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沙
6月23日3点37分,国学大师、书画家、金石家文怀沙在东京病逝,享年108岁。
文怀沙祖籍湖南,1910年生于北京,青年时代曾受教于章太炎。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先生奔走在皖南、桂林、重庆等地,时有诗歌、散文、杂文、译文发表,在文学天地里崭露头角,曾用过笔名王耳,司空无忌。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活跃在文坛的学者,文怀沙一生专注学问,潜心研究。他所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无所不窥,而《楚辞》为其专长。1953年,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出版发行。随后,文怀沙陆续推出《九歌今译》《九章今译》《离骚今译》《招魂今译》以及《宝学概论》《楚辞今读》陆续推出,奠定了他在楚辞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以研究屈子为本,文怀沙终生弘扬孔子、老子、释迦,倡导“正清和”为东方大道之源。
文怀沙在学术领域另一重大贡献是主编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隋唐文明》《秦汉文明》《商周文明》《魏晋南北朝文明》暨200卷《四部文明》(1.4亿字)。其中,一百卷本《隋唐文明》有“唐全史”之称,共100卷,近6000万字,收录了古籍原典646种,是迄今为止首次对隋唐300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的全面的、学术的、总结性的大规模纂述,成为展现隋唐文明的精髓与核心的集大成者。
文怀沙的书法艺术造诣不逊于其对楚辞的研究。他的书法重视吸收各种字体的特点,把甲骨、钟鼎、石鼓、楚简及篆、隶、真、行、草等各种字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新风格,总的特点是古朴厚重、随意生动。在原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看来,文怀沙不是把书法当作一种技艺,而是其中蕴含着文人的胸襟、识见和审美趣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他将文怀沙的书法称为“文人书法”。范曾、庞中华均是他的弟子。
2015年,“文怀沙一百零五岁法书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汇集了文老近十余年来创作的书法精品70余幅,内容、形式、书体丰富多样,如“道德经随想录”系列等重要代表作是首次公开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开幕仪式上致辞,高度肯定了文怀沙先生的书法成就。展览结束后,文怀沙将曾在巴黎“东方艺术情韵大型展览”上展出过的30件作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文怀沙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头衔众多,收获赞誉无数,也受过很多质疑。他的性情并不含蓄,以至于留下的语录被人津津乐道。如“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还有“多吃肥肉多喝酒,多与异性交朋友,最少活过九十九。”文怀沙自比为一粒小小的沙子:“沙滩离开了沙子,就不会有沙滩;而沙子组成的沙滩足以怀抱海洋啊。”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位老人豁达开朗,快意人生,他甚至留下遗嘱:“死后把我的骨灰顺着抽水马桶冲下去。”如今,这位银髯飘拂的老人,带着他的传奇和谜团,永远地离开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国家博物馆,文怀沙书法 国家博物馆 文怀沙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