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势必跨时代_美育美术_审美改革发展中小学

编辑:王璐 来源:文化艺术报
 
  一周前,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暨第三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仪式闭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

  一周前,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暨第三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仪式闭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对一些长期以来没解决好的、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现状:80%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艺术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但仅仅靠艺术教育还远远不够。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呼吁,希望在国家层面出台一个加强美育的文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随后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学校美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2017年5月教育部深化学校美育改革督察报告,在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在高中教育阶段,全国86.43%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75.7%的中职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美育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各地各校积极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美育受惠群体不断扩大。教育部对200余所高校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2%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

  未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资源倾向“老少边穷”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认为,学校审美教育是青少年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种,艺术美是以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等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的美;自然美是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社会美是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科学美是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除了艺术教育外,中小学要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帮助学生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

  对于美育工作今后的改革方向,陈宝生部长也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具有压服的“无美之教”、慑服的“小美之教”、说服的“大美之教”、收服的“优美之教”、心悦诚服的“美美之教”这五重境界,要消灭压服、减少慑服、鼓励说服、表彰收服、追求心悦诚服,美育是关键要素。中国特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是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探索建立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动机制。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完善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要多渠道丰富充实学校美育资源,加快美育工作信息化进程,让广大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美育资源。要抓紧研制中小学校美育课程质量标准,不断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一体化的美育体系,实现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育,美术美育 美术
下一篇:莱安德罗·埃利希:在盗梦空间里遇“惊喜”_当代艺术莱安德罗_空间互动艺术家||上一篇: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文艺素养应从小培育_书法书法教育_学习少年能力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