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东行记:布莱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麦凯瑞的亚洲摄影”嘉宾合影
1961年,11岁的美国少年史蒂夫·麦凯瑞在翻阅《生活》杂志时,被一组暗调的照片吸引。那组作品名为《季风》,出自新西兰摄影师布莱恩•布瑞克之手。拍摄《季风》时,布瑞克34岁,加入马格南图片社六年,是该社最了解亚洲的人。为了直观描述暴雨席卷后的昏暗和潮湿,布瑞克听取当地人的建议,将感光度只有12的柯达彩色反转片曝光度减至最低。后来,这组作品被认为是他的转型之作;而它,隔着杂志,打开了麦凯瑞对摄影的追求。
近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一场展览,让两位艺术家再度相连。正如展览名中的“东行记”那样,布瑞克和麦凯瑞曾在不同年代多次前往亚洲,用他们的视角记录了珍贵时刻。
展览“东行记:布莱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麦凯瑞的亚洲摄影”开幕现场 左: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刘香成、中:策展人伊恩·韦德
“两位艺术家曾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迹,但亚洲是他们创作生涯中无法绕过的一环:他们都曾长期深入地拍摄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香港。布瑞克对中国和日本情有独钟;麦凯瑞则专注于阿富汗、缅甸和西藏。然而,什么是亚洲——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否西方人才称亚洲为‘亚洲’?他们眼中的亚洲是怎样的?这些作品会与本地观众产生怎样的思想碰撞?作品的时代意义有哪些新的启发?”
开幕前,策展人伊恩·韦德接连抛出这些问题——两年里,这场展览已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和特乌鲁·怀特克里画廊先后呈现,但问题还未“解决”。因为,每到一处,它都“引发新一轮的思考”。
细说展览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两位艺术家的生平。
布莱恩•布瑞克,1927年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少年时就热爱拍摄南岛风光。1955年至1967年,布瑞克加入马格南图片社,此后与亚洲结缘:1957年,布瑞克首次前往中国,并在西方发布相关摄影专题;两年后,他成为唯一一位记录中国建国十周年的西方摄影师,成为当时最受赞誉的新闻记者。1961年,《季风》系列令其名声大噪;次年,他定居香港,一直呆了16年。值得注意的是,除摄影外,布瑞克曾是新西兰国家电影部的摄影指导,还开过电影公司,这份经历也影响了他的作品。
和前辈布瑞克相比,麦凯瑞的摄影生涯起于新闻实践。大学毕业后,他加入地方报社《今日邮报》,任摄影记者。1979年,麦凯瑞来到阿富汗境内,拍摄了反叛圣战者抵抗亲苏维埃政府的战争。次年,《纽约时报》《时代》等媒体刊登了麦凯瑞的作品,并授予其罗伯特·卡帕金奖。如今,麦凯瑞在亚洲已拍摄了四十年。和布瑞克一样,他曾为许多国际顶尖杂志和期刊工作,如《国家地理》《纽约时报杂志》和《生活》。但与其不同的是,麦凯瑞的不少亚洲摄影均已出版成书,包括《远大之路》(印度)《季风》《东南偏南》《礼佛之路:西藏朝圣之旅》以及最近出版的《印度》。同时,他参加了众多展览,并活跃于Instagram。
下面,我们一睹两位摄影大师的风采。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布莱恩•布瑞克,史蒂夫·麦凯瑞,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摄影布莱恩•布瑞克 史蒂夫·麦凯瑞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摄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