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即墨古墓三次被盗 文物丢失频繁保护成难题(2)

编辑:秋痕 来源:半岛都市报
 
胶州:明代石马被“牵”走
胶州古文物分布较为密集,因而被盗墓贼频频惦记。最近几年该市发生的文物被毁事件,本报还曾多次报道:今年 3月24日,胶州两匹数吨重的明代石马被窃贼开着 胶州:明代石马被“牵”走
胶州古文物分布较为密集,因而被盗墓贼频频惦记。最近几年该市发生的文物被毁事件,本报还曾多次报道:今年 3月24日,胶州两匹数吨重的明代石马被窃贼开着吊车“牵”走,后经过公安部门侦破,流失的文物才被追回;去年 8月,胶州市九龙镇盛家庄村东侧一处挖土工地施工者探出西汉古墓群,当晚就与同伙连夜偷挖,不料挖到墓穴底部时发生塌方,最终引发死亡事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周时期的西皇姑庵同样遭贼手。2008年 3月,作案者携带金属探测仪、洛阳铲、炸药等物品进行盗掘,所幸作案过程中并没有探测到古文物,并在返回途中被巡逻民警抓获。同年9月,4名作案者因盗掘古文化遗址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000元。
除了盗挖之外,未经文物部门许可的随意开发建设行为也对古文物造成了不小伤害。2009年,胶州市九龙镇小闹埠的汉代墓群之上规划开建工业园区,在经文物部门抢救性挖掘后,出土了铜镜等数百件珍贵文物,正待进一步挖掘整理之时,施工者为赶工期昼夜施工,终于将古墓群所在位置开挖整平,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当地工业园。
距今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如今也有人在上面挖了蓄粪池、开凿灌溉机井,由于该遗址层较浅,仅离地面约40厘米,这些行为都使遗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墓为何频繁被盗
缺人缺钱,保护成空谈?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乏盗墓者的身影,而且,从地下盗挖出来的文物都是真品,售价颇高。最近,国内古玩界盛传有人收集到一批刚从地下出土的战国刀币,有数百枚之多!这些本是国家的财宝,被发掘者转手倒卖却变成了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个人财产,并收入囊中。可以说,大量犯罪分子的出现,首先就是受利益驱使所致。那么,古墓葬的频繁被盗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文物保护被“架空”
据介绍,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施工单位在没有经过考古部门前期论证的情况下,就已匆忙开工,很多文物古迹都是在施工时才得以发现,此时很多文物都已被人为损坏,而后文物部门不得不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也就使得文物保护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如果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前,严格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先期让文物部门对现场进行勘探、发掘,之后再进行施工,就能让文物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保护欠缺人力物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谈起文物保护,一位在岛城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感叹道,在文物保护地设立保护标志,按比较保守的每个3000元至5000元计算,其投入就是一个不菲的数目。仅此一项,就让很多文保单位不敢轻易“出手”。此外,野外文物保护地按照每年每处600元看护费计算,仅胶州市的数百处野外文物保护地就需要几十万元!
记者采访得知,各个区市虽已设立文物保护部门,但这些部门的人员编制相对较少,而且文物保护地主要分布在偏远的野外,面广量大,甚至还有不少分布在山岭地区,就算是每天在外巡逻,也无法完成看护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如今虽然各区市都已建立文物保护机制,而且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仍显得捉襟见肘。
“盗墓分子只考虑盗窃出来的文物卖多少钱,从不考虑文物保护的意义!”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告诉记者,文物的丢失,更多的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丢失,而且地下文物还有不可再生性,绝不是仅仅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发动群众力量参与看护
在文保部门欠缺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记者从青岛市文物局了解到,目前,青岛地区已经建成了市、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并给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聘请了文物保护员,决意不再让古墓葬处于无人照管的尴尬境地。
胶州新发现131处文物
近日,胶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正在与各个镇联系,准备签订《胶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责任书》,以期加强对野外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作为胶州文物保护的主管部门——胶州市文化局,也在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文化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等时机,在全市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胶州市考古人员通过地毯式普查,在全市范围内新发现了131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27处、古墓葬66处。同时,还对其中30处重点不可移动文物及时公布为“第四批胶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
业内人士还建议,可以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文物保护基金会,专款专用,切实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现状。
胶南自创村民巡查制
“我们在青岛地区首次聘请村民巡查古墓来保护文物,先后聘请了12名古墓、古文物看护人。”7月17日上午,胶南市博物馆翁馆长告诉记者,胶南古村落遗址和古墓都比较多,便想出了让当地村民参与巡逻的办法,这些参与保护古墓的村民每天领取一元钱的看护费,这些钱则由胶南市博物馆支出。
“钱虽然不多,可大家特别有责任心!”翁馆长介绍说,这些看护员大都是老党员、老干部,责任心特别强。
家住胶南张家楼镇土山屯村的卢其聚,是该村的一名古墓看护员,今年 57岁的他已经守护了10多年,每天早晨起来不管家里活忙不忙,他都要到5里路之外的古墓区进行“巡逻”。“我一直把博物馆专家的嘱托记在心里!”卢其聚告诉记者,他不仅负责看护古墓,而且还随时随地给村民普及文物知识,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会立即联系村里的民兵去排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即墨,古墓,被盗,文物,频繁,丢失,难题,保护即墨 古墓 被盗 文物 频繁 丢失 难题 保护
下一篇: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不能湮没的大笛子戏||上一篇:国家文物局局长:大运河文化遗产面临严重威胁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