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老岭南复活了

编辑:Jina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东清远与广州花都的交界处,有一个古村落,叫“故乡里”。其实,村子建成仅5年,不过村里的一砖一瓦、一个个老物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准确地说,故乡里是一座表现岭南民俗的主题公
广东清远与广州花都的交界处,有一个古村落,叫“故乡里”。其实,村子建成仅5年,不过村里的一砖一瓦、一个个老物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准确地说,故乡里是一座表现岭南民俗的主题公园,它采用原址搬迁的方式,直接选取岭南水乡的古旧材料,真实再现岭南古村的传统风貌,是广东省首个集中华民间绝艺展示、古建筑群落展现、民俗风情表演为一体的古村落。  

走进大门,右边是一座三进三开间的祠堂,名曰“大夫祠”。修建祠堂的砖瓦是从广东村镇中废弃的老建筑中淘来的,经古建专家和能工巧匠的努力,再现了广府地区的祠堂风格。祠堂内一座金楼全身雕刻,立体感极强,展现了岭南著名的木雕高超工艺,楼中多处镶贴金箔,尽显祠堂的金碧辉煌。祠堂内展示了已经消失的老行当、旧时的广教书塾、武术文化、行旅文化等。还有旧时的秤、尺、算盘、锁匙、帐钩、厨房用具、茶壶茶桶、幼儿用品及当时的旧电器等生活用品,这些无一不是原汁原味的旧物。广州“古痴”邹永生即为故乡里提供了几千件珍贵藏品。 

走出祠堂,经过一座小桥,前面是大户人家、中户人家和小户人家的几处宅院。只见大户人家的门檐石雕玉琢,十分华丽,三进三间两廊通堂大楼格局,高高的镬耳山墙好似官帽一般。中户人家是三进三间二廊结构。小户人家则是“明”字格局,面积不大,但小巧规整。 

三处宅院里用蜡像形式再现了“太公分猪肉”、“广教私塾”、“嫁娶”、“当铺”、“过大年”、“色粽子”、“炸煎堆”、“拜干爹”、“姑婆屋”等8组岭南祖辈的生活情景,让游客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旧时岁月。 

大户人家里正上演拜干爹的场景。北方人认干爹干妈,在广东叫“契爷”、“契妈”。“上契”是人们建立起的血缘和姻亲以外的一种伦理关系,仪式十分隆重。上契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富家担心子女“命薄”,契上一位体力劳动者作契爷,以托契爷的“粗命”令孩子身壮力健;有的希望攀龙附凤,千方百计认富者权贵为契爷;有因情谊而上契,也有为报恩而上契;甚至有契水埠头、契村头古树以至契神灵菩萨以保佑孩子平安。 

小户人家正在“炸煎堆”。“年晚煎堆——人有我也有”这句珠江地区的歇后语,说明了煎堆是春节家家必备的食品。用糯米粉包着和糖的苞谷,放到油镬里炸透,就成了甜滋滋、香喷喷的煎堆。直到现在,煎堆仍是广东人喜爱的日常食品。“九江煎堆”和“龙江煎堆”更成了广东特色点心。 

出了宅院,我看到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市井百态铜像。这边,一个粗心的少年不慎打翻斗箩,面对一地张牙舞爪的螃蟹无从下手,颇为狼狈。指示牌有简介,“倒泻箩蟹”在广东话中用来比喻遇到突发困难、束手无策的尴尬状态。那边,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什么,原来是在“讲古”,即艺人用粤语说书。广东民间有饮茶讲古的习俗,有业余消遣的,也有以讲古换取口食的。讲古是人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一种形式。旁边,一个人扮成公鸡造型,吹奏唢呐,这叫鸡公榄。沿街叫卖腌榄的小贩以此来招徕客人,颇具广东特色。这些广东民俗小典故,着实吸引了外地游客。 

一条小河贯穿村子,两岸景致清雅秀美,碧水、绿树、古墙、漏窗、小桥、回廊交互融合,宛若一幅岭南水乡的风景画。我走下衍庆桥来到天后庙,这是岭南水乡最常见的村庙,俗称“娘娘庙”。传说天后娘娘是掌管水的神,因此多建在村边河岸旁。它不仅是古代村民的精神寄托,更是维系村民伦理道德的一处公共场所。邻里间遇上纠葛时,往往到这里“对着神灵誓愿”,表白心迹。一旁的文奎阁高19米,首层供奉土地公,二层供奉关公,顶楼供奉的文魁星,能保佑村中多出功名。在耕读文化盛行的年代,它是全村建筑的亮点。 

村里有祠堂、民居、碉楼、戏台、楼阁和铺面,用去了300多万块旧青砖。它们似乎无言地告诉人们:老岭南复活了。(赵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岭南,复活岭南 复活
下一篇:炎帝故里之争涉及四省五地 投资过百亿元||上一篇:吴式求:重现唐宋普通话(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