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开幕仪式现场
上海作为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从5月初便开始落地一系列博物馆日活动。5月18日当天,上海市博物馆接待观众总人数84543人次,相较去年增长28%。其中,最受欢迎5家博物馆分别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
上海市博物馆规模图示
据上海市博物馆2017年年报中统计,截止至去年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25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20万计,每19.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每40万人拥有一座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一年全年接待观众总量为2268.32万人次,同比增长6.78%。
从数据中可看到,上海市博物馆观众群体逐渐在增长,那如何应对这一发展趋势,也许在本次“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可以窥见一二。
在世博会博物馆举办的“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
今年上海的国际博物馆日延续为3天,让社会公众感受到“博物馆与美好生活”的联系,是今年上海呼应“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的方向。在上海“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宗明表示,将以举办“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上海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展现“上海文化”标识度,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在5月18——20日,除了上海本土105家博物馆全部免费+4家博物馆半价开放;46家(场)博物馆开启博物馆之夜,延长开放至夜间21:00;215场包括展览在内的文化活动;“博物馆与美好生活”论坛举办外,
“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
更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的40余家博物馆,搭建共享平台,将文博资源集中于上海,开创“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并成立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举办博物馆教育联盟工作坊等活动。
对于这一新博览会形式,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利于将博物馆新理念和博物馆教育探索成果,得到形象、生动、直观的呈现。而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于秀芬表示,本次博览会更“实现了江南文化互溶互通”。
持续扩展博物馆空间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5·18系列活动正式全面启动开幕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教育博览会、论坛等大型活动设置在世博会博物馆。这两所博物馆均是2017年的新增机构,另外还有上海无线电博物馆。
上海市博物馆分布图
上海市博物馆的数量从2010年至2017年的8年间,便新增了11座。而从上海市博物馆布局上看,城市中心区域内环分布的博物馆数量最多、密度最高,总计66座,而黄埔、徐汇、虹口、静安4个区的博物馆数量为55座,占全市总量的44%。
博物馆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是上海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今年为更直观介入的公众生活,在5月初,上海便将“国际博物馆日”地铁专列便编入地铁10号线的正常运营班次,这条路线沿途经过新天地、豫园、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五角场等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上海城市地标,不管是来上海旅游、还是搭乘地铁,都能感受到博物馆能够连接你我他,使博物馆资源走进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国际博物馆日”地铁专列
这种直接切入社会公众生活的形式,对上海市博物馆来说早已成为拓展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办法之一。2017年上海博物馆便已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合作,在人民广场地铁站推出“流动盛宴——地铁里的上海博物馆”展示,以及4号线“上博百件珍品”号列车展示,也有上海汽车博物馆于浦东博物馆机场联合主办的“悦行之路”展览等。
目前上海不断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如上海博物馆东馆、闵行、奉贤等远郊地区的区域博物馆等,以市级中心馆与郊区分馆模式的探索,将会极大改善博物馆资源不平衡的情况。
所以,在未来,上海市区博物馆区域分布优化,实现科学化布局,仍是重点发展方向。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于秀芬表示:“上海的目标是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在加强文化地标建设上,积极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新馆筹建工作,打造上海文化新地标;同时在沿江(黄浦江)、沿河(苏州河)、沿轴(城市南北轴线)、沿路(杨树浦路)重点建设若干博物馆集聚群。”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吸引“新公众”
“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颁奖
今年上海“国际博物馆日”的3天时间中,有2天为周末,这将会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展厅。全市105家博物馆全部免费,平日票价较高的博物馆的4家博物馆也半价开放。可以说,在这个周末,只要你有时间,你可以逛遍全上海所有博物馆。
今年不管是大主题的“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还是上海细分的“博物馆与美好生活”,其中的关键点是建立与社会公众的连接。
历年参观人数
2017年是博物馆、文物亲民化现象的突破点,尤其在央视开播《国家宝藏》综艺节目后,一度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从年报中,可以看到近8年间(2010——2017),观众总量新增了1154万人次。在2017年青少年观众占398.88人次,是接待总量的17.58%。
而观众对于博物馆内容的关注,更偏向于艺术类和自然科技类的专题展览。仅上海博物馆来说,其“茜茜公主于匈牙利——17至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吸引观众69.5万人次,“山西博物馆藏古代壁画艺术展”接待观众51.9人次,而“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100天展期中,便吸引了38.4万观众。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分馆)在暑假期间的“如何复活一只恐龙”展,也吸引了29.4万人次观众。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于秀芬提出,今后要着力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确保每年能形成一批展现“上海文化”标识度、具有全市影响力,吸引公众关注,聚焦文化热点的博物馆展览。
近代翡翠卧佛
截止到2017年年底,上海市博物馆藏品数量达204.48万件/套,于上一年度相比,新增了8444件/套。2017年5月,英籍华裔企业家董淑贞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一件流落台湾多年的近代翡翠卧佛。而在近几月,上海博物馆也分别入藏了朱昌言两件罕见青铜旧藏和90件流失海外的古艺毯等。
这种不断完善丰富自身馆藏的举措,不仅填补了博物馆的收藏门类,也成为吸引观众的另一渠道。
博物馆教育正值“弯道超车”
启动“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
国际博物馆日这3天,上海组织46家(场)博物馆开启博物馆之夜,延长开放至夜间21:00,另外还有215场包括展览在内的文化活动。
