屏,不慎散失一屏,为之补写而作旧,放在原作中居然不易识别,连知名艺文界人士前往观赏,无法相信是补书,直待徐邦达先生反复审定,方识别了出来。徐先生欣慰之余,赠诗一首,以文征明为苏东坡补赤壁赋缺三十六字典故,书为“欣看补白比文郎”。这一段艺苑雅事,也正说明赵氏书法的造诣。他兼长各家,五礼具备,尤擅行草,重要风景名胜区都留有他撰的楹联和匾额,只是一般画幅上所见书体以婉约胜,是为了较适合他工细笔法而书写的。

赵蕴玉扇面作品

赵蕴玉扇面作品

  艺术成就

  擅人物、花鸟、山水,尤仕女,技法全面,工笔、写意、重彩、白描皆善,章法严谨,笔墨挺秀洒脱,开拓了四川国画的新局面,代表了四川国画界的最高水平,作品曾多次在国外展出和发表,受到广泛的欢迎。赵老的一生,对于艺术的追求十分执着,一幅《蜀宫乐伎图》就花去了10年的心血,上世纪80年代,该画被带到日本参展,在日本引起轰动。一名日本商人出价18万美金意图收购,赵老不为所动。后来,大英博物馆也想要收藏这幅画,但赵老也没有同意。赵老希望他的画可以留在内地,让后人观赏,所以多次拒绝了金钱的诱惑。他长期在成都画院工作,院长田旭中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赵蕴玉的一生:“淡泊名誉,德启后人;精研书画,艺重当代”,横批:“高风永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蜀中四老,国画,赵蕴玉蜀中四老 国画 赵蕴玉
下一篇:白德松:艺术是苦行,我是走在其中的朝圣者_纤夫的足迹-重庆美术馆--中国-创作-体系||上一篇:抒情的诗人优雅的隐士___何多苓“山水光气”惊艳西安_山水光气-何多苓--开幕-西安-展览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