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联绵词(亦称连语、謰语),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只包含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这些不同的写法,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词形表示相同的音节或表示某一联绵词的声音在其发展过程中略有变化而已,所以不能从词形上去凿求联绵词的意义。这些道理,古代训诂家是不懂的,其误解联绵词的例子指不胜屈,以下略举数例,藉窥一斑:
犹豫 这个习见的联绵词,古人每每误解。较早的如《尔雅》、《水经注》和《颜氏家训》,都是从词形上凿求其义,如《颜氏家训·书证》云:“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於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页387—388)其後李善《文选》注、颜师古《汉书》注、司马贞《史记索隐》、孔颖达《礼记正义》、李贤《後汉书》注、孙奭《孟子》疏、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王楙《野客丛书》、叶梦得《巖下放言》,以及字书、韵书如玄应《一切经音义》、慧苑《华严经音义》、丁度《集韵》等,无不对这个联绵词作出误释。宋人王观国的《学林》和明人方以智的《通雅》,都是在训诂方面颇有成就的著作,但释犹豫一词亦未为得。直至清代黄生、段玉裁、王念孙、郝懿行、邓廷桢等人,对这个联绵词作出了正确的训释。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古有以声不以义者,如犹豫双声,亦作犹与,亦作冘豫,皆迟疑之皃。”王念孙云:“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经义述闻》卷二十九《通说上》“犹豫”条)又云 :“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其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经义述闻》卷二十九《通说上》“无虑”条)
狼狈这个联绵词也常常遭到误解,从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六)、苏鹗的《苏氏演义》(卷上)直至旧《辞海》(合订本876页),都把它拆开来,把狼和狈说成是两种动物,说狈的前腿很短,走路时常把前腿搭在狼身上,否则便不能走路云云。现代某些古诗文的选注本也还采用此说。这是不正确的。狼狈是联绵词,本来写做剌杰,《说文》二上杰部:“杰 ,足剌杰 也。”亦作狼足貝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八《僧祇律》第三十四卷“狼足貝”条下云 :“狼足貝 犹蹎足貝 也。”亦作來頁足貝 ,《龙龛手镜》足部:“來頁足貝,行不正也。”又作足貝,见《集韵》去声十四泰韻。由此可见,凡联绵词,其形体管多种多样,其音义则无甚差殊,在解释联绵词时,应该掌握因声求义的原则,切不可为形体所迷惑。
跋扈 这也是一个联绵词,亦作拔扈、抪扌扈 、扌市扈等等(见《辞通》1306页,长春书店印本)。其义犹言强梁、霸道也。由於不懂得联绵词的道理,有的学者解释道:“扈,渔具,盖编竹以禁鱼者。汉质帝目梁冀为跋扈将军,取譬於此。以鱼之彊有力者,能跋出扈外也。”(见黄生《义府》卷下“扈”字条)又有人解释说:“按《说文》:‘扈,尾。’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见杨伦《杜诗镜铨》)这些都是误解。
留落 这也是一个联绵词,又写做牢落,乃落魄不耦之义。颜师古注《汉书》,不懂得联绵词不能拆开解释的道理,释之曰:“留为迟留,落为坠落。”实属误解。王念孙谓“留落双声字,不得分为两义”(《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可谓一语破的。
诡随这个联绵词见於《诗经·民劳》“无纵诡随”,毛《传》曰:“诡随,诡人之善,随人之恶。”这又是误解,王念孙指出:“诡随叠韵字,不得分训,诡随谓诡诈谩欺之人也。”(《经义述闻》七《毛诗下》“无纵诡随”条)按:王说是矣。
无虑这个联绵词又写做勿虑、摹略、莫络、孟浪,它的意思是大略、大概。古注中对这个联绵词往往误解,颜师古注《汉书》云:“无虑,亦谓大率无小计虑耳。”这是把无虑拆开来,训虑字为计虑,失之。王念孙曰:“凡书传中言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经义述闻》卷二十九《通说上》“无虑”条)〖HK〗
突梯 这个联绵词见於《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其义为圆滑随俗(参看王逸注和洪兴祖补注)。清人王夫之释之云:“犬窦曰突,从突而入,缘梯而登,钻穴逾墙之谓。”(见《楚辞通释》)可谓拆字猜谜了。
龙锺 这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其义为疲弊貌。对这个联绵词,前人亦多误解。如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卷二十四《诂笺九》下所批评的:“老杜诗:‘何太龙锺极,於今出处妨。’薛苍舒注:‘龙锺,竹名,谓其年老如竹之枝叶摇曳不自矜持。’说既可笑。唐·李济翁《资暇录》云 :‘锺即涔蹄,足所践处。龙致雨上下,所践之锺,固淋漓溅淀矣。’尤穿凿难通。”按:胡氏所批评的两种说法,都是误解联绵词的典型例证。
聊虑 这个联绵词见於《楚辞·九辩》“罔流涕以聊虑兮”,王夫之释之曰:“聊舒所虑以尽忠谋。”(《楚辞通释》)这也是误解。聊虑是联绵词,亦作缭悷、忄尞 慄,皆见《九辩》。《汉书·外戚传》“懰慄不言”,师古曰:“懰慄,哀怆之意也。”按懰慄亦聊虑之变体。要之,聊虑乃凄怆之意,非谓“聊舒所虑”也。
隐悯 隐悯也是联绵词,《楚辞·哀时命》:“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隐悯乃忧痛之意也。王逸《章句》云 :“言己隐身山泽,内自悯伤,志不得达,独徘徊彷徉而游戏也。”把联绵词拆开来加以解释,是错误的。(参看徐仁甫先生《古诗别解》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隐悯又作隐闵,《九章·思美人》:“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意思是宁愿在忧痛中度过一生,也不改变初态。王逸《章句》释隐闵为“怀智佯愚”,也是不正确的。
以上所举为古人误解联绵词的例子,在今人的注释书中,对於联绵词的误解也不少见,例如:
捷慑 赵壹《刺世疾邪赋》:“捷慑逐物,日富月昌。”其中捷慑一词,有的选本注道:“捷,急,疾。慑,惧。”(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3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按:这个解释不可通。捷慑乃联绵词,又作踥蹀、蹑蹀、嗫喋、捷蹀、蹀、等等,其义为往来小步貌(参看《辞通》下册页2778)。“捷慑逐物”,是形容贪吝之徒追求物质利益时那种小心翼翼的样子。
硉兀 杜甫《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有的选本注道:“硉兀,石头似的坚硬。”(冯至、浦江清、吴天五《杜甫诗选》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2月第一版)按:这是看到硉兀的硉字从石旁,便猜测硉兀的意思是石头似的坚硬,殊不知硉兀是个叠韻联绵词,其义为高峻貌(见《辞通》下册2399页),与坚硬之义并无关涉。骨骼硉兀犹言骨骼高峻,故下文接以“如堵墙”也。 NC55E兀为高峻貌,引申之凡言高、言上升,均可谓之硉兀。如杜甫《鹿头山》诗:“悠然想杨马,继起名硉兀。”此言名之高。韩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硉兀未可攀。”此言气象之冷峭严峻,高不可攀。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大水渺茫炎海接,奇峰硉兀火云升。”此言云峰之高而突兀。总之,硉兀的基本意义为高峻貌,不当训为坚硬。
关键字: 内容标签:音义,双声,经义,音义 双声 经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