而在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也举行了专题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全球推广仪式,与百度公司共同启动“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发布全国数字博物馆地图(一期),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超级连接”。
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
另外,在世博会博物馆2.3号展厅举办的“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现场近1300平米的展陈空间中,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36家文化机构,分别将自家博物馆最优秀的品牌教育项目展现出来,期间也带来了文明探索、工艺体验、雕版印刷的造纸体验、科技的秘境、尝试古籍和文物修复等20余场互动活动。
据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增路介绍,本次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得以举办,“是因为博物馆教育在整个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需求度越来越大,博物馆教育在整个博物馆当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个共享平台上,既能够对公众进行展示,也能让博物馆同行间找到先进的发展方向,逐渐拉平距离。”
南京博物院展区
浙江省博物馆展区
展厅中,南京博物院展区以“南博公众教育2017”为主题,用数据串联南京博物院2017年在公众活动中的教育成果,并带来其开发的古籍修复体验。浙江省博物馆展区则以文人雅居的陈列形式,体现江南简约雅致的书香意气。而安徽博物院展区融入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色调,同样将自身博物馆建筑的元素融入展厅的,还有宁波博物馆的成砖瓦结构、瓦爿墙的外墙、清水混凝土墙面的展区环境,另外,苏州博物馆也带来了妙手绣苏博—片石假山苏绣制作…
“艺匠古今”主题展
“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
除此之外,进门便印入眼帘的上海博物馆展区,本次更带来的”艺匠古今“主题展和“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2个特色教育展,首次比较完整的呈现了上海博物馆SmartMuse教育品牌旗下,”亲子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展览、博物馆游艺、博物行旅平台、书籍与绘本、资源和资料“等7个品牌。
“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现场
“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展出了中国12件经典古建筑模型,以人关于建筑的记忆和建筑本身的工艺结合讲述,从中了解人与建筑、文化创作和工匠精神。如果说“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讲述的是经典,那“艺匠古今”主题展则以小清新的感觉,让观众能跟随主人公设计师阿鲲,一起寻觅传统工艺。展厅布置以绘本《艺匠古今》中设计师阿鲲搬家之后发生的故事为展线,分别串联起蓝印花、竹编、织绣、木版年画、宜兴紫砂、苏州制扇、常州梳篦、景德镇陶瓷、漆器、灯彩等十多种传统工艺及展品。这两个展览形式,均能让”观众从中发现更多,并会仔细去阅读思考。而这样的展览也可以放到各式各样的空间,如人流量密集的机场、火车站,甚至是商业空间。”
陈增路认为,本次将展示、推广、互动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其实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方向之一。
“遇见风景:侧耳·上海博物馆之夜”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在5·18当天晚上,也举办“遇见风景:侧耳·上海博物馆之夜”,通过直播、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分享馆藏资源。
而据年报中统计,在2017年,上海市博物馆共策划各类社会教育活动22955场次,其中公共讲座551场,学生教育和亲子活动22404场。博物馆围绕专题展览,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深受观众欢迎,如“山西博物院藏金元时期墓葬壁画赏析”等系列讲座,青浦区博物馆根据“青龙镇于海上丝绸之路”展,设计的“探青龙古镇 创丝路新风”系列活动。
“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现场
对于观众在博物馆教育上的需求,陈增路觉得“这将是中国博物馆弯道超车的点,因广大的需求和市场,使这一板块有很大上升的空间。”他举例,上海博物馆的教育课程或亲子活动,上线之后会在极短时间内被“秒杀”,“从中便可以看出现在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量。而对于我们从业人士来说,处于这个阶段是我们的机遇,也是幸运。“
在2017年博物馆参观人数上,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在纪念馆群体。据统计,上海市纪念馆接待观众数量超过70万人次,同比增了165.74%。而在对未来博物馆发展规划中,“用活博物馆文化资源是重点方向之一,包括推送红色主题文化,深化研究丰富’党的诞生地’初心教育活动”,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于秀芬表示。
超级连接“新方法”: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成立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本次国际博物馆日中提出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3个博物馆发展推进的方向。
2017年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成立
去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由上海博物馆牵头的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成立,当时首批11家博物馆加入。这一联盟有效的整合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资源,推动各博物馆间在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合作,促进了馆校之间的联动,开始共创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今年的5月19日,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联动三省一市博物馆资源,并陆续有上海市博物馆新成员加入。
因此,在未来,文化的共建共享和跨机构合作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联盟的成立有利于规范博物馆行业的管理、服务规范和标准,能“加强规范制度建设,完善各博物馆运行管理和服务相关制度,进而初步形成博物馆管理和服务规范标准体系”,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于秀芬在谈到未来博物馆发展方向时提到。
她希望,联盟今后能形成长效机制,搭建好长三角博物馆资源展示和共享的平台,打造博物馆教育的金名片。
上海博物馆数字中心综合页面
在2017年10月,国家文物局便公布了2017年度“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名单,上海市共有6大项目列入项目库。这些项目从文物遗址遗迹、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互联网+文创开发等方面入手。今年5月初,上海博物馆便建成了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其未来“智慧上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上海市博物馆的发展中,这一板块也亟待建设推进。
目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发展和机会,也从全方位改变着博物馆的传播方式。年报中提到,上海市博物馆要在使藏品保护、运行管理变得更“智慧”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注重发挥智慧的方式在让文物“活起来”中的核心作用。
所以,上海未来将会建设更多元的博物馆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地域内涵 创意融合”的博物馆文化产品,让博物馆的类型更丰富,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