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欣:空行_写于“祝铮鸣个展”前_中国画--生命-绢本-设色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祝铮鸣  没有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宣称达至绝对意义上的完成。倘若停笔、进而装裱、悬挂意味着创作阶段的达成

祝铮鸣

  没有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宣称达至绝对意义上的完成。倘若停笔、进而装裱、悬挂意味着创作阶段的达成,那么从观者的阅读角度而言,此时的作品则被置于一个悬而未解、亟待阐释的起点,周围布满了由这个起点生发的众多不可预知的线路。这意象让人想到迷宫。艺术家祝铮鸣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将阿里阿德涅手中那用以逃离的“线团”潜藏,不作明示,只留暗喻明灭其间。至于观者选择怎样的入口、出口来经过这些画面,意识从哪里来、又奔向哪里,撷取“线团”或者沉湎于中,都有绝对的自由。

  正如作品总能缓慢而明确地分泌出艺术家的个性、气质,笔底物象通常被认作是艺术家的分身。在以“人”为创作对象的诸多艺术家笔下,分身未必明确地指向艺术家个人,很多时候隐现的是多棱镜形态,引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印象,恰如人的“多面”:而人性中极具共性的“多面”已然超越了表象的“个人”。真正的艺术以“个人”为原点,却不止于“个人”,借助艺术家的内在自我延展开去进而链接到个体之外的人类共命中,渐次完成由个性到共性、由聚焦个体生命意识到面向所有人类生命意识的维度转换。这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何会轻易地在遥隔几个世纪、源于相异时空的作品中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初见祝铮鸣作品并深感投契时,我与她素昧平生。而潜心之作,即使空灵杳渺如羚羊挂角,真性探微终究有迹可循。

祝铮鸣 刹那 70cmX90cm 2013年 绢本设色

  空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道家的“无”已有与“空”相近似的意涵,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处事,顺应自然,涤尽机心见真纯。“无”与“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长久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中国艺术的美学核心,正如传统水墨讲求离形得似、得意忘形,越过可见的物质形态抵达不可见的生命真境、宇宙真性,而“真”性往往存于不明确的“空”“无”之中。明人龚贤所言的“唯恐是画,是谓能画。”大抵是认同明确呈示客观物象往往囿于既定语义而难以承载更多,反而成为创作的障碍,失落了抵达“真”性的路径。

  “空”是一切的前提。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空”既显现出空的意义,又含蕴满的价值——唯有涤除不必要的杂念,才能留出足够余地准确而有效地吸收养分、安放真实生命体验、进而转化成为思想观念的可视化语言。当艺术家的视觉甚或意识捕捉到某一物象,在“空”的心中成竹进而引来脱离表象的“忘法”,“忘法”并不意味着对成法的弃离,很有可能成法在“忘法”之后再度成形、弥合成为其来有自的新法,不执着于物象形态和笔墨技法,而是观照内心的真实状态,直追“法我两忘、物我冲融”之境,在忘物、忘我、忘法中达成物、我、法的合一。

  祝铮鸣便是持有此种创作观的艺术家。她安住一颗“空”心,依凭这颗“空”心包纳、吸收、消化这个世界,也凭它去观察、思考、创造另一个世界。通读她创作于2018年及此前作品,细扫出一条小径,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伴随时间而来的讯息。少年时代翻阅的书籍、观察过的植物、寓所周边如画的山川、古董收藏、旅行印记以及中西方视觉经典、当代艺术等等都转生成资源库,待她创作时随时调取,然后仪式化地归还回去,只在作品中印下一团影迹、一个遥远的氛围,缓慢释放出超越记忆、超越现实、超越自身的“空”。

祝铮鸣 仿佛 2014年 绢本设色 62cmX83cm

祝铮鸣 灵隐 绢本设色 2015年 87cmx95cm 

  艺术创作自有其上下文,文化传统亦如此。水墨是流动的语言,又是遥接传统文脉的艺术形态,古人试图借助它来呈示传统之于自身的落点,而当旧有叙述方式无法承担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以旧为底、发明新的语言。在全球文化资源已成为人类共有精神养分的21世纪,相较于古人,今人面临的世界更为丰富复杂,不仅要理解自身文化系统的整体特征,还要有从多元文化视角反思自身文化系统的能力。祝铮鸣在作品中抛出一记从未身处当下的表情,发出对个体生命意识及生命本源的追问,她以冷淡、疏离的笔致思考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以视觉的方式遥应了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的“同时代人”理论,从而使得她的作品形成一种立于所处时代又与之保持适度距离的状态。她倾向于叙述永恒而非瞬息,笃信永恒的性质存在于“空”心的体认与表述中,而与时代过度贴合在她看来容易钝化自我感知,一入俗流则无从审视。此种认知或许在祝铮鸣参观奈良国立美术馆时就已确立,当两大文化谱系的高品质作品——东方木佛造像与西方现代艺术,并置一处却异常和谐地展现之时,她真实地体验到艺术根本没有时代、国度、画种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也或许更早,在她触摸中西方传统经典、以包纳的“空”心感知中西文化异同的时刻。她经过许多他(她)人,但都未作停留,而是切己体察、择取他(她)人与自身投契的点编制出属于她的“精神百衲衣”。其上“布块”如今已不太分明,痕迹交融,共同为叙述祝铮鸣的世界观而存在:牧溪、沈周、金农、李叔同、何绍基,米开朗琪罗、马蒂斯、欧姬芙、罗斯科……无论是极具个人精神特质的造型手法、体认世界的独特角度,还是古淡朴拙的审美品格、抛向生命本质的情感状态,都曾对祝铮鸣的风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还有隐约的文学家、电影家的影迹,沈从文、许地山,黑泽明、是枝裕和、三岛由纪夫都或多或少地被她经过。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生命,绢本,设色,祝铮鸣 中国画生命 绢本 设色 祝铮鸣 中国画
下一篇:李相武:丰盈的诗意_淡淡的乡愁——解读青年“视觉诗人”叶佑天影像作品《仰望明_叶佑天--是在-仰望-意象||上一篇:陈履生:荫馀_余阴_-建筑-美国-安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