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在“后生命”时代,失去主动权的人类将如何评价艺术?_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艺术家-人类-作品

编辑:彭菲 来源:凤凰艺术
 
  《后生命》  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届双年展共邀请了来自世

  《后生命》

  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届双年展共邀请了来自世界十个国家、三十余名艺术家、五个国际名校的工作室在这里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观点和成果。展览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分为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

  展览延续了2016年“技术伦理”的主题风格,是继“技术伦理”后一个更深入的探讨着技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人类与“后生命”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时而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语境,但是毫无疑问这又离不开对人本身在未来进化的关注。在后生命时代,失去主动权的人类将如何评价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Maree Ringland 以及多位艺术家代表出席了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担任主持人。在展览开幕现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致辞表示:

  当今,各种新材料、新媒介、新艺术为艺术家思想的探险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宽广的试验条件,而艺术家在运用新材料、新媒介、新艺术的同时,更多地将其当作一种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文化关切,由此,“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正在发生时的艺术形式,折射出全球艺术发展新的趋势。

  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表示,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旨在为国际媒体艺术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学术互鉴提供一个桥梁,给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并且开拓学生视野和启发创意的舞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这次展览致力以最佳的姿态,为国际媒体艺术界的艺术家、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交流舞台,更完整地呈现艺术家的成果和创意。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促进艺术与技术跨领域媒体的交流,促成《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顺利举办。

  展览开幕前,中央美术学院与优必选科技公司举行了建立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希望通过与在行业领先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为更好培养跨领域人才,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希望今后能与更多优秀企业合作,建立跨领域的联合实验室。

  “后生命”Vs“技术伦理”

  据了解,本次展览主题命名为“后生命”旨在探讨在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日渐受到关注的后人类理论语境中,“生命”这一古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人在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共处时,处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微妙变化的地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此次展览主题“后生命”十分新颖,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后”(Post)表明了对一种事物已有性质的重新考量与超越。对艺术家而言,“生命”这个词是艺术创造的永恒主题,用今天的视野来看待“生命”,把"生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延伸出“生命”的不同意涵。本次展览从不同维度对“生命”的本质与形态进行探索,展示了“生命”新的诞生方式与存在状态。

  2018年是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旨在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与理论实践,让公众和产业之间产生对话。在2016年首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联合主办,主题为“技术伦理”,其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基因技术与元科学这五大当代科技支柱,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由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而今年双年展的主题则为“后生命”,主要包括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这六大板块。展览主体则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从存在于算法中的虚拟生命、基于机械构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为介于生命定义模糊边界的合成生命来阐释生命这一主题。作品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

  在比较两届多媒体展览—“技术伦理”和“后生命”的异同时,策展人费俊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展览延续了2016年“技术伦理”的主题风格,但不同点在于,“后生命”是继“技术伦理”后一个更深入的话题,它更深入探讨着技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费俊说道:

  如果说首届技术伦理的话题更多是一个广泛的认知,那“后生命”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加精准、聚焦的话题上,它使得我们更多关注生命本身。

  除此之外,展览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像是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艺术家能够有机会和科技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互相交流并深入合作,驱动着艺术与科技的研发和孵化。

  失去主动权的人类将如何评价艺术?

  正如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邱志杰所言,今天我们所知的生命,从它诞生之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断地走向后生命状态。还原到最基础的层面上的时候都是基本粒子。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只是它们的组织形式的区别。生命只是一种不断进化的关系和一种此起彼伏的形式,以及一种自我感知的能力……后生命,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谦卑:那就是我们对什么是生命的边界,依然一无所知。

  那么,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全球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类开始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与地球的关系。我们是否具有勇气将作为万物尺度的“人”真正去中心化?

  对此,策展人费俊如是说,“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其实人的自尊是很薄弱的,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接受比自己低等的物种,或者新物种,但我们很难接受一个比自己高等的生物。”在他看来,人类似乎还没有做到失去主角光环的准备?

  在现行的世界里,我们以人的标准衡量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以主人的身份制定规则,但当我们真正失去“人类中心化”的主动权时,人类将如何评价艺术?在探讨人类与“后生命”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时而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语境,但是毫无疑问这又离不开对人本身在未来进化的关注。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在《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现场,我们将从艺术家们的创作中,感受他们对“后生命“概念的理解。未来的新技术,改造的一定不仅仅是人类,而更重要的指向是它会改造人类和其他生命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后生命“时代,人类,你准备好了吗?

  2018 BMAB“后生命”主题展览

  “后生命”主题展以“后生命”为主题,重点探讨在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日渐受到关注的后人类理论语境中,“生命”这一古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人在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共处时,处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微妙变化的地位。展览主体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从存在于算法中的虚拟生命、基于机械构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为介于生命定义模糊边界的合成生命来阐释生命这一主题。作品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

  数据生命

  数据是否能够形成生命?

  如果是,会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

  《神经风景》是数字重建神经元的视觉解释。这些结构实际上是思想,记忆,情感的雕刻。 通过将神经元数据转换为虚构的景观来将心灵的无形性与其潜在的物理对应物进行对比。

  你愿意把你的生死托付给人工智能吗?

  我们如何预防数据恐怖分子?

  人工智能一定要像人一样思考吗?

  打苍蝇的运动将由视频设备记录下来,然后由定制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输出至机械手臂。手臂会根据家蝇在靶上的相对位置,用左轮手枪进行实时瞄准。如果在靶心检测到一只家蝇,则机械臂会立即扣动手枪扳机。

  数据能表达情感吗?

  算法生成的作品是否可以称为艺术?

  这是对数据访问和可视化方式的思辨和诗意的想象,作品涉及数据的双重性质—— 实质性和短暂性:这些实体聚集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数据转换,使感知成为计算的条件和过程。

  如果动物能和你聊天,你会把一匹马加为好友吗?

  通过可视化数字图像的聚合和组合,描绘了计算机视觉遭遇身体参与和交互方式进行后留下的数据阴影。数据阴影是我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数据痕迹和数据模式。观察变化模式作为研究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去影响、说服和变现监视数据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机械生命

  是人类在决定机器人的命运

  还是机器人在决定人类的命运?

  《御御签》是艺术家的首个艺术-科技实验项目“Alter versus Deep Belief”的一部分。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展厅现场的观众与位于东京科学未来馆的Alter机器人通过网络实时接通。通过与Alter的互动,Alter会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进行转码,并通过自身的声音系统进行实时的重新解读,并将这一独特的声音讯息作为御御签发送给参与者。

  机器人一定要服从人类吗?

  你愿意付费欣赏机器人表演吗?

  《机器人歌剧》是由 8 个半自动机器人表演的 35 分钟的机器人歌剧。该项目结合了创意机器人、媒体表演、音乐和互动媒体艺术等领域,将艺术家编制的算法/编舞概念与受众驱动的代理融合在一个 42 x 25 米的大规模表演交互空间中。该项目通过建立一个表演环境来探索机器人表演团体的概念,以此将这些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汇集在一起。

  科技能否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仙鹤风筝升空后,由腹部风轮带动两级齿轮转动,仙鹤脖子可左右传动,脖子没转一次,嘴巴可开合四到五次,并发出模拟叫声,十分逼真。

  你想成为自己梦境的导演吗?

  “COCOON”是一个可编程的梦境机器,由MIT流体界面实验室的工作合成实现。当做梦者进入睡眠状态时,COCOON会利用大脑活动、肌肉紧张、心率和通过穹顶揭示的运动数据来跟踪三个睡眠阶段。用气味、声音和肌肉刺激的方式引导梦境的内容。

  赛博格:人和机械之间的界限在哪?

  机械生命需要情感吗?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系统不管内部如何变化,其熵值总趋向极大。而薛定谔认为,生命体之所以免于消亡是因其能通过吃、喝、呼吸等新陈代谢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机械体试图通过某种途径来代谢掉自身熵值时,比如学习人的,或者自然的做法,是否就标志着其真正成为“生命体”?

  机器可以思考吗?

  在机械手臂的控制下,麦克风和喇叭形成一个回授场。在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具有生命特征的对话的状态,尝试着接触,但在接近时产生的刺耳声音使他们马上分开。他们在这个声音的回路中互相观察,试探,接近又分离。

  合成生命

  合成生命会创造新物种吗?

  人体改造的到什么程度就不能算作人类?

  “再生的圣物”是艺术家艾米·卡丽( Amy Karle)利用人类干细胞的潜能而创作。她以3D打印技术制作了形状为人手的生物打印支架,并将之放入可生物降解的 pegda 水凝胶中,这种水凝胶会随时间推移而分解。艺术家参考了人们如何用圣物箱展示遗物,并以类似的方式将细致的骨骼雕塑放置在玻璃生物反应器中。

  如果有一种生物靠自身就能完成星际间旅行,这种生物应该有什么特征呢?

  《轨道编织者》是艺术家刘昕创作的一个具发射、拖拽、回绕拉线功能于一体的穿戴式电子机械装置。在零重力环境下,装置射出的拉线前端会附着在目标表面,附着成功后,在身上的线轴回绕,收回拉线同时把佩戴者拉向目标方向。

  你会收藏一个培养皿里培植出来的雕塑作品吗?

  人类是否要担负起使“人造生命”幸福的责任?

  艺术家根据危地马拉解忧娃娃的形象,在人造子宫中培养了现代版的解忧娃娃,以生物组织工程培育了这七件雕塑作品。作品采用特殊的可降解聚合物(PGA 和 P4HB 或 PLGA)与外科缝线为材料,并在其中植以半活体细胞,后以手工制作而成。

  如果信息可以在大脑中被人工存入或删除,你想存入什么?抹去什么?

  作品在概念和物质层面检验了为创造虚假记忆而使用生物技术支配大脑可塑性的场景,以及生理和心理处于分隔边缘的可能性在伦理和美学方面的含义。该作品探讨和批判了“人体冷冻技术使永生成为可能”这一命题。人体冷冻技术主要研究在液氮中保存人体,为那些希望被低温保存以便在将来“醒来”的人们带来了曙光。

  你愿意接受体内植入人造器官吗?

  “心房”是一个大型沉浸式装置,意在探索器官移植和生死之间的模糊门槛。作品包括一个多通道视频投影,一个用于现场演示的全功能心脏输液设备,声景及单通道视频。该作品的标题意在指出在器官移植过程中身体各部分跨越地理,时间和人际距离的能力。

  人的身体是否也可以是能源原料?

  该装置作品以五个“血液”电池为突出特色,由共计7升的经蒸馏水稀释的艺术家血液(添加防腐剂)置入11个容器组成。

  如何安抚一棵会发脾气的植物?

  《植物致动器》是一种新型植物生物数字混合接口。用户在软件界面上点击植物的叶子,可以实时关闭实际连接植物的叶子。传统上,植物被认为是固定的生物,在其栖息地或花园中始终是静止的。然而,植物确实表现出查尔斯达尔文首次观察到的“动物样”运动。

  你会购买靠你自己的DNA生成的饮料、皮衣和旅游鞋吗?

  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基因信息会被随处贩卖的社会?从唾液中粗取DNA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作者通过把这个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化学溶液都替换成可食用的溶液,并为此制作了一台专门用于这个实验的仪器,使得实验最后得到的液体真的可食用。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个人的DNA变为一种可食用,可贩卖的“商品”。

  记忆是否应该可以被完整的储存或者恢复?

  《当我再来看望》是以护理院中痴呆患者使用的助记设备为原型。作为试验场地的艺术装置包括患者的床和侧桌,配有交互式装置,用于提醒用户他们的亲人何时将再来看望。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设备发送他/她下次来访亲人的提醒。

  2018 BMAB“艺术与科技”实验空间

  艺术与科技跨领域实验室已经成为面向未来的融合式创新新模式,这种实践不仅在改变科技界的研发模式,也为长久以来以工作室为核心的艺术家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艺术与科技”实验空间邀请如MIT Media Lab等多家代表性的国内外实验室参与,集中呈现这些实验室的理念、实践和方法,并展示与“后生命”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及艺术作品,展示物料包括但不局限于研发原型、作品原型、演示视频、技术Demo、文献和出版物等;本空间通过展览、工作坊、圆桌对谈等交流方式,旨在交流跨领域实践经验、打造跨领域孵化机体和催化跨领域艺术合作;展览还特别推出中国传统民间的艺术与科技成果项目展示,拓展艺术与科技的历史维度。

  关于“下一个自然网络”,各种虚拟世界、打印的食物、有生命力的城市、疯狂的机器人等等,科技无处不在,它将成为我们的下一个自然。我们该如何与它和平共处?“下一个自然网络”就是21世纪里的一个自然组织,旨在与自然同步前进而回归自然。我们举行讨论、开展活动、举办展览、出版刊物,并创造出一些将生物和技术有机结合的作品。因为我们最终要拯救的不仅是熊猫,还有人类自己。

  2018 BMAB试听演出

  作为双年展的组成部分,展览还在央美美术馆、CHAO艺术中心共同举办多场面向公众的现场视听演出。

  在三里屯CHAO艺术中心的“夜间博物馆”活动当晚,多领域新媒体艺术家一起打造一场艺术狂欢夜。人们沉浸在“后生命”的氛围中共同体验在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日渐受到关注的后人类理论语境中,“生命”这一古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人在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共处时,处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的微妙变化。

  活动现场通过系列视听演出,从“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三个维度,以算法中的虚拟生命、基于机械构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为介于生命定义模糊边界的合成生命全方位阐释“后生命”的意义。

  展出作品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 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家,人类,作品,新媒体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艺术家 人类 作品 新媒体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下一篇:路易威登北京办展览_呈现以艺术的羁绊_路易威登-艺术空间-展览-艺术-艺术品||上一篇:上海当代艺术馆推出“众妙之门”群展_艺术家-的